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叶绿色生产是茶产业发展的方向,生态茶园建设是推动茶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江苏省生态茶园发展历程,对其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江苏省生态茶园具有区域建设潜力大、园地建设条件完善、无性系良种占比高、茶园复合模式丰富、绿色技术应用突出等特点。同时,针对江苏省生态茶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加强深入研究集成、强化发展保障、拓宽转化路径等发展建议,以期为江苏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江苏省;生态茶园;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10-72-6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s in Jiangsu Province
XING Yao1, LI Huan2, YANG Yiyang2*
1. Jiangs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Nanjing 210036, China; 2. Institut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Horticultural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 Green produ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a industry, while ecological tea garde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nslate ecological value into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s in Jiangsu province, conduct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s,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ecological tea gardens in Jiangsu provi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ecological tea gardens in Jiangsu Province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complete conditions for garden construction, a high proportion of high-quality clones, rich tea garden compound models, and outstanding application of green technologies.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s in Jiangsu provinc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in-depth research integration, enhance development guarantees, and broaden transformation path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tea industry.
Keywords: Jiangsu province, ecological tea garden, statu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随着人们对茶产品质量安全认识的提高,茶区生态环境和生态茶园生产技术应用也受到了较多关注。生态茶园具有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叶持嫩性、提高生物多样性、减轻病虫危害等作用,能够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提高茶园抗灾减灾能力[1-4]。因此,生态茶园建设是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江苏茶产业以优越的地理环境、精细的茶园管理、精湛的加工技艺、优良的产品品质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在全国茶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连片茶园生物多样性降低与极端气候造成的茶园气象灾害频发,建设生态茶园优势愈加凸显。本文总结了生态茶园前期建设实践经验,针对江苏省生态茶园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以期为加快江苏省生态茶园建设,推进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1 江苏省生态茶园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张志澄首先在宜兴芙蓉茶场提出“营造防护林、种植遮阴树”规划,开展茶树与梨树间作,提出茶场“园林化”“生态型茶园”理念,随后省内多地开展茶林、茶果间作实践。2012年,江苏农业三新工程项目集成的高效生态茶树栽培技术中,提出茶园病虫害生态调控,即通过在茶园周围种植香樟等防护林、行道树,或采用茶果间作、茶行覆草等方式,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同时茶园设施建设中推行茶园林网,即按功能和位置每100~200 m建设防护林、每667 m2种植8~10株遮阴树,这为江苏省生态茶园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2016年,发布实施省地方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范》(DB32/T 2892—2016),提出生态茶园建设、土肥水管理、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为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提供标准支持。
