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导向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2024-10-20 00:00:00柳玉梅侯爱敏张晓芳许晨杨朝辉
科技风 2024年29期

摘要:本文在对社会需求梳理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锁定学生需求,搭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知行合一”为导向的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部分课程的实践探索发现,该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知行合一”,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实现产教研学的融合。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措施,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1]。《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国土空间规划首先进行双评价的科学分析,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这些规划需要综合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同时具备深厚的地理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学科深度融合成为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必要条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地理学和规划学为主干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涵盖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推行的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需要根据现实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现“知行合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国内外现状

1.1国外现状

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东京大学等非常重视地理学基础,开设大量的综合性基础课;实践和实习课程较多,必修课少,选修课多[2]。国外较关注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运用创造性,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参与校内的研究项目,进行地理信息采集和分析,深入研究和实践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2国内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即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3]。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然而,在我国的高校中,尤其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4-6],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课堂理论教学脱节,无法满足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需求。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传授,不重视实践教学,甚至将实践课作为学生的自习课,而这种观念也存在于学生身上[4]。因此,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7-8]。

2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1现状存在问题

“知行合一”主张将认知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不断迭代的良性循环。在国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高校加大了对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力度,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与理论课程的衔接不紧密、实践课程彼此衔接逻辑较弱、过于重形式、效果评价难、协同育人难等共性问题。

2.1.1实践教学缺乏顶层设计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受到时间、实践条件等主客观条件等影响,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形式大于内容,学生获得感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无法与理论课程形成联动,实践课程之间衔接不足等。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仅停留于实践本身。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导致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程度缺乏衔接和评价,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1.2缺乏协同育人体系配合

要想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与理论教学一起真正实现对学生“知行合一”的培养,需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作用。实践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高校内部各育人主体协同,也要考虑高校与校外实践基地深度融合。目前,虽然全国教育性经费在逐年增加,但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教育经费仍无法满足多数高校教学环境的需求,多数高校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4]。同时部分高校在校外虽挂牌众多基地,但基地利用效率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度较大,难以与教学基地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校外聘请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也多为颁发一纸聘书,实际开展工作有限。

多数高校不重视实践教学,即便有实践基地的高校,仍存在考核方式片面、机械化,使得学生只注重考核结果而轻视实践过程。加上近几年新引进的大量高学历年轻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科研压力比较重,难以投入很大的精力在实践教学环节,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制约着“知行合一”目标的实现。

2.2发展趋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如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同时成立了自然资源部来有效实施这些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推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实践课程教学的转型。如何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知行合一”的要求,并根据国家政策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型应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有必要进行凸显时代特色,集“应用性”“真实性”和“可复制性”于一体的专业实践课程运行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3“知行合一”到导向下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3.1“以生为本”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基础

3.1.1现有实践课程体系评价

课程体系构建之初,面向在校生(大三、大四的同学)、近三年毕业以及毕业五年以上的同学针对现有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66份。总体而言,大部分受访者对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培养方式、实践课程与未来就业的联系以及对就业的帮助是认可的。在对实践课程的评价上,71.0%的受访者认为现有实践课程很好,27.7%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2%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差;在对实践课程的培养方式评价上,27.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合理有效,53.6%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好,16.9%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仅有1.8%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差、方式死板;在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上,24.7%的受访者认为实践课程与未来就业的联系非常紧密,45.8%的受访者认为两者关系非常紧密,仅有4.2%的受访者认为两者联系不大;85.9%的受访者认为实践课程对就业帮助很大,仅有14.1%的受访者认为实践对本专业就业没什么帮助。就具体的实践课程而言,对就业的帮助城乡规划总体实习(93.3%)>区域规划实习(90.5%)>规划院实习(89.1%)>人文地理实习(84.3%)>自然地理实习(74.3%)。

3.1.2“以生为本”需求探索

在实习课程讲授方式上,近五成(48.8%)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更倾向于“探讨研究式教学”,他们还更愿意接受“实习报告+实习过程+小组作业+问题探讨、情况分析等”(45.18%)的实习考核方式;而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合理实习方式上,超四成(42.17%)的受访学生表示“以解决设定的问题为主的集中实习,按照兴趣或特长的小组分散实习”的方式更适合自己,且普遍愿意在“大一/大二/大三寒暑假”(46.99%)进行实习,更希望通过专业实践课程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课外知识拓展”(69.28%),此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28.15%)是受访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所在专业还需增设的专业实践课程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认知实习、城乡规划调查等。

