大概念视域下语文单篇课文教学实施路径探析

2024-10-21 00:00:00侯志中江文欢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0期

摘要:大概念是素养本位的核心概念,素养本位的语文学习需要教师具有单元整合意识。大概念视域下,每个教学单元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突出单元大概念这一核心主题。教学实施遵循的一般路径应为:立足单元大概念,确立单篇教学内容;立足整体大单元,设计单篇教学方案;立足素养大视野,落实单篇教学活动。

关键词:单篇;大概念;语文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语文课程“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语文课程这一全新目标和实践路径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课堂教学要以大概念为统领,单篇课文教学要有单元整体意识。

一、立足单元大概念,确立单篇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若干单篇文本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系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单元大概念的理解需要通过本单元单篇文本的学习得以实现。教师不能将这个单篇视为独立于单元之外的、孤立的教学文本,而是需要通过单篇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的相互呼应,实现单篇学习价值的最大化。

(一)解读单元,明晰大概念

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在单元说明部分明确了单元的人文主线:深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单元的学科要素主线: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写作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依据新课标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表述,结合单元说明和文本特点,提取本单元的学科大概念:议论性文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这一概念是本单元学习的核心轴。这一大概念在本单元的单篇中都有很好的体现,若能以这一大概念统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活动,达成本单元学习目标,就能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学科素养目标。

(二)辨析单篇,确立教学内容

学科大概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的单篇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文本特质把学习目标具体化,将抽象的学科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学习内容。比如,《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集议论、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开篇就提出了“容身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局”这一话题,之后论述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必要性,即第一间盛放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身。最后,从建筑自己的精神小屋上升到矗立精神大厦。文章观点和材料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深化学生对人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基于此,教师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辨析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学习哲理性散文的形象化表达”。

二、立足整体大单元,设计单篇教学方案

通过分析单元学习任务和单篇课文特质,教师从教材中提取了单元学科大概念,明确了《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在整个单元设置中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接下来的工作是设计翔实的单篇教学方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单元大概念毕竟是从具体语文要素中抽象出来的,需要大单元中的每篇文本共同去落实。因此,确定单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就成为大概念视域下语文单篇课文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力求指向明确,体现素养意识;任务具体,体现驱动意识;难易适切,体现进阶意识。依据以上原则,教师可将《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的学习任务设定为:找寻文章观点,分析论证思路;品读比喻论证,体会散文笔法;结合自身生活,学会自我建构。

(二)组织学习活动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要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积极、有效、充分地“学”。基于此,教师可通过三项主要的学习活动落实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设置具体如下。

活动一:自主阅读,理清脉络。本活动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课文的脉络。阅读教学,与文本对话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这篇课文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学生可以通过通读文本归纳作者观点。其次,课文的脉络较为清晰,“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性文章的一般思路也比较容易把握。总的来说,这一学习活动难度不大,教师设计的主要意图是鼓励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获得阅读体验,习得阅读方法,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生。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内涵。本活动主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探讨文中所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样阐述的理由,探究议论性文章结构的层次性、思维的层递性。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是阅读深入的表现,这一活动任务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产生持续的探究欲望。当然,就本文而言,对作者观点的探究还仅是关注“这一篇”,而非“这一类”。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还需更高阶的思维训练。“探究文章结构的层次性、思维的层递性”就是引导学生由“这一篇”学习走向“这一类”学习的重要支架,也是引导学生针对单元大概念进行深度学习的支架。学生通过对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彼此之间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解,学会如何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表达得更有逻辑性,从而完成对课堂学习内涵的提质增色。

活动三:全班交流,品味文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语言实践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就本文的学习而言,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极大增强了文章材料的形象性,使得所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此外,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也可以使作者的观点更为突出。以上是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学习,形成对“这一类”(议论性)文章理解和运用的大概念。本环节的学习活动,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到文本,通过对文章中具体语句、段落的咀嚼品味,体会议论性文章中文学性笔法的表达效果。

(三)实施学习评价

大概念学习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对显性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隐性的思辨性思维的发展作为单元学习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同时,学习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也应与学生对大概念的学习相伴相随。以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凝聚学生的大概念学习成果。

三、立足素养发展,落实单篇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大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无论是单元的学习目标还是单篇的学习目标,都需要学生“能学习、会学习、真学习”。在扎扎实实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用具体的语用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获得语言实际运用的经验和能力。针对《精神的三间小屋》是自读课文这一定位,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读为辅的策略,通过以下学习活动,聚焦学生语用能力发展。

活动一:用默读法阅读课文,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积累雅致词句。

活动二:用圈点勾画法明确作者观点,梳理文章脉络。

活动三: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

活动四:用写作法谈谈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

就语言运用来讲,语言的积累是基石。《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精巧雅致的哲理散文,对精巧雅致语言的发现与积累自然成为本文学习的基石。这也是单元大概念“议论性文章鲜明地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点和看法”的基石。活动一以默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活动二引导学生用七年级习得的“圈点勾画法”开展自主阅读活动。活动三对作者观点内涵的理解,以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检视自我学习过程,在听取同伴观点时修正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参与讨论中获得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活动四用课堂随笔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成长,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学习做一个单元小结。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建设我的精神小屋”。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的学习有一个大概念:“议论性文章鲜明地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点和看法”,有一个大主题:“拓宽精神的视野”。事实上,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确实体现了“大单元”“大概念”的整合观念,只不过,这些“大”的观念大多是隐性存在,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发现、提取、开发、合理使用,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多重功能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过程也是思维的发展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议论性文章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活动二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按照‘盛放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的顺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三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选取的材料能充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吗?”在活动四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三个思维活动与语用活动同步进行,突出了学习内容“大容量”和素养发展“大进阶”。第一个思维活动指向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理解“表达观点要有严谨的思路”这一学科概念。第二个思维活动指向学生的辩证思维训练,理解“表达观点要做到论点和观点的一致”这一学科概念。第三个思维活动指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理解“阅读与表达都是自我成长的需要”这一学科概念。以上所有的活动始终以单元的大概念为核心,为学生理解单元大概念提供支架服务。

(三)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大概念是指向学生当前和未来工作、学习及生活所必需的核心概念。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是学生对大概念产生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但不是学科学习的高阶目标。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真善美的活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本单元的教学要以单元大概念“议论性文章鲜明地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点和看法”为统领,同时也要把教材中蕴含的单元大主题“拓宽精神的视野”融入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中,突出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立根铸魂。具体到《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的学习,教师要将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大厦”作为本堂课学习的灵魂。如何促进学生自身精神大厦的建构,学生还得回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对作者观点的把握,理解为什么需要建构自身的精神大厦;通过对论点和论证材料的分析,认识建构自身精神大厦所需的材料;通过对大单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回顾,拓宽建构自身精神大厦的视野;通过对自身的检省,提高建构自身精神大厦的紧迫感。

大概念是素养本位的核心概念,素养本位的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大单元意识。大概念、大单元并不是否定单篇教学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大概念、大单元背景下,单篇课文的教学更为重要。学生需要通过多个单篇课文的学习,渐进式认知、理解学科概念,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应用学科概念,进而凝聚成学科大概念,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科大概念初中语文大单元五读整合教学法构建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Y20230827】

作者简介:侯志中(1974— ),男,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正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研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江文欢(1984— ),女,湖南省怀化铁路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