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因及路径研究

2024-10-19 00:00:00彭伟伟饶雪玲郑妙好蓝一君
中国茶叶 2024年10期

摘要: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破解海南茶产业的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国家战略导向及绿色旅游消费讨论了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因,利用海南2011—2020年间的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海南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茶旅融合发展的协调度。分析表明,2011—2020年间,海南省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两个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基于此,研究从海南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产业融合理论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国际旅游消费中心3个视角分析了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利用三者交互影响,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以期为海南乃至全国茶旅经济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耦合模型;茶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10-16-9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and Path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Hainan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PENG Weiwei1, RAO Xueling2, ZHENG Miaohao3, LAN Yijun4

1. Department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anya, Sanya 572000, China;

2. San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anya 572000, China; 3. Health Industry Management College, University of Sanya,

Sanya 572000, China; 4. Sanya Technician College, Sanya 572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profit growth of Hainan tea industry. Taking national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green tourism consumption as development driver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ainan's tea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ea tourism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2011 to 2020.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11 to 2020,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wo industries steadily improv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ainan, this study applied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path of tea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lobal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nsumption center, and utilized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to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tea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tea tourism in Hainan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words: coupling model, tea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中国是世界茶叶主要消费国和出口国之一,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业态也处于领先地位,其产业融合发展多集中于产茶大省,并以茶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为主。旅游产业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茶产业也曾在海南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20世纪50年代海南曾是红茶出口的重要货源基地,后因外贸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双重改革,海南茶产业未能充分把握机遇,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茶叶出口开始呈现衰落态势。然而近年来,随着海南红茶被选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用茶、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倡议提出,海南茶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也为海南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其中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海南茶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既能延展茶产业链,丰富消费内容,又能培育本土茶品牌和引领全球茶叶消费,从茶产业延展到不同的产业,促进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是动态化产业生态系统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1]。

2015—2019年,我国茶产业高速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学者在茶产业经济方面的发文量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约26%[2-3]。近年来,关于我国茶产业的研究多集中在茶叶消费、产业结构调整、茶企品牌管理、茶叶技术、茶叶流通模式优化等方面[4],如有学者提出茶产业应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高质量、高效能和产业聚集方向转变[5];有学者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提出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茶业的新业态模式[6];也有学者认为在智慧农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该从智慧化、特色化、市场化等角度推动茶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附加值并增加茶农收入[7-9];还有学者基于协同理论对茶旅协同演化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茶旅融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的趋势[10]。

检索海南茶产业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研究主要聚焦在茶文化、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方面,而鲜有从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因及路径进行多维度分析的系统研究。本研究结合海南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因,同时通过对近10年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期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更进一步的理论支撑。

1 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因

1.1 海南茶旅融合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海南省茶叶种植面积、投产面积均呈上升趋势,茶叶年人均消费逐年增高。2022年海南省统计年鉴显示,海南省茶叶种植面积为2 334 hm2,较2021年增加132 hm2;投产面积1 610 hm2,较2021年增加了189 hm2。考虑新冠疫情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本研究仅采纳了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当前,海南省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有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椰仙茶、海南品香园实业有限公司的品香园红茶、海南农垦的白沙绿茶、海南琼中的白马骏红、海南雨林润红茶叶种植有限公司的雨林润红、海南五指山茶叶核心产区水满乡的鹦哥景红等。其中,五指山红茶、白沙绿茶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然而,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共有111个品牌参评,海南茶品牌未在其列[11]。因此,海南茶产业亟需通过有效的产业发展路径来增强其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加强产业统筹规划,用好用足热带雨林生态品牌资源,优化种植、加工、科研和茶旅融合发展等环节产业布局。海南省相关企业竞相投入茶叶全产业链发展,一些企业主动将茶产业通过产品设计、产业链延伸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如海南白沙五里路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设计了以“陨石茶文化+国字号体育+军事训练体验+萤火虫篝火晚会+黎族文化”为主题的茶旅项目,通过品有机茶、吃黎家菜、住茶园民宿等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和雨林自然风光。据了解,该公司2022年共接待游客48 091人,较2021年增长2.5倍。此外,五指山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优势,以水满乡为示范区,通过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开启了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将文创茶产品、茶园采茶、徒步雨林穿越等组合成旅游线路。2022年第一季度,五指山市累计接待游客总数67.79万人次,同比增长40.4%,增速位居海南第一,证明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23年早春茶开采季,海南五指山以茶促旅,以“春茶采摘”为主线,串联起集五指山大叶茶地理优势、自然优势、文化优势于一体的热带雨林公园、康养乐园、黎苗文化之乡等多样资源。

