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放射治疗师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多家医院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建立学科共建模式共培共育放射治疗师。学科共建可以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有效提高放射治疗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此外,学科共建还可以促进学校与临床医院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建议广泛推广学科共建模式,为培养优秀的放射治疗师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学科共建;放射治疗师;人才培养
放射治疗是一门协同合作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放射治疗医师、医学物理师、放射治疗师共同合作完成整个放疗治疗过程[1]。放射治疗师是放疗团队中的重要成员,贯穿整个放射治疗流程的始终,主要负责放疗流程中的体位固定、模拟定位扫描以及放疗计划的实施,是放疗准确、完整执行的重要保证[2]。2020年度中国内地从事放疗工作技师9537人,未来5年预估放疗技术人员增加3796人(增幅39.8%)[3];而大多数放射治疗师来源于影像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作为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仅占51%[4],这与开设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较少有关。一方面,我国放射治疗师的培养发展较为滞后,另一面,放射治疗师的市场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如何培养满足医院放射治疗师岗位需求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人才,是医院与医学院校需要共同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针对放射治疗师人才培养现状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我校通过学科共建模式培养放射治疗师的路径,以期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放射治疗师提供有力支持。
一、放射治疗师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以高职院校为主
2014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里加入了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技术专业2021年才被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前,国内有10多家高职院校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只有少数几所普通本科院校在医学影像技术大专业下增加了放射治疗技术小分类。
(二)培养体系不完善
目前,临床医院放疗科的放射治疗师专业来源多[5],主要来源于医学影像技术、医学物理(放射医学方向)、生物医学工程等。还有一些来源包括医学影像诊断、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同时,由于放射治疗师受到专业的限制,只有极少数能够进入硕士阶段[6]。放射治疗师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从专科到本科进而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7]。
(三)理论知识多于临床实践
高职院校缺少足够的实验室建设资金购买大型昂贵放疗设备,因此,教学过程中无法保证与医院设备条件同步化,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平时接受的理论知识多,而实践操作比较少。
二、放射治疗师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放射治疗师人才短缺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调研结果显示,未来5年,放疗技术人员队伍将快速发展,呈现较大幅度增长。目前,专业能力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放射治疗师人才短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二)放射治疗师队伍职称和学历偏低
根据中华医学会2021年中国放射治疗师基本情况调查研究显示:全国放射治疗师队伍人员学历情况分别为博士研究生比例为0.2%、硕士研究生比例为6.9%,总的来说,研究生占比偏低,进一步限制了放射治疗师的晋升空间。关于职称情况,主任技师占比0.5%、副主任技师占比5.8%,高级职称人数占比偏低[4]。
(三)技术更新速度快,工作压力大
随着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普通二维放射治疗,发展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及质子、中子及重离子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适应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再者,放射治疗师需要长时间接触放射性设备和肿瘤患者,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
三、学科共建视域下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近年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积极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等多家医院联手共创学科共建模式,践行“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中国放射治疗师培养体系。下面笔者将从体系共建、资源共融、平台共享和升学就业四个维度来探究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共同培养的路径。
(一)体系共建是核心
院校勠力构建“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放射治疗师培养体系,共同研讨制订放射治疗师职业技能标准和优化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放射治疗技术专业负责人和放射治疗临床医师、物理师、放射治疗师、工程师、护师等人员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严格审定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了学校教学与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工作接轨,又能及时将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与学校共同落实国家医学教学改革“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要求。
设置“基础+实践”的体系化课程,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主要负责基础教学和部分实训课程,而医院的教师主要负责见习和实习学生实践课程的带教工作。另外,学生还可以以选修的方式选择专业拓展课程,如介入诊疗学、核医学等,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全力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增加临床环境模拟环节,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和点评。学校与医院各施所长,以此形成多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另外,定期组织开展案例分析、前沿技术分析、行业动态研讨等系列大讲堂,丰富课堂内容与课程形式。既可提高医院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又能带来放疗技术专业前沿信息,从而保持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
共同编写多模态与多功能的复合式教材。聚多媒介、多模态、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教材成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的新载体。通过多功能教材中的二维码,形成“教材+社群”的阅读模式。学生可以在教材的社群平台上分享阅读体验,评论教材内容,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实时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和吸收知识点,还能使学生在分享与讨论中发现教材的不足,以及时对教材出现的错误进行勘误,为其接下来的修订再版提供参考。
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根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特点和国家放射治疗师职称考试标准制定各项实践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以放射治疗技术岗位需求为考核内容,采取笔试与面试、理论与实践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针对教学质量的考评,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人文关怀等进行双向考评。
(二)资源共融是保障
