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噎食成为帕金森病患者致命的『杀手』

2024-10-18 00:00罗学宏
老年人 2024年10期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中脑黑质,多因环境、遗传、神经老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中脑黑质中多巴胺分泌减少达到50%以上,即引起帕金森症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的帕金森患者约占全世界的50%,即全球一半以上帕金森患者生活在中国,我国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帕金森病的概率是17%,即平均每1千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17个帕金森患者。

帕金森病在临床上通常分为5期:早期,患者只有一侧发生病变,一侧出现手抖脚抖或僵硬的症状,以至于行走不如平时顺畅,拿东西不稳﹔二期﹐由单侧病变发展为双侧后可出现双侧手震颤,甚至全身颤抖、僵硬加重,扣扣子、拿筷子等日常活动困难,行走困难,平衡感差﹔三期﹐双侧症状完全出现,病人抬腿困难,腿上像绑着沉重的沙袋一样,走路时身体变得前倾,容易摔倒,吃饭时拿不住碗筷,睡觉翻身困难、洗澡困难等﹔四期,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常出现流口水,进食吞咽困难且缓慢,表情变得呆板,面部肌肉逐渐僵硬等﹔五期﹐患者完全被限制在床上或轮椅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坐下后无法自行站立,站起来后无法行走。在卧床时无法自行翻身,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帕金森病本身并不足以致命, 一般不会影响寿命。但目前该病还无法根治,需终身服药。

噎食是危及帕金森病患者

生命的“第一杀手”

正常情况下,在食物通过咽部的瞬间,人体会下意识地停住呼吸,避免误咽以保护气道。被噎住时,异物堵塞气道,影响到正常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使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引起脑部缺氧。脑部缺乏足够的氧气供应,会导致神经细胞功能紊乱,进一步引起意识障碍,表现为短暂昏迷。究其原因﹐帕金森病患者在吞咽过程中,由于喉部肌肉变得僵硬,喉咙的运动能力减弱,从而影响到吞咽的顺畅程度。

此外,帕金森病还会影响到喉部神经的传导,使得患者的喉部感觉减弱,难以感知食物的位置和大小,从而增加了呛食的风险。由于大块不易分解食物吸入气管造成的机械性窒息,继而出现心跳呼吸停止;亦可由不易分解的食物吸入气管,导致继发性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尽管临床上帕金森病患者自觉吞咽功能障碍者较少,仅占9%~23%,但吞咽造影检查,95%的患者显示异常。随着疾病的发展,有近90%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25%~50%的患者会出现呛咳、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噎食、呛咳是帕金森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吸入性肺炎、恶病质的主要原因,常常是危及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生命的重要原因。

遏制帕金森病噎食的

风险关键在预防

吞咽困难或噎食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常见危险症状,一旦出现,不仅仅是食物摄入量充足的问题,而往往是在并发,甚至是多次并发吸入性肺炎后才意识到。因此﹐遏制帕金森病噎食的风险﹐切记“八要”。

一要关爱帕金森病患者﹐让生命不再颤抖。

帕金森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帕金森病发病就是因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多巴胺递质减少所致。其中,左旋多巴对运动迟缓症状格外有效,对震颤及肌强直也同样有效,但是对姿势不稳效果不佳。显而易见,补充多巴胺是最直接的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左旋多巴仍然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理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 。

二要提高对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吞咽障碍的认识。

一是吞咽食物或液体时或是吞咽后,出现反射性咳嗽或呛咳;二是进餐时总是感觉食物黏附于咽喉部;三是吞咽食物存在噎食感,甚至是饮水时也发生哽噎、胸部梗阻感;四是反复出现吸入性肺炎。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上述不适感,即便是偶发不适,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以降低误吸与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三要注意进餐姿势的调整。

患者在进餐过程中采取垂直坐位,并调整头部位置,吞咽时头部稍向前,使下巴颏指向胸部,餐后可将手肘撑在桌面上,用双手托住下巴,维持垂直座姿20~30分钟。

四要避免坚硬的、脆的、含颗粒状的半流质(如米粥)或带核的食物。

这些食物对咬合力要求较高,有一定咀嚼难度。可将食物切成半个茶匙大小或更小的块状。在症状进一步加重时,则可能需要通过改变食物物理性状或黏度,以降低吞咽难度。最常见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固体食物改成泥糊状,使食物的质地更趋于一致。二是对于流体吞咽困难患者,使用增稠剂以增加黏度,有助于减少误吸。

五要细嚼慢咽。

每一口食物或液体应吞咽2~3次,进食下一口食物时应适当间隔停顿一会儿,避免发生呛咳。

六要少食多餐。

进餐时间过长会造成患者疲劳,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餐模式。

七要避免辛辣、酸的和过于冰冷的食物。

以减少呛咳的风险,同时,鼓励患者吞咽后轻轻咳嗽以清理喉部。

八要对严重吞咽困难、呛咳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误吸风险以及营养状态,酌情考虑置胃管或造瘘,建立肠内营养支持通路,以维持日常营养供给并规避误吸风险﹐延长寿命。

编辑/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