1.2 全域旅游催生新业态茶旅经济

近年来,海南省以旅游经济圈、休闲经济圈、农业经济圈为主打造产业布局,如以橡胶、槟榔、绿橙、茶叶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同时以游憩、康养、购物为主的旅游经济增长成效显著。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五指山水满乡毛纳村时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与此同时,海南“十四五规划”也强调通过旅游带动城市消费和城市人口进入农村,优化乡村产业和人口收入结构,例如海南五指山市就重点围绕茶叶、雪茄烟叶、野菜叶“三片叶”,大力发展林茶、林果、林草、林下旅游、林下康养等“十二个林”的林下经济,推动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

《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中也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放旅游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同时还明确指出要依托海南的特色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12]。基于范围经济理论,可通过充分利用海南旅游淡旺季的剩余或闲置、丰富或聚集资源,借鉴浙江、福建和贵州等茶旅发展的先进模式,明晰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匹配度和融合度,以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生、错位发展的茶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13]。如借助博鳌亚洲论坛及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示范区的会议及康养旅游两大板块,让海南茶、茶健康、茶科技等产品及文化消费理念走进高端会务中心和康养中心,吸引论坛人士;以美丽乡村、黎苗生态小镇、红色旅游基地为依托,重构四大南药、热带水果、大叶种茶的农旅融合模式,发展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主体的茶旅新业态。

1.3 区位优势助推创新供给与多元消费

以五指山大叶茶为代表的海南本土茶叶品牌,具有鲜明的地理属性、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五指山核心茶区地处海南省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负氧离子丰富、日照充足,为海南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且所种植的特异种质资源五指山大叶种茶,为茶叶更添特色。海南以“早春茶”名扬岛内外,其春茶一般比内地春茶早上市3个月,显示出海南茶产业独特的地域优势。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大众更青睐能够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的旅游活动[14]。2021年海南各市、县、乡村旅游推出了徒步、采茶、骑游等康养项目,居民和游客呈现出极高的参与度,体现了绿色旅游消费的新趋势;传统文化持续破圈、红色文旅作品精品频出、国潮崛起,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也催生了新的产业业态,其产品不再是过去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具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体现了茶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模式[15]。一些茶企还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融入了黎锦非遗文化元素,强化了海南茶叶的地域特色符号,满足了游客对于海南文化消费的需求,增加了对游客的消费吸引力。

2 茶旅融合发展的耦合模型构建

2.1 建立系统发展模型

设L1=∑aixi为茶产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x和a分别为衡量茶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其权重;设L2=∑biyi为旅游产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y和b分别为衡量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其权重。设L为由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两大子系统组成的总系统的发展度,则可以建立以下系统发展模型(公式1)。

L = αL1+βL2 (1)

2.2 建立系统耦合模型

为避免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在低发展水平下呈现出与高发展水平一样的高协调度,而建立系统耦合模型(公式2),以此来客观反映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度。式中C代表系统耦合度。

C = ×2 (2)

2.3 建立系统协调模型

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协调模型基础上,推广得到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系统协调模型(公式3),其中D表示系统协调度。

D(L1, L2)= C×L (3)

一般来说,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的取值越大则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越好,值越小则耦合协调性越差。为了清晰反映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参考相关研究成果[17-18],对茶产业系统与旅游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进行划分(表1)。

3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茶产业发展指标方面,本研究借鉴相关文献[17-18],根据科学性、相关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从茶产业基本情况选择茶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从经济收入、产业规模2个方面选择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其中,旅游经济收入包含了上述提及的游憩行业、康养产业、购物旅游等方面;由于数据统计的局限性,茶产业仅纳入了产量、投产面积和茶园面积,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每个数据的量纲存在很大不同,因此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计算有序的功效数据,设定Xij为第i个序列、第j个的数据,处理过程如公式4。其中设定此指标的最小值Xmin,最大值Xmax,为避免计算结果无意义,因此统一加上0.01。

X'ij = Xij - Xmin +0.01

Xmax- Xmin

3.2 指标权重确定

按照熵值法的计算过程,首先,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的比重Sij;然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hj;接着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αj;最后,确定指标的权重Wj。具体计算公式如公式5至公式8,式中M代表样本年数。计算得出的指标及其权重见表3。

3.3 产业发展水平估算及综合发展水平趋势分析

利用加权法可以直接测算某地第i年茶产业或者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Li,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可用于衡量产业整体的发展程度,其计算公式见公式9,其中Wj代表权重,X'ij代表第i年第j个数据指标。

根据公式9得出2011—2020年海南省茶产业及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趋势(图1)。从两个产业的综合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近10年茶产业及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稳步提升趋势。海南省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2012年、2015年、2017年及2019年分别出现拐点,而茶产业也在2012年、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出现了相似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探索通过海南省旅游产业来带动茶产业发展的思路;新冠疫情的出现导致旅游业2020年出现直线下滑,而茶产业在2020年出现了直线上升趋势,这一变化可能反映出因为疫情人们对健康的主动追求,饮茶与健康生活的理念逐渐被人们广泛认知,这将有利推进茶旅融合的发展。

