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瓶草:米瓦罐里盛面条

2024-10-20 00:00:00韩开春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24年9期

麦瓶草是小麦地里一种常见的野草,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野菜,它的得名跟它的花萼有关。这种野草有点特别:开花时花萼呈长锥形,上部窄缩,下部膨大,有二三十条明显的细脉;结果时萼筒的基部进一步膨大,呈卵形,上部进一步窄缩,像瓶口——无论是花期还是果期,花萼或者萼筒都很像一个瓶子的形状。因为这种野草大多长在麦地,跟小麦一起发芽,一起成长,于是就有了“麦瓶草”这样的名字。这个名字名副其实。

但“麦瓶草”并不是它唯一的名字,虽然看的是同一个部位,但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形状却不尽相同,或者说联想到的事物并不完全一样。比如,有些人看到它的花萼或者萼筒,想到了家里盛米的瓦罐,觉得这两种东西长得真像,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米瓦罐”;而另一些人觉得它长得很像瓜架上吊着的葫芦,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葫芦草”;还有一些人觉得它像香炉,或者石榴、灯笼等等,于是,它又有了“香炉草”“麦石榴”“灯笼草”等别名。

即使是同样都联想到了瓶子,也有细微的差别,有人觉得它像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手里捧着的那个净瓶,也有人觉得它像一个插了梅花的花瓶——它的花跟梅花也有几分相像:五瓣,粉红色。当然,更多的人只想到了家里的那些瓶瓶罐罐,所以,这种野草光是带“瓶”字的别名就有许多,比如“净瓶”“梅花瓶”“油瓶菜”“瓶罐草”等等。

怪不得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看,就连这么一株微不足道、毫不起眼的小草,在不同的人那里,也有不同的名字。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玩这种野草,因为它和其他野草比起来真的很特别,我们有时也会把它的花萼顺着细脉撕开,一条一条的,很直。

其实我们跟它接触最多的时候还是在它的少年时期,那时它还没长花苞,披针形的叶子很像面条,很嫩,猪和人都很喜欢吃。我们除了把它挑回家喂猪以外,有时自己也品尝它的滋味。这个时候,它叫“面条菜”,这当然是因为它的叶子的形状很像面条,但我小时候,却以为是它经常和面条一起吃的原因——我外婆在春天擀面条的时候,常常会用它来做炸汤菜。当然,面条菜的吃法还有很多,我外婆常做的还有这么一种:把鲜嫩的面条菜和玉米粉拌在一起,放在笼屉上蒸,等蒸熟后取出来,蘸上酱,也很好吃。要是能再淋上点麻油,那味道就更美了。

除了食用之外,这种野草还可药用。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见到大人们用它来治小孩的沙鼻子。所谓沙鼻子,是经常无缘无故流鼻血,即使是很轻的碰撞,鼻子也会血流不止。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不慌张,我们都有经验,赶紧头往后仰着,并抄起水缸里的凉水往脑门上拍,同时掐几片这种野草的叶片揉一揉卷起来塞进鼻孔,不一会儿,血便止住了。

能够止鼻血只是它众多药用功能中的一种,除此之外,它还能治虚痨咳嗽、咯血、尿血、吐血以及月经不调等。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净瓶”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除了形状像之外,它的药用功能也像——救人于危难,不正是观音菩萨手里的那个净瓶最主要的功能吗?

要不是它喜欢和麦子争水、争肥、争阳光,我差不多要忘记它是麦田里的一种有害的杂草了。但即便如此,我仍然不能抑制内心对它的喜爱。小时候,我常常把它们从麦地里拔出来,放进蜡条编成的篮子里,带回家去,嫩的祭了我的“五脏庙”,稍微老点的就进了猪羊的肚皮,再老一点开花结果的就成了我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