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乡土小说教学解读及建议

2024-10-21 00:00:00陆祖林杨晓娟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0期

摘要:乡土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构思、叙事特征及言语表达呈现出独特的文本空间,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学流派与艺术风格,表达出深厚而多样的文化特性,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乡土小说篇目,就乡土小说的编排概述及叙事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乡土小说的教学价值,为乡土小说教学有效开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乡土小说;教学解读;小说教学;教学建议

“小说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特定文化的反映。”“乡土”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及作者叙述的内容,与中国“乡土性”的本质密切相关。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所谓乡土小说,是基于小说的基本形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有着浓重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乡土小说以其独有的叙事载体、构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等呈现出独特的文本空间,形象地展示了乡土民众的生存状态、行为习惯、心理特点等,既有小说的整体风貌,又有独特的美学规范。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乡土小说编排概述

通过梳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笔者发现有8篇乡土小说入选其中,详见表1。

从选篇上看,入选的乡土小说突出教学的一贯性和经典性。七年级下册选入2篇,八年级下册选入1篇,九年级上册选入2篇,九年级下册选入3篇,共计8篇。除了七年级语文上册和八年级语文上册没有选入文本之外,其他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都对该类文本有所观照,突出了乡土小说教学的一贯性。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是鲁迅,共3篇。其他作家入选的作品各1篇。曹明海认为“经典,所真正关注的绝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人情世故,折射出的是关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本性的内容。”选文考量中关注到不同文化地区的乡土文本,把握不同作者对“乡土性”的深刻理解。

从编写意图上看,突出该类文本“乡土性”叙事特征的学习。在“学什么”上,七年级选文设置在文本内容上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表现,旨在引导学生遵循一般小说的阅读规律,把握小说基本要素,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洞察和思考。如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在《台阶》一课的“教学重点”中提出“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意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要素,把握小说的文本特征。八年级和九年级的乡土小说选文设置意在明确文体特征,帮助学生把握乡土小说的文本体式,指向作者乡恋、乡愁等情感体悟。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指出:“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在“怎么学”上,遵循一般小说教学的规律,主要运用文本细读、人物分析法解读乡土小说。如《台阶》“阅读提示”部分指出:“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从人物分析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对乡土世界的思考。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乡土小说叙事特征

(一)浓厚的地方叙事语言

乡土小说与地域现实密切相连,以“乡土性”这一特质建构小说文本。小说的叙事语言(抑或人物的语言)被赋予地域、民族等诸多印记,其语言表达形式丰富而流动,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给文本增添了质朴的气息,使得乡土作品更为贴合读者所熟知的乡村世界,便于读者理解。主要表现为:第一,简短、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溜索》中在写到首领与马帮汉子的对话:“可还歇?”“不消”,主要以口语化的短句运用为主,拙于句式的灵活变换。第二,幽默、生动自然的语言风格。如《蒲柳人家(节选)》中写何满子厌烦老秀才的严肃:“只觉得头上压着一朵乌云,叫人喘不过气。”写纤夫被打得狼狈:“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第三,方言俗语的自然运用。方言俗语的使用反映着某地域的传统与文化,是区别于外地的风俗风情与文化类型,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蒲柳人家(节选)》中“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木梳背儿”带有北京韵味的儿化音,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地域特色。

(二)片段式的叙事结构

乡土小说往往截取往事的片段或细节,展示回忆主体于乡土世界中的片段情感认知,不过分追求叙事的完整性,主要靠记忆重组来展示作者故乡的生活,而这种记忆又总是以“碎片”形式存在,导致小说的故事有意无意被淡化,逻辑线索不明晰。此外,由于时间的过滤带来记忆的减值,筛选掉了许多往事中的细节,使作者难以构建起完整的叙事结构。如《孤独之旅》中,作者未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不到激烈的矛盾。故事发展沿着杜小康心理变化,在“一场暴风雨后”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由于“回忆”机制的展开,使得往事呈现失去了外在张力,变成娓娓道来的讲述。又如,《孔乙己》一文也不存在情节环环相扣的发展。关于孔乙己的事情都是“片段式”叙述,时间词总是带着不确定性,不构成线性的时间顺序。基于乡土小说“回忆”机制的叙事特点,故事硬度都被似有若无地淡化,整体趋向于零散、平稳,呈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与乡土文化。

(三)地域性风俗的叙事表现

民风民俗是一种具有地方传承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一个文化区民众的生活行为方式、形成的审美规范及精神信仰,以及一种特有的文化生态系统。作者对民风民俗的描绘细致地展现出地方民众独特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及生活日常。在该过程的建构中,显示出鲜明的地域差异。作者在对民风民俗的描绘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一是呈现出自然、淳朴、美好、富有人情的乡土风情。如《故乡》中,作者写了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情趣民俗。有沙地种瓜守夜防猹的生产经验、按不同的工作需要和时间的雇工方式、孩子命名时讲究五行以及生活中交通使用乌篷船等民俗。另一审美倾向体现在民俗的文化审视或民俗描绘所寄托的作者人文情怀。在对乡土文化的反思中,从文化积淀中探查国民性的病根和社会衰朽的病源。如《孔乙己》中,作者通过对“短衣帮”和“长衫客”饮酒情状的呈现,以及众人对孔乙己的“笑”,剖露民众作为“看客”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性格,揭示出社会的冷漠凉薄。