融合医院和学校优质软硬件资源,通过新医科背景下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指导放射治疗技术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专多能型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过“双导师制”建设实现资源共融。“双导师制”即师资团队由校内的专职教师和医院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院校间无缝衔接,能充分利用各自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院校联合培养的作用,实现真正的专业化、体系化培养。注重对学校教师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丰富其知识储备,并结合课程内容或课题主旨有选择性地深入医院进行实地观摩、实践与访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聘用放射治疗师行业一线的优秀工作者参与讲学,开展项目合作,让学界与业界进行深度融合,将学界的导师与业界的导师“合二为一”,形成完整、系统的医学研培养体系。
(三)平台共享是关键
放射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其学科发展的目的是指导放射肿瘤学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放射治疗的发展。但学校无充足的经费购置昂贵的大型放射治疗仪器设备,放射线操作具有高危性,实验实训资源匮乏等教学实训条件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临床操作动手能力差。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医院资源,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放射治疗真实场景进行虚拟,合作开发放射治疗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9]。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参与实习,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感受临床工作场景的契机。放射治疗技术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或专业技术学习之后,尝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工作场景的过程。学生专业技能薄弱且基本没有工作经验,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医院。基于共建背景,综合利用共建资源,建设满足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的实践平台,实现实践平台共享,将课堂教学、虚拟仿真、临床实践合理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放射治疗师的培养质量。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培养应用型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实现订单式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加强实习过程监管是实践平台共享的保障。学校指导教师与医院的实践指导教师不定期交流,共同全面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便实践指导教师能够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对实践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在标准化教学模式下,注意学生的个性需求,保证实践平台更好运行。
(四)升学就业双保障
由于地域原因,学生对外省实习存在顾虑和担忧,前期对打算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和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实习同学通过调查问卷和实习宣讲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后期投递实习意向简历,医院采用面试的形式,最终医院和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医院录用适合所需岗位的学生,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医院进行实习。实习医院采用“双导师制”和“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实现学生精准就业。对于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同学,则选择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或自主联系医院进行实习实训,既培养了满足医院需求的专业人才,又显著提高了学校就业率和升学率,加快了职教改革的步伐,达到学校、医院、学生三赢的目的。
结语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对放射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放射治疗技术人才是整个国际社会、医院和医学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10]。学科共建是解决学校与医院之间教育脱轨的有效模式,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放射治疗师规范化培养问题。体系共建、资源共融、平台共享和升学就业是学科建设的四个重要维度。从体系共建维度,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心,以多元的教学模式与新型的多功能教材为支撑,共创具有针对性的体系化人才培养机制。从资源共融维度,实现医院与学校间师资与教学设施的共享,为学科建设提供软硬件保障机制。从平台共享维度,医院可搭建融通的实习实践平台,建立常态化院校协同发展机制,通过“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放射治疗师培养理念,注重应用型和一专多能型放射治疗师专业人才培养,关注放射治疗师职业生涯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推动和提升放射治疗师职业地位和职业自豪感,促进学科发展。从升学就业维度,一方面满足医院需求的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另一方面保障学校升学率显著提高。学科共建模式下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突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瓶颈,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临床放疗科需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今后一个时期仍需不断研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段禾祯,钟晓燕.放射治疗技师管理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4):112-115.
[2]刘吉平,徐俊良,张寅,等.美国放射治疗师培养和认证模式启示与借鉴[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30(5):429-433.
[3]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编制基础研究放射治疗专家组,邱杰,杨波,等.“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规划编制基础研究放射治疗组地区调查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2,31(5):405-409.
[4]许森奎,李林涛,张啸龙,等.2021年中国放射治疗师基本情况调查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22,42(1):40-44.
[5]李林涛,许森奎,张啸龙,等.2020年全国放射治疗师人力资源及科研水平状况[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2,31(7):599-604.
[6]钟仁明,林承光,周继丹,等.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本科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1):39-42.
[7]申红峰,戴相昆,王小深,等.探讨放射治疗技师在现代放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01):116-119.
[8]何建浩,张展洪,余海坤,等.放射治疗师的职责、技术能力标准及医患沟通[J].医疗装备,2016,29(03):101-102.
[9]吴顺龙,郁仁强,黄扬,等.放射治疗技术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3,37(03):319-324.
[10]CoffeyM,NaseerA,LeechM.Exploringradiationtherapisteducationandtraining.TechInnovPatientSupportRadiatOncol,2022-9-30,24:59-62.
作者简介:陈星宇(1978—),男,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主管技师,从事放射治疗计划设计、设备质量控制、放射治疗师实习管理和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刘芳(1978—),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放射治疗技术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