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设新中国(上)

2024-10-18 00:00罗付金
老年人 2024年10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开国元勋、开国将帅、开国部长数量居全国前列。为了建设新中国,这些共和国的第一代拓荒者们,就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彭德怀:

毛泽东亲自点将的第一任国防部长

1954年9月29日,毛泽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通知书,任命彭德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进行深入思索。彭德怀结合自己的军事作战经验,对毛泽东提出的战略防御方针作出了全面阐述和发挥,形成《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这成为中国国防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对于国防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展开。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随之而来。为此,彭德怀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身体力行地推行军队的精简整编。至1955年底,全军实际精简21.2%,兵力比1952年减少了43.5%。从1956年11月开始,全军再次精简整编。到1958年底,全军总人数在1956年的基础上减少了36%,计240万左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在彭德怀主持的这两次全军大规模精简整编中,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均得到相应的发展,尤其是空军、海军的建设更得到了显著加强。截至1958年,空军发展到占全军总人数的12.2%,海军占5.8%,炮兵占4.8%,装甲兵占2.3%,全军完成了由以陆军为主体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发展的初步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国防工业,发展国防科技,是摆在彭德怀面前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1955年,彭德怀向毛泽东写出专题报告,建议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这在当时国力财力十分窘迫的情况下,显然需要非凡的魄力和极大的勇气。彭德怀的构想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毛泽东很快作出了发展中国核弹和导弹的重大决策。1956年3月,由周恩来召开专门会议,会议宣布了中共中央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重大决定。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兵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反映:预备役登记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平时常备军如何尽量的少,战时又如何尽量的多,雄厚的国防后备力量从何而来?这是彭德怀冥思苦想的重大问题。1955年9月,他来到东南沿海等地,在汕头南澳岛调查民兵建设问题;1956年3月,又赴舟山作调查,与驻军及民兵交谈……彭德怀很快得出结论:民兵和预备役结合起来的办法是可行的。

彭德怀专门向毛泽东汇报:“我国在战争年代建立发展起来的民兵组织,有着悠久的斗争历史,为群众所习惯,把民兵工作与预备役工作结合起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毛泽东欣然肯定了彭德怀的意见。1957年6月,彭德怀把他的意见写进《中央军委关于改进兵役工作的指示》,报送毛泽东,毛泽东批示“同意”。民兵与预备役合二为一的制度于是得到确立,并在全国实行。彭德怀最终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的正确道路。

谢觉哉:

新中国民政事业和法制建设的开拓者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谢觉哉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内务部(民政部的前身)部长。他在内务部长任上达十年之久。

谢觉哉上任伊始,就碰上1950年的大水灾,灾情严重,遍及16个省(区)。党中央把救灾工作交给内务部。谢觉哉站在斗争前列,发动群众战胜灾荒。他果断地提出“不许饿死一个人”的口号,并代国务院起草救灾指示,过问和签发救灾款项,还亲自组织救灾工作和医疗队,把工作做得细致妥帖。在任期内,他经常深入各省灾区,察看灾情,访贫问苦。他特别关心革命老区,1951年,他率中央慰问团访问了南昌、瑞金、长汀、宁都、兴国等地,1956年5月又专程考察延安。谢觉哉十分重视人民的来信来访,千方百计为人民排忧解难,将人民的钱财一点一滴都用于人民。而他对自己和工作人员则要求十分严格,内务部机关多年来都设在一个旧王府里。

1959年4月,在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谢觉哉以75岁高龄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选院长后,他不顾高龄,全力以赴。在任期内,他注重“便利人民”的原则,提倡“马锡五审判方式”,主持制定了《关于人民法院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重要法规。他最重视一个“实”字,强调实事求是。他亲自审核死刑案卷。不少好心人劝他,年纪大了,挂个名就行了。他却严肃地说:“别的职务可以挂名,而这个院长不好挂名,人命关天。”后来,他写了一首叫《名与实》的诗,其中说:“名是实之宾,无实何能名?名在职斯在,失职责不轻。”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不仅亲自办案,还先后23次深入全国各地法院,查看案卷,纠正冤假错案,保护人民的正当权益。“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延安时期人们赠送谢觉哉的诗句,也是他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李立三:开创新中国工会事业黄金时代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李立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首任劳动部长,开创了新中国工会事业的黄金时代。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开幕。在这次会议上,李立三当选为政协委员和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长(兼党组书记)。

开国之初,百废待举。全国总工会和劳动部都处于草创时期,万事开头难。李立三一方面抓紧组织工作,一方面集中主要精力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运动。在国营企业中,他总结和推广了一系列大型企业如鞍钢等厂矿发展生产的经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和劳模运动。著名的马恒昌小组、毛泽东号机车组、郝建秀工作方法、公路运输汽车十万公里无大修、煤矿的施玉海安全生产运动等等,都是李立三亲自发现、总结和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

在私营企业中,李立三要求工会贯彻“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组织和动员工人搞好生产,同时确立工人参加工厂管理,争取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并亲自去抓具体落实。与此同时,他还狠抓了工会和工人福利的立法工作。由李立三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于1950年6月正式颁布执行。它从法律形式上肯定了工人阶级及其群众组织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里的地位、作用和组织原则,是新中国工会建设的法典。此外,李立三还主持制定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护条例》等法令、条例达68件,为工会的组织建设和保障工人群众的民主权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滕代远:新中国铁路工业的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滕代远担任首任铁道部部长。周恩来曾称赞他是较早从军队转到经济战线的一位同志。

1949年1月,滕代远在石家庄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铁路工作会议。他提出把当时铁路职工中流传的豪言壮语“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作为全国铁路工作的行动口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滕代远指挥铁道兵团陆续北上参战,并动员大批铁路员工支援前线,在东北和朝鲜战场建成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全国铁路修复以后,滕代远就着手组织新线建设。在各级党委支持下,经过奋斗,成渝铁路、天兰铁路等三条新干线于1952年先后竣工通车。京汉、京沈、京沪、粤汉、京绥、 湘桂等主要干线也陆续接通,沟通了我国南北各地与中心地区的交通联系。紧接着,在滕代远主持下,铁道部及时制订了“一五”期间铁道的修建计划。这期间,我国先后制造了第一台和平型机车、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桥、第一台经纬仪、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工程以及大型火车渡轮等。从1953年起,新线建设全面展开,到1958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1000公里,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铁路的落后面貌。

1956年,滕代远主持制定了全国铁路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1957年9月25日,使用当时世界先进施工方法,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上仅用2年零1个月便竣工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这是滕代远铁道部长任期内的点睛之笔,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