2019—2021年,从茶园周边环境、生态位配置、茶园管理、茶树树势、土壤质量、绿色防控6个方面开展“江苏省十大生态茶园”推介活动,确定启动生态茶园推介工作;2022年,参考《生态茶园建设指南》(NY/T 3934—2021)和DB32/T 2892,重点倡导茶园运用绿色高效技术,同时向观光型、休闲型、农业示范型方向融合发展,根据建园规划、茶园环境、技术应用、融合发展4个方面考察推评江苏省生态茶园23个。在推评过程中发现,生态茶园建设仍存较大差异,且在技术应用、园区建设改造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潜力。因此,为引导茶农茶企重视园地规划布局、应用生态高效生产技术、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快推进全省生态茶园建设,2023年开始采取分档推评方式,重点考察茶园建设条件、生态条件、技术条件、管理条件、融合条件5个项目,并推评生态茶园42个,其中五星级生态茶园9个、四星级生态茶园19个、三星级生态茶园14个。
2 江苏省生态茶园建设现状
根据2023年推介的生态茶园材料,结合实地调研,调查了全省7个茶叶主产市的42个省级生态茶园,共计调研面积1 902.96 hm2(纯茶园面积,不包含厂房、农舍等)。
2.1 区域建设潜力较大
根据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与调研的生态茶园面积计算,连云港市的生态茶园面积占当地茶园总面积的比例最高,为26.87%;南京市、无锡市和苏州市的生态茶园面积分别为685.33 hm2、392.35 hm2和210.6 hm2,占比分别为8.84%、7.17%和6.40%;常州市和镇江市的生态茶园面积分别为200.2 hm2和127.21 hm2,占比均不足3%;扬州市为18.53 hm2,占比0.76%。可见,除连云港市外,其余6个地级市的生态茶园面积占比均低于10%,省级生态茶园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2 园地建设条件完善
茶园周边、上风口及水流的上游无污染源,与工厂区、垃圾场等污染源的直线距离不小于2 km,与城镇、高速公路等的直线距离不小于500 m,省级生态茶园申报面积不小于3.33 hm2,沟渠道路规划合理完备,配套设施实用齐全。据调研,42个省级生态茶园交通便捷,离最近高速公路、大中型工厂的直线距离均超1 km,与外界沟通的主干道均为硬化路面,有2个茶园位于环山、环湖休闲公路旁,超九成园区为地方茶乡旅游路线点;茶园沟渠建设完善,设有蓄水池或临近水源,超80%的茶园安装有喷滴灌设施设备,其中老茶园以喷灌设备为主,新茶园则多选用滴灌设施。
2.3 无性系品种占比高
江近年来,为稳定产品品质、便于茶园管理、实现规模生产,加快无性系茶树品种引进推广。江苏省生态茶园中无性系茶园面积占总面积的65.58%,其中以早生种面积最大,特早生种次之。种植品种中以鸠坑种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20.01%,其次是龙井43、龙井长叶、白叶1号,占10%~12%,中茶108、嘉茗1号、平阳特早茶、迎霜、浙农139、福鼎大白茶、洞庭山小叶群体种、祁门种占2%~7%,其他品种面积不足33.33 hm2,种植相对较少。
2.4 茶园复合模式丰富
按照茶园间作植物的类别,江苏省生态茶园模式主要包括茶-林(果)、茶-草、乔-茶-草和茶-草-禽(畜)4种模式。茶-林(果)模式较多,其中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已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茶-草模式主要出现在未封行茶园,如仪征、溧阳茶区,可发挥防草和改善土壤肥力等作用。茶-草-禽(畜)主要是在茶园养鸡、养羊,由禽(畜)取食茶园杂草和害虫。基于次生植物、功能植物等概念[5-6],将生态茶园模式划分为茶树-次要植物块状复合模式、立体复合模式和综合复合模式[7]。按照新划分方式,省生态茶园中有茶树-次要植物块状复合模式24个、立体复合模式4个、综合复合模式14个。综合复合模式中茶树-次要植物块状复合面积多于立体复合模式。
苗木按用途可分为间作树、绿化树和防风树。生态茶园主要间作落叶树种,多为果树和多彩叶色植物;间作草本则以豆科三叶草和禾本科鼠茅草为主,封行的茶园不再套种草本植物。绿化苗木主要种于茶园隔离带、行道两侧,多为自然杂木林改种,周边临近自然林区或生态林,防风树多为原有植被(表1)。
2.5 绿色技术应用突出
江苏省生态茶园管理注重复合栽培、精准施肥、绿色防控。因地制宜规划栽种防护林、绿化树和遮阴树,绿化树株距3~5 m,遮阴树行距约7 m、株距约4.5 m,大部分茶园整体荫闭度未超30%。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复合肥、土壤调理剂能够有效减少N2O排放[8]。近年来,根据茶区土壤肥力现状和生产问题,优化构建江苏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体系,其中土壤改良技术、有机肥替代技术应用较多。针对土壤pH<4.5的茶园,采用土壤改良技术,使20~40 cm土层土壤pH提高0.2~0.6,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9-10]。秋季基肥纯施用有机肥或采用有机肥替代技术,部分茶园纯施菜籽饼或豆粕籽1 500~3 750 kg/hm2,或纯施羊粪等畜禽粪或商品有机肥7 500~15 000 kg/hm2,或采用2 250~5 250 kg/hm2有机肥配施750 kg/hm2复合肥,配施生物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板结,提高根际土壤肥力[11]。绿色防控技术可降低茶园中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和茶园环境污染,提高茶叶质量安全[12]。基于灰茶尺蠖、小贯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江苏茶园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病虫害现代防控技术在生态茶园得到普遍应用。控制春茶结束修剪高度为45~55 cm,优先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矿物源农药替代化学农药,辅助采用悬挂黄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放置性信息素和食诱剂进行多维防控,减少化学农药施用,茶叶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3-15]。
3 江苏省生态茶园发展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3.1 生态茶园认识有偏差
一是概念混淆错误,部分经营主体将生态茶园错误等同于有机茶园、野生茶园,认为生态茶园的管理不应使用农药化肥,影响了茶园生态水平的提升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也容易让部分消费者对茶产品质量安全产生误解。二是存在技术应用误区,如前期苗木市场景气,茶园间作过量苗木,出现影响茶树生长的情况。也有经营主体误认为茶园间作遮阴树、绿化树等不适用于生产茶园,便不愿意间作,但已有研究表明,这与间作种植密度和树种选择有关[16]。三是缺乏长远考虑,顾虑短期内过快改造茶园生态化所增加的经营主体资金投入和生产成本,未充分考虑后期生态茶园在抗灾减灾、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带来的效益优势。
