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笔记本

2024-10-18 00:00刘晓臻
老年人 2024年9期

桌上,九本紫色布面的笔记本是我父亲刘国臻年轻时的工作本——满满地记载了父亲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的心得体会,和一场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会议记录,以及一个个教职工的信息。我翻开父亲“沉睡”67年的笔记本,追寻父亲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的青春足迹。

我从未见过父亲,我是在他牺牲三周后早产出生的。1949年,才27岁正满怀青春壮志的父亲,服从湘潭县政府安排,带着怀孕的我母亲和我5岁的大哥,下乡参加锰矿响塘公社王峰寺生产队土改工作,在透风漏雨的简陋土坯房安居下来。

在这里,父亲发现队里的小孩子没有学校可读书,就向队里借了一间小杂屋,把这十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召集起来,利用工作之余义务给他们上课。他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写字,学数学。

一年后,来上课的学生人数上升到三十几人,父亲见小屋坐不下,就跑到湘潭县教育局汇报情况,并申请自己来办校。在县教育局批准后,父亲在离家五里处的祠堂创办了“响塘公社桥头完小”。县教育局调拨了二十套双人桌椅,一台风琴,几块黑板。父亲把祠堂当作大教室,把祠堂旁两间小杂屋当作办公室和小厨房,从此便开始了教学生涯。宽敞的教室里,坐着三四十个不同年龄的孩子,父亲教完了低年级再教高年级,上完了语文数学课又上音乐体育课,每天忙完了教学还要忙蒸饭。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喜爱,也赢得了家长的好评,乡亲们纷纷送来了读书的孩子们。

又一年后,人数又增多了,祠堂已摆