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又三郎(节选)

2024-10-20 00:00:00[日]宫泽贤治李作媛(品读)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24年9期

《风又三郎》:一个不断用拟声词让童话走向经典的作品

宫泽贤治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评论家认为他是“孤高而又浪漫的儿童文学巨匠”。《风又三郎》是他的童话代表作,发表于1943年。它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有一天大风过后,学校里来了一个一头红发的转校生,他的身边总是有怪事发生,村里的孩子叫他“风又三郎”,并且怀疑他是风的化身。转校生和大家从陌生到熟悉,有一天,狂风大作,“风又三郎”消失了,故事戛然而止。

品读:

“风”是这篇童话的重要意象,童话里,转校生高田三郎有名有姓,但同学们认为他是风的化身。他到底是不是呢?童话里没有明确地说,只是朦朦胧胧地给了读者很多暗示:有高田三郎的地方就有风。

于是对风的描述就成了童话里很重要的一件事,把风描绘得越多姿,高田三郎就越神秘,童话就越多彩。

宫泽贤治没有辜负读者的期待,他用了许多笔墨来描摹风,让风的形象更复杂,也让高田三郎的形象更复杂。比如开篇:

呼!呼隆!哗哗!呼!

狂风呼啸

吹落了青核桃

也吹落了酸木梨

呼!呼隆!哗哗!呼!

用“呼呼”来描摹风,是我们惯用的技巧,可是这里,宫泽贤治用“呼”“呼隆”两个拟声词,我们能感受到风刮过去时的变化——从强烈到更强烈。一个“呼”是急促的、干净利落的,就像狂风猛地刮过去一样;接着“呼隆”,又延宕了一下,风不只是强,而且还是延续性的。接着“哗哗”这个拟声词削弱了“呼隆”的沉闷,我们能感受到风吹的面积更广阔了,最后又浓缩成“呼”,似乎风结束了第一轮的攻击。风吹落了青核桃,又吹落了酸木梨,风得逞后走了。

此时,读者的心本来放了下来,可宫泽贤治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风又“呼!呼隆!哗哗!呼!”地闯了过来,风“卷土重来”了,童话被风包围了。

大风过后,高田三郎闯入了这个宁静的校园,他长着一头红发,和校园里的其他孩子完全不一样,他的到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孩子们发现,有高田三郎的地方就有风,这时,又有一段关于风的描述出现在故事里:

这时,一阵山风猛然吹起,教室内的玻璃窗被刮得咯嗒咯嗒作响,学校后山的萱草与栗子树也随风晃动成一片苍白。

“咯嗒咯嗒”可真是形象的拟声词,当风刮过摇摇晃晃的窗户时,玻璃与木框之间相互碰撞,它的声音就是清脆的“咯嗒咯嗒”声。

同学们注意到了风声,制造出那么多独特反应的风怎么可能不引起大家的注意呢?他们就猜,高田三郎其实就是风的化身吧!于是他们把红发孩子叫作“风又三郎”,继续观察着他和风的关系。

此后,作者对风的描述就更多样了,有“萱草一齐朝溪涧上游翻滚着苍白的波浪”“水桶里也荡起层层黑色的涟漪。”“土墙上的茅草,唰啦啦地涌起碧波”等等,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风的形态,而且丰富了高田三郎的形象,让读者也跟着疑惑:难道这孩子真是风的化身?

原文:

九月一日

呼!呼隆!哗哗!呼!

狂风呼啸

吹落了青核桃

也吹落了酸木梨

呼!呼隆!哗哗!呼!

在山中溪涧岸边,有所规模很小的小学。

学校里只有一间教室,但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俱全。操场面积不过网球场大小,只是后面紧靠着长满草丛的小山丘,山上还有许多栗子树。操场的角落又有个岩洞,终日不停涌出清凉的泉水。

九月一日早晨,天高气爽。蓝天下清风阵阵,阳光洒满了整个操场。两个穿着黑色雪裤的一年级学生绕过河堤来到操场,一见四下无人,便争先恐后地喊道:“哇!我们第一!我们来得最早!”

两人兴高采烈地穿过校门,往教室里一瞧,同时愣在原地,彼此望着对方发起抖来。其中一个更是放声大哭起来。因为他们看到静悄悄的教室里,最前排的一个座位,竟然端坐着一个素不相识、满头红发的孩子。而且他坐的那个位子,正是那个大哭起来的孩子的座位。另一个孩子也几乎要哭了出来,但他强忍着眼泪,瞪大着双眼怒视着那个红头发孩子。正在这时,从河的上游方向传来几声呼叫:

“长……红……栗!长……红……栗!”(译注:某个孩子的绰号)

随着喊声,只见嘉助夹着书包,像一只大乌鸦冲进操场。他身后,紧跟着佐太郎啦,耕助啦,几个孩子也吵吵嚷嚷地跑了进来。

“他哭什么?你欺负他了?”

嘉助站到没哭的那个孩子面前问。这么一问,那个孩子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大家感到莫名其妙,环顾四周,才发现那个端端正正坐在教室内的红发孩子。于是,众人顿时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女孩子们也陆续围拢了过来,却没人肯出声讲话。

红发孩子一点也不惊慌,依然端坐在位子上,目不转睛地望着黑板。不久,六年级的一郎来了。一郎像个大人般慢慢地踱过来,看了看大家,问:“怎么了?”

这时,在场的孩子们才指着教室内的红发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嚷成一团。一郎先是看了他片刻,再夹紧书包快步走到窗下。其他人也振作起精神跟了过来。

“你是谁?上课时间还没到就进教室了?”

一郎爬上窗台,探头进教室问。

“天气好时,不到时间就进教室会被老师骂哦!”耕助也在窗下助威。

“到时候被骂,咱们可不管!”嘉助也说道。

一郎又说:“快出来!快出来!”

然而,那个孩子只是四处张望着窗外和教室,依然把双手乖乖贴在膝上,纹丝不动地坐在原位。

他身上的打扮也实在很奇特,上身是一件样子古怪、宽宽松松的灰外衣,下身是一条白短裤,脚上穿着一双红色的半筒皮靴(译注:当时乡下小孩罕有人穿皮鞋)。那张小脸宛如熟透了的苹果,一双大眼睛又黑又圆。一郎看他好像听不懂大家的话,一时无计可施。

“那小子一定是外国人。”

“他是来咱们学校念书的吧?”

其他孩子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五年级的嘉助突然叫道:“我知道了,他是来读三年级的!”

“对!对!”低年级的孩子们也想起这件事。唯独一郎歪着头不知在想什么。

红发孩子仍安静地端坐在位子上,愣愣地望着大家。

这时,一阵山风猛然吹起,教室内的玻璃窗被刮得咯嗒咯嗒作响,学校后山的萱草与栗子树也随风晃动成一片苍白。教室内的孩子似乎咧嘴笑了一下,身子也微微动了一下。嘉助见状,立刻大声叫了起来:“哇!我知道了!他是风又三郎(译注:传说中的风神)!”

…………

风又猛然刮了过来,把玻璃窗刮得咯咯作响,后山上的萱草一齐朝溪涧上游翻滚着苍白的波浪。

…………

风,又刮起了。玻璃窗咯嗒咯嗒作响,放着抹布的水桶里也荡起层层黑色的涟漪。

…………

正在这个时候,远方吹来了一阵风。土墙上的茅草,唰啦啦地涌起碧波。

我们如果在写作中注重主干之外的旁枝,例如风,例如雨,例如阳光等等,用各种细节去充实它,我们也能成为高明的作者。读者读了觉得新鲜之余,也会被巧妙地带入我们想要营造的那个多姿的世界,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