3.4 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海南省2011—2020年茶产业及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由于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旅游产业是海南支柱产业,而海南茶产业的体量较小,参照易开刚等[18]的研究方法,结合专家意见,将综合系统发展模型(公式1)中的α、β分别赋值为0.4和0.6,因此,L= 0.4L1+0.6L2。其中,L1、L2 通过公式9算出,L根据公式1算出,系统协调度D根据公式3算出,耦合度C根据公式2算出,其结果如表4所示。

海南省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耦合度也从2012年的濒临失调、2013—2015的勉强协调至2017年良好协调,耦合度逐年提升。特别是在2018—2019年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国家战略推动下,海南旅游经济取得更加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海南中部地区茶产业的提速增效,耦合度达到了优质协调状态。

总体上来看,通过耦合模型测算出了海南旅游产业的正向发展可有效带动海南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提出以下海南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4 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立足海南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结合上述耦合模型分析下的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度,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国际旅游消费中心3个视角,分析茶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4.1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精品线路。茶旅融合对弘扬茶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满足“茶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发出具有当地茶文化特色的业态、线路和活动,从而形成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消费的一种新旅游形态。海南茶叶生长环境优异,茶叶品质优良,全年皆可采摘,弥补了国内其他产区冬季及早春茶叶的短缺。茶作为经济作物,不但产生经济效益,同时美化生态环境,为农民共同富裕、乡村美丽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要切实依托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及旅游业外部推力实现茶旅高度融合,可从产业结构和需求升级2条路径、6项指标构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图2)。一方面基于供给侧主要在稳住农业基础的前提下融入旅游业态,开发诸如安溪茶园、杭州梅家坞等集“吃、住、行、游、购、娱”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兼顾打造乡村服务标准和提升服务品质;另一方面从需求侧,随着城乡双向流动,外来资本的融入推动劳动力相互学习和自我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品质,增强游客及当地居民的旅居黏性,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的再配置[19]。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更深层次的追求以及居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可,特别是近年来海南引进的3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所初步形成的教育资源聚集,加速了居民及外来投资者对海南乡村生态资源的选择偏好。将居民生活水平、农业技术水平、交通便利便捷性等指标纳入茶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20]。基于此,政府可在前期利用海南自贸港建设政策红利进行茶产业相关农产品的支持与干预,后续通过强化市场机制,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各种经济形态聚集其中,形成规模经济,使得茶旅融合产业能够更进一步拉动其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与发展,增强当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茶旅融合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4.2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全域旅游要坚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改革创新、示范引领的原则,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19]。全域旅游的发展依赖于政府、企业、居民和游客的共同参与,结合上述耦合模型分析,将落脚点放在龙头景区带动和地域文化驱动两方面(图3)。

龙头景区带动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当地龙头景区作为聚集游客的核心动力源,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进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如杭州的“绿茶”餐厅、灵隐寺周边的“茶墅”民宿酒店等都成了当地居民及游客选择的消费地。借助龙头景区的品牌价值构建茶产业发展路径,以整体规划、产业联动手段实现茶旅高度融合。例如在南山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倡导以茶礼佛,减少燃香的环境污染;开辟寺内茶叶研究所,开设相关课程,围绕“产-学-研-用”设计旅游线路和课程,为佛学院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新资源;设立禅茶一味体验区,将集“儒释道”于一体的茶文化、茶礼仪融入其中,在面朝大海的寺庙通过静心品茗领悟茶文化淡泊、朴素的真谛,为游客带来身心的洗礼和休憩;通过茶叶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在旅游排行榜靠前的餐饮和酒店将茶叶、茶食、茶科技、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体验环境,带动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地域文化驱动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地域性特色资源为旅游发展驱动力,建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且引领该区域旅游产业特色发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是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的关键举措,公园内的黎族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有地域文化资源。如何将茶根植于雨林中,赋能生态旅游,也是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独一无二的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馆在茶间、茶在馆内”,造就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优良生态和景观美誉度。利用好地域文化驱动发展模式,跳出“茶叶”看“茶业”,鹧鸪茶、苦丁茶等非山茶科饮品备受居民和游客喜爱,在地域文化推广和科普中可以拓展宣传点,通过建设“热带雨林茶叶博物馆”,串联起“鹧鸪茶”“黎家五月茶”、五指山“水满红茶”、琼中“黎苗”药茶、白沙“陨石坑绿茶”等茶叶及热带农产品产区的人文景点,打造“馆在雨林、雨林入馆”的天人合一的人间绿色天堂。让居民和游客在雨林环境下感受海南茶文化的独特气质和黎苗文化的底蕴,不仅具有海南文化导航的标识意义,更能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风范、中国气派的文化窗口[20]。