(四)“诗化”的叙事氛围

“诗化”是作者以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及思维的抽象化组成文本形态的一种审美趋向。乡土小说的“诗化”叙事氛围体现在情节的淡化推进、景物的诗意营造、人物关系的简单化呈现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情节模式小说,乡土小说不讲究情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未刻意营造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运用“展示”的话语方式,实现情节的淡化推进。如《故乡》一文,通过今昔对比,呈现还乡者的故乡体验与还乡者对故乡的价值负载。景物是乡土小说的重要构成要素,曹文轩认为:“出色的小说家,都是营造氛围的高手。”乡土小说中的风景刻画不仅起到铺垫、烘托等理性表达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诗意雅致境界和氛围的建构。如《社戏》一文中的景物描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作者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了一幅宁静的月夜之景。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乡土小说倾向于单向的人物相处方式,人物交往模式贴近生活实际,意在传达乡土世界中人与人间的相处状态。如《驿路梨花》中“我”和同行老余借宿于山中小屋,和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的交往故事,人物关系简单、自然,展现出边地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乡土小说教学建议

(一)把握乡土小说的人物塑造

人物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乡土性”作为建构乡土小说的本质属性,小说的人物塑造被赋予了地域、心理等诸多印记,乡土人物生存状态、行为习惯、心理特点的呈现是作家精心安排的结果。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根据这类文本的特质,将人物置身于乡土世界来加以把握,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小说中主要人物,并依据教科书的阅读提示来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视角,使学生对人物有整体感知。其次,教师可提供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角度。一是关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地方口语、俚语。二是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入手,定位人物的呈现方式。再次,教师可结合课文中具体的环境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乡土环境,引导学生将人物置身于乡土世界加以分析,深入把握人物形象。最后,可进行对比拓展阅读,从“这一篇”的人物理解到“这一类”的人物把握,理解作者刻画乡土人物的共同点,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品析乡土小说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构建文本的基础。乡土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建构起别样的文本空间,无论是叙述者的语言抑或小说人物的语言都有着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使得文本建构增添质朴的乡土气息。教师在把握乡土小说的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乡土语言的品析,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

以人物语言分析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呈现网络热门的“土味情话”,设置品味乡土小说“土味情话”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乡土小说的距离。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作家在人物呈现表述中的语言文字,如方言俗语的词汇、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幽默生动的语言风格等,把握乡土小说的文本基调。需注意的是,乡土小说展现的是不同文化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相应地域的差异,把握地方民众独特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以此对乡土小说语言的运用有更为深入地认识。

(三)感受乡土小说诗化的叙事氛围

由于乡土小说不过多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而是有意对既定、严密的情节逻辑关系进行淡化,“简单”呈现乡土社会民众的生存状态,营造相应的氛围情绪,形成“诗化”的审美趋向。因此,教师应避免对文本进行简单拆解,要引导学生在简单梳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乡土小说“诗化”的叙事氛围。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乡土小说文本展开故事情节的梳理,运用对比阅读法明晰文本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其次,以“景物是怎样描写的?是如何建构文本氛围的?民众的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人物关系是怎么呈现出来的?”等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体会“诗化”的叙事氛围。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化”氛围的呈现是多方内容(景物、情节结构、人物关系)整合的结果,而不应把各部分孤立对待。

(四)理解乡土小说民风民俗的价值意蕴

民风民俗反映了某个地区具有传承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小说文本叙事过程中的民风民俗、文化风物等,明晰文本的建构方式,把握乡土小说的教学价值。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民俗风物,如《故乡》中雇工方式、孩子命名及交通出行,初步理解民风民俗在文本呈现的内涵意蕴。其次,通过相关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把握作家对不同民风民俗的审美倾向。重点关注两类倾向:一是呈现出自然、淳朴、美好、富有人情的乡土风情。二是对民俗的文化审视或描绘寄托作者人文情怀。不同作家对上述两类审美倾向的呈现方式不尽相同,需师生细加把握体会。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让学生谈谈对民俗文化的感受和理解,理解民风民俗的价值意蕴。

(五)关注乡土小说“这一篇”的叙事特征

“这一篇”乡土小说的个体主要表现为作家对“乡土性”的深刻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象地展示当地乡土民众的生存状态、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建构乡土小说的文本空间。如《蒲柳人家(节选)》一文的教学,除了关注共性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分析古代评书的特点及说唱艺术的特征。选文在叙述故事、描绘人物时,大量使用灵活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表现“说话”的方式。在教学时要结合古代评书这一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选文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在表现评书特点上的妙处。此外,作家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文本的押韵与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凸显节奏感。同时,教师还需提炼出一般性的解读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策略分析其他同类古代评书形式的小说,由此掌握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贾剑秋.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文理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初中语文乡土小说解读与教学”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WLYB202376】

作者简介:陆祖林(1997— ),男,四川省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语文教科书、语文学科教学解读。杨晓娟(1995— ),女,四川省成都文理学院文法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