3.2 理论技术体系不完善
一是生态茶园边界不清晰。参照行业标准估算生态茶园生态用地面积作为参考标准时,无法明确生态茶园的具体边界,特别是周边为生态林的茶园,多数仅能明确生产茶园整体的占地面积。二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冷杨等[17]初步构建了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受样本数量、数据采集等方面影响,评价结果主观性强、可比性低,给生态茶园的推广普及带来一定难度。三是生态技术集成待优化。生态茶园园区规划、遮阴树栽培管理规范、科学施肥、道路宜机化改造、配套生产机械应用等技术间未有效融合。
3.3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茶产业在江苏现代农业中占比较小,缺少政策支持和重点项目扶持,生态茶园技术体系示范集成主要依托省级典型推介引导,加之部分涉农资金直接下达到县,削弱了省级层面的统筹作用。部分茶叶主产区的涉农资金使用分散,对龙头企业茶园基础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支持力度不足,难以集中力量支持茶产业创新发展。目前,推介的生态茶园规模不足全省茶园面积的6%,影响全省生态茶园技术集成和建设推进。
3.4 茶叶生产用工老龄化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生产经营者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对新技术、新装备、新平台接受度不高。此外,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茶企“用工荒”日益显著,劳动力工价逐年提高。根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2024年春季采茶工日平均工资达到173.96元,比2020年上涨14%,劳动力紧缺、用工成本增加已成为制约传统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3.5 价值转化路径不通畅
生态产品可通过生态补偿模式、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模式、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模式4类模式实现价值[18]。江苏省生态茶园虽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和茶文化资源,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品牌认证方面实现了价值转化,但存在产品特色缺乏、服务参差不齐等现象,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评估难的问题凸显[19]。此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加快了以生态茶园为基础,采用生态指标交易模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式的进程,主要体现在生态茶园的碳汇交易等方面。全省茶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已试点开展,但在茶树生长监测和固碳能力测定技术、碳汇核算方法、碳汇交易机制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碳汇价值化暂未实现。
4 江苏省生态茶园发展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引导
坚持科学正确宣传导向,充分运用官方公众号平台和各级媒体等渠道,加大生态茶园内涵、生态高效技术、绿色低碳理念等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和消费者对生态茶园及其产品的科学认识,营造支持全省生态茶园建设的良好氛围。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技术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促进生态茶园及其产品的理论和技术推广。引导应用生态茶园技术,通过典型培树宣传,鼓励龙头企业和规模茶企应用生态茶园技术,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生态茶园建设进程。
4.2 深入研究集成
深入研究生态茶园理论,明晰生态茶园边界,开展不同生态茶园类型结构和功能、减固碳潜力和路径等研究[20]。摸清江苏茶园土壤状况,预测茶园土壤质量未来变化趋势并合理规划。优化生态茶园标准体系,将机械化理念融入生态茶园建设中,制定完善生态茶园配套机械化生产技术、产品等标准,为生态茶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建立生态茶园评价体系,基于现有理论技术及实际情况,提出评价指标和对应权重,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建立适用于全省不同类型生态茶园的技术评价体系,提高评价客观性、可比性和精确度。完善生态茶园技术集成,持续深入开展低效茶园生态化改造、茶叶节能减排增效等技术试验推广,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茶叶生产、加工环节有机结合,加快推进茶树领域农业模型研究[21]和自动化茶叶加工装备研发,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4.3 强化发展保障
规划引领,进一步落实《江苏省“十四五”种植业发展规划》,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将生态茶园建设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并细化落实,强化茶叶主产区地方政府责任,重视地方茶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整合涉农项目支持茶产业发展,倾斜支持良种培育、茶园生态宜机改造、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数字技术研发应用等重点环节,加大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入优质资本进入茶产业领域,激发茶产业发展活力。强化资金保障,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生态茶园技术体系集成,鼓励地方在原有茶产业扶持政策基础上,对生态茶园建设提供补助奖励,提高经营主体对茶园生态化改造和茶叶生态高效生产技术运用的积极性。
4.4 推动节本增效