4.3 基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视角的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茶旅融合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撑和现代服务业配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海南茶旅融合及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22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博览会共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1 955家企业2 800多个消费精品品牌参展,进馆人次超28万,采购商和个人超4万人,海南红茶和绿茶及国内外多款茶品牌亮相消博会,国内外参展单位和消费者反响热烈。 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具备3个典型特征,一是全球旅游消费市场的制高点,二是旅游消费资源的集聚地,三是旅游消费发展的风向标。同时兼具三大功能,分别是高效的旅游消费需求的实现功能、旅游消费资源的配置功能、旅游消费创新的引领功能[21]。本研究围绕这3个特征和三大功能,基于旅游业结构性调整,总结了茶产业在茶叶、茶饮料、茶器、茶空间、茶美学等方面的消费潮流,努力做好中华茶文化特别是海南大叶种茶的宣传、传播和推广,发挥海南自贸港连通中外、贯穿古今的聚合作用,使之成为引领全球茶叶消费发展的创新高地,提高茶的消费品位。结合相关模型分析和文献研究,构建茶旅融合的实施路径(图4)。

引领创新性旅游消费中文化属性的挖掘与打造是重中之重,文化认同是推动主动消费的有效手段,如何通过海南茶文化延伸至中国茶文化来重塑国际游客对中国茶的好奇心和参与感,是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要激活的元素。据统计,2022年海南洋浦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超82万标箱,同比增长45.67%。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除了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斯里兰卡等产茶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茶叶消费国,可挖掘古时“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商业文明的素材,多维度设计茶旅产品的组合,提升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服务标准和服务品质,实现旅游消费需求的引领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消费资源精准配置,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自由配置下实现茶旅融合的高速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保税政策及免税消费的政策优势正在吸引着国内外的茶商茶企,在产业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数字金融体系建设,引导茶叶流通业创新发展,缩小岛内外茶叶流通的区域发展差距[21],将海南打造成全国茶叶的集散地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继承.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形成动因与路径[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4): 54-59.

[2] 李东旭, 陈富桥.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现状与展望[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5): 57-67.

[3] 陈富桥, 姜爱芹, 杨蓓蓓, 等. 我国茶产业经济研究回顾与展望[J]. 茶叶学报, 2016, 57(1): 7-12.

[4] 李宗洙. 我国茶产业贸易发展研究: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J]. 商业经济研究, 2021(24): 186-189.

[5] 王庆, 于英杰, 李佳禾, 等.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茶产业改革发展建议[J]. 中国茶叶加工, 2016(3): 5-12.

[6] 雷鹏, 周立.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基于福建安溪茶庄园产业融合调查[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 172-181.

[7] 李欢, 杨亦扬.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16): 8-13.

[8] 吴敦超. 新经济环境下的茶业发展思考[J]. 茶叶通讯, 2015, 42(1): 46-48.

[9] 叶永玲. 基于产业链、价值链的福建茶叶生态价值开发[J]. 蚕桑茶叶通讯, 2022(6): 14-18.

[10] 王建荣. 我国茶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茶叶加工, 2018(2): 5-9.

[11] 胡晓云, 魏春丽. 2020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 中国茶叶, 2020, 42(6): 13-24.

[12] 佚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OL]. 人民日报, 2021-03-13[2024-03-2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3/13/nw.D110000

renmrb_20210313_1-05.htm.

[13] 闫静, 朱沁夫. 基于价值链和范围经济效应的酒店竞争力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 21(2): 80-86.

[14] 郭琦. 全域旅游视角下海南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 中国高新区, 2018(10): 6-7.

[15] 杨振之, 沙莎, 董良泉. 生命质量视域下旅游活动对游客健康影响的研究述评[J]. 旅游科学, 2022, 36(2): 151-175.

[16] 曹海峰. 消费文化理论与创意产业的勃兴[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2): 135-138.

[17] 魏妮茜, 项国鹏. 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J]. 茶叶科学, 2021, 41(5): 731-742.

[18] 易开刚, 李解语.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模型建构与效果测度——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5): 532-540.

[19] 杨锦秀, 刘敏, 尚凭, 等. 如何破解乡村振兴的内外联动而内不动——基于成都市蒲江县箭塔村的实践考察[J]. 农业经济问题, 2023(3): 51-61.

[20] 孙立婷. 贵州省茶旅融合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茶叶通讯, 2024, 51(1): 107-115.

[21] 彭伟伟, 王岳飞, 周玉景. 基于地域特征的大叶种茶产业发展研究——以海南五指山为例[J]. 热带农业科学, 2023, 43(10): 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