3.2“目标导向”反向设计实践课程体系

依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需求,设计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知行合一”实践课程体系,涵盖基础课程实验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系统实践模块。基础课程实验模块以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教育必修课中的实验环节为主,如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计量地理学、城乡规划技术、空间大数据分析等,主要训练学生在地理和规划两方面的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习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人文地理实习、区域规划实习、居住区规划实习、城乡总体规划实习、乡村认知实习、国土空间规划实习等,主要培养学生在地理观察、规划调查、问题分析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基础课程实验模块训练出来的基本操作能力的系统整合;系统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规划院实习、毕业实习(设计)、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科竞赛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系统实践能力,实现与用人单位现实需求的无缝对接。

3.3“知行合一”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3.3.1课程引导型实践

在第一至第三学期低年级阶段,设置课程中的实验环节。根据课程实验大纲要求,在日常理论教学中(“自然地理学”“地图学”“区域分析方法”“城乡规划技术”“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穿插设置实验环节,教师仅提供实验指导,学生自行完成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及时实现“学—做—学”的演化,巩固学习的效果,锻炼实践的能力。

3.3.2任务驱动型实践

利用大一至大三暑假短学期,设计综合实习环节,根据专业课程实习目标,将室外实习内容分解成若干项具体任务(“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人文地理实习”“区域规划实习”“总体规划实习”等课程),设定明确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要求,并将设置好的实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每组3~5人),在实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小组协同研究并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提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由实习队指导教师批阅并提出整改意见,各个小组修改并完善实习报告。

3.3.3真题融入型实践

第四学期之后,将教师科研项目引入各级比赛或通过规划院实习等综合实习模块以“真题”为样本进行融入型实践。首先,在第四学期学生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赛事(国土空间规划大赛、地理国情大赛等)为载体,在指导学生项目研究和各类竞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鼓励教师以自身的科研项目为载体,结合相关课程(区域规划设计、乡村规划设计、规划院实习等)指导学生实现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3.4“知行合一”的评价模式

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时应考虑“知行合一”的原则,即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在实践课程中,评价通常采用考查方式,通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设计作品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然而,这种评价方式经常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测试,很少涉及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探索更加全面的评价方式,以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经过实践证明,对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兼顾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然而,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即对实践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不够清晰。

在本校的实践中,我们将考查学生对实践对象的认识和对理论的理解程度纳入“知”的层面,并通过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评价(例如各类实习和设计课程的汇报)。在“行”的层面,我们强调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的整合,通过不同组方案策划和汇报的比选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同一实践任务的掌握情况和想法,并强调对实践任务的理性判断和情感认同。

3.4“小切口”探索“知行合一”导向实践教学模式

2021年至今,人文地理教学团队结合市场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依托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基础,围绕“乡村振兴”特色下的相关课程,探索打造了“课程—项目—实践—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目前,已取得了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竞赛一等奖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论坛论文1项,江苏省测绘类(非专业组)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5项,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1项,产—教—赛—学互促的模式初步形成。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推进下,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探索基于“知行合一”为导向构建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以“知行合一”的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实践课程体系,以生为本,构建课程引导型、任务驱动型、真题融入型能力培养逐步深化、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了实践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武荣伟,李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验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2022(23):137-140.

[2]林英华,康建军,汤庆新,等.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三三”模式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1):139-141.

[3]杨雪,杨志武.知行合一的社会调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学理论,2019(10):132-134.

[4]王亚辉,江娟丽,杨庆媛,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12):141-147.

[5]吕悦风,孙华,许俊杰.“双一流”背景下农林高等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1):94-99.

[6]马国强,徐琪,翁有志.“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模式探索——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6):73-75.

[7]张晓娜.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14(06):110-113.

[8]邱章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4):63-66.

基金项目:2021年度苏州科技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21JG-26);2021年度苏州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SZZX-16)

作者简介:柳玉梅(1982—),女,江苏泰州人,博士,讲师,苏州科技大学国土资源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综合保护和修复利用、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