面对产业发展新形势,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农技人员、乡土人才做好茶产业全链条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交流培训,培育一批高素质茶农、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强一批精管理队伍,为茶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快“机器代人”步伐,研发适宜丘陵山区的小型茶园管理机械,创新名优茶鲜叶采摘技术与装备,建设智能化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园全程机械化、茶叶加工自动化水平。加快茶产业数字技术研发集成,提高监测数据精准度、智慧决策准确度、智能加工稳定性。
4.5 拓宽转化路径
挖掘区域优势特色,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茶文化与茶的种植、加工、品饮等各环节紧密结合,扶持“茶旅+科普”“茶旅+休闲”“茶旅+康养”等业态发展。鼓励茶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丰富茶类茶品,并适时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拓展,延长茶叶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茶园碳汇计算模型,以生态茶园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运用固碳减排相关技术核定的茶叶碳足迹方法学,完善生态茶产品认证和监督机制,拓宽茶产品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韩文炎, 李鑫, 颜鹏, 等. 生态茶园的概念与关键建设技术[J]. 中国茶叶, 2018, 40(1): 10-14.
[2] 杨丽冉, 蒋宾, 焦文文, 等. 茶李间作对茶树生长及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54(10): 2989-2999.
[3] 李金玉, 尤民生, 尤士骏. 茶园生物多样性控害的研究进展[J]. 应用昆虫学报, 2022, 59(4): 710-725.
[4] 陈清华, 崔清梅, 罗鸿, 等. 我国茶园复合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23, 45(2): 8-15.
[5] PAROLIN P, BRESCH C, DESNEUX N, et al. Secondary plants used in biological control: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 2012, 58(2): 91-100.
[6] 杨泉峰, 欧阳芳, 门兴元, 等. 功能植物的作用原理、方式及研究展望[J]. 应用昆虫学报, 2020, 57(1): 41-48.
[7] 尚怀国, 周泽宇, 杨文, 等. 生态茶园内涵、模式及发展策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5): 9-15.
[8] YU H Y, HAN X, ZHANG X C, et al. Fertilizer-induced N2O and NO emissions in tea gardens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 recent three-decade data synthesis[J/O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71: 162054.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2054.
[9] 万青, 胡振民, 李欢, 等. 调理剂对茶园土壤和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土壤, 2019, 51(6): 1086-1092.
[10] 李荣林, 黄继超, 黄欣卫, 等. 生物炭对茶园土壤酸性和土壤元素有效性的调节作用[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12): 345-347.
[11] HU Z M, JI L F, WAN Q,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bio-organic fertilizer on soil fertility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ea plantation soils[J/OL]. Agronomy, 2022, 12(9): 2168. https://doi.org/10.3390/agronom/12092168.
[12] 陈宗懋.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与应用[J]. 中国茶叶, 2022, 44(1): 1-6.
[13] 孙春霞, 邵元海, 周红, 等.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J]. 茶叶, 2021, 47(1): 39-42.
[14] 刘华, 梅菊芬, 徐建陶, 等. 不同性能太阳能诱虫灯对茶园茶尺蠖的诱杀效果初探[J]. 农业与技术, 2021, 41(13): 56-59.
[15] 张坚强, 许梦华, 徐建陶. 宜兴市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析[J]. 上海农业科技, 2021(3): 123-125.
[16] 苏红飞, 杨柳霞, 郑文忠, 等. 混交模式对茶园产量、天敌和主要害虫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 34(2): 122-128.
[17] 冷杨, 周晶, 尚怀国, 等. 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3): 109-117.
[18] 苏子龙, 石吉金, 范振林, 等. 模块化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析[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 37(4): 26-34, 89.
[19] 潘昌健, 陈富桥, 何宇, 等. 全产业链视角下的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J]. 中国茶叶, 2023, 45(6): 39-45.
[20] 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的回顾与展望[J]. 农学学报, 2018, 8(1): 145-149.
[21] 程俊杰, 龙俐至, 倪康, 等. 茶树种植智能化管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茶叶, 2022, 44(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