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4-10-20 00:00:00杨琴唐佑林
科技风 2024年29期

摘要: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呈现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数字思维、数字技术、数字资源、数字信息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新模式。为此,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契入点,探索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数字驱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直面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能够持续高质量推进。

关键词:数字转型;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新时代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数字化变革的机遇,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唯有扎实推进数字转型行动,才可以推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一、专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数字化战略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科技、人才、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路径。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模式等提出了新的需求,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更多元的形式赋予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更多可能,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

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次。如此高的数字化普及程度,在高校尤为凸显。各级各类高校的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大部分学校甚至都是无线网全覆盖。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VR实验室等都在建设,不断加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

从共享资源层面来看,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有许多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都在不断完善。如大学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平台的开放,汇聚了大量高质量的课程,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一流课程都在各大平台上开放,汇聚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从社会发展层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应该在多样化、个性化、质量化方面转型。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更加灵活掌握混合知识的本领,同时具有复合型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而数字化转型为此提供了强劲的供给动力。

从社会影响力层面来看,专业的数字化教育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主流趋势。国内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主题会议以及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研讨会的召开,都在共商高等教育转型的走势。国外信息化教育相关的报告发布,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2023年地平线报告(教学版)》,都在描绘未来信息化技术在高等教育的场景应用。

二、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数字技术将成为驱动旅游业生产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导向力量。近年来数字经济对旅游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影响。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的推出,让宅在家里的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有了新的认知与见解。而若干年后的潜在旅游消费者也通过三年线上不间断学习,让他们对信息搜索、知识获取等信息技术有了充分了解,并在惯性思维下会习惯地采用类似方式去获得想要的服务。因此,数字旅游、文旅数字化应运而生,将进一步促进未来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数字旅游管理的新特征,这使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数字化发展新态势,专业跨界融合、教学内容融合、学科跨界融合、区域跨界融合、边界跨界融合将会逐渐强化,对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字技术等数字化创新与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都开始注重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些本科院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都开始融入了大数据相关课程,帮助学生适应数字环境。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资源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对推动我国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数字信息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下一些本科院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融入了大数据相关课程,但是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基本都是名牌大学高校,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在数字经济到来时刻,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抓住时代红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寻求突破,争取在新一轮数字生产力变革驱动下突破重围,以新姿态、新优势展现于社会。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抓住机遇,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一)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体现数字跨界的深度融合

景区的数字化动态管理以及酒店顾客关系管理等活动,都是数字技术、数字信息以及数字资源运用的体现。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若仍然是传统固化的灌输式授课模式以及强化旅游管理理论的操作模式,将会让学生走向社会无所适从。OBE教育理念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需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当前的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数字化冲击下,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工具,较少将数字跨界融入教育理念中,较少用数字溯源的逆向思维去探索学生想要学什么,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二)教学内容需进一步翻译数字化旅游管理或是旅游管理数字化改革的内容

数字技术的到来改变了旅游业界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旅游业界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的关键动能。因此,旅游业的产品设计、产品宣传、产品交易等环节,数字技术已被广泛采用。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后,发现原有开设的课程与实践内容都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因此,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亟须添加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课程,让教学理念与数字相关课程完全融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与旅游管理相关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单一,而实习与实践的模式仍然是景区或是酒店基层做事模式,较少接触到数字相关的技术与资源,因此,这些教学理论理念与教学实践理念都亟待改变。

(三)教学方式方法需进一步采用数字技术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基本都掌握了利用信息化工具。但尽管利用了现代化工具,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仍然是基于书本经验式授课,很少展开大数据思维。从19世纪托马斯·库克开启了旅游活动到现在旅游成为千万亿级大市场,甚至成为很多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式上亟须用整体连贯思维去思考复杂的工程,去探索历史数据的变迁,去预测未来发展走势。若是仅仅用观察或是批判性思维去考虑,很难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挑战。单一的教学平台也难以有效与旅游业态与时俱进,这样会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现在数字化管理让学生参与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个性化教学与深度参与的问题。

三、数字化转型下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是机遇也是挑战。面临挑战时地方本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才能在挑战中弥补短板,抓住发展机遇。

一是专业的跨界融合。数字化转型的旅游管理专业将会与计算机、设计、法律等专业的交流与互动增加,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增加专业跨界课程的开设。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尝试将专业所界定的边界淡化,向数字化成功转型的高校获取经验,并将宝贵的建议与方式及时向专业教师传达,从而达到引导教师朝着跨界的发展方向去思考,有利于形成教师数字化转型的内部合力。尽管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转型的合力,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想法与意见,有保守也有激进,有方向去向的冲突与分歧。有些教师会关注教师胜任与否视角,有些教师会关注教师创新发展视角,有些教师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发展视角。视角不一致,态度也不一致,态度转换需要的时间也不一致。因此,可以尝试开展专业办学方向讨论会,让教师们转换角色讨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们争辩的过程中,要对教师考虑的内容进行高度的认可,并尽量从发展的视角去匹配他们的需求。只有在得到教师高度认可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跨界融合才能形成一股新兴力量,为迈向高质量跨界融合奠定基础。

二是教学内容的多为融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开设应该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而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树立OBE理念,考虑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达成度将会是什么。因此,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探索时,要思考社会需要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可以尝试宽口径、多门类的课程内容去探索。如旅游管理内容除了开设与旅游及管理类相关的课程外,还可以尝试开设经济学、大数据技术开发与应用、数据挖掘与数字化营销,以及多语言类的专业。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还要与学生去探索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参加挑战杯、互联网+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比赛,只有不断地参加比赛,才能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是学科之间的融合。数字化推进下单一的学科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唯有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协同合作,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迈出固守的专业,提升专业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学科学生之间也可形成跨学科合作研究关系,积极申请并协作完成多项科创项目,取得优异成绩。除跨学科内容需要考虑外,还需要考虑跨学科带来的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目标的达成融合度等。只有将这些内容都细化考虑,才能形成高效率的跨学科,助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是教学场地的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应及时推动线上线下共生学习、课内课外交互学习。特别是一些情境构造、VR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应用,亟待需要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模式以及学生的社交模式发生改变。除此之外,旅游管理专业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云学习等在线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探索多元化授课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项目式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情境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学习场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教”与EM/bVjmcnWKau8cNs4eaMr1vlQcA3ccXgSo7ZLP3e6I=“学”融合的新模式。

五是学企政主体的融合。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教师走出去,去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之路,是解决学生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学校可尝试建立“1+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一门课程由两位教师共同授课,其中一位是学校在编的理论型教师,负责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另一位是从企业或其他实际工作部门聘请的实践型教师,负责讲授课程的实践应用技能以及实际中的问题等。学校通过“1+1”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实训等方式,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资源进行有效融合。

四、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案例——以邵阳学院为例

(一)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创新人才培养

在数字转型推动下,邵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制订了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认知能力、习得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为导向,以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需求为指引,不断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边界设计的教育思想,将课堂边界内容延伸至企事业单位,利用融合思想实现跨专业、跨课程、跨学科、跨区域、跨主体的虚拟与实体相融合的方式和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如与邵阳市博物馆、崀山世界自然遗产以及一些知名酒店集团进行跨主体人才培养,探索一些研学课程开发设计、数字教材建设以及学生多领域、多岗位的实践等,最终形成了多学科门类的交叉渗透,培养数字化转型下学生能够拥有多维的辩证思维以及稳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运用数字化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素养。

(二)尝试学科交叉、协同共享的教学资源

尝试与计算机专业、会计专业、外语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鼓励教师把大数据旅游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虚实结合的优质资源,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此外,创建了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数字化与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手段,将数字转型思维融入学生教学与实践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中,基本形成课程实验、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全流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从理论基础学习到专业实践,从理性到感性,从感官认知到清晰了解实践中全过程数字操作与运用。同时,邵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共享超星、智慧树、大学MOOC平台,并获得同省份内的高校数据资源的分享与支持,如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的共享,在获得优质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

(三)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搭建

VR实验室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对虚拟现实以及虚拟动态、交互的逼真环境获得真实的感受。VR实验室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实现高度的仿真,使用户能够在环境中更加沉浸其中。而虚拟仿真实验室更注重对事物的模拟与预测能力,如在旅游管理中,管理者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营销策略、主体的行为动机将会不一样。因此,可以尝试多种动态建模,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进行数字化、运算化和可视化处理。目前,邵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VR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近两年,虚拟仿真实验室仍然处于搭建之中。

结语

随着数字成为生产要素,旅游管理专业以及经济管理专业甚至各个学科转型的数字化转型将会成为新常态。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时,以邵阳学院作为典型案例,结合当下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以及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挑战,以旅游管理专业近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做的努力以及存在的短板,为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经验模式,并共同努力掌握新一轮机遇所需要的跨专业、跨课程、跨学科、跨区域、跨主体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谢远龙,王书亭,郭卉,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数字孪生驱动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6):47-53.

[2]夏立新,杨宗凯,黄荣怀,等.教育数字化与新时代教育变革(笔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05):1-22.

[3]陈丽,张文梅,郑勤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方位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3(09):1-8+17.

[4]陈林.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机理与推进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23(08):95-103.

[5]王磊,苗春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07):25-33.

课题信息: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HNJG-2022-0262)

作者简介:杨琴(1984—),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旅游管理;唐佑林(1985—),男,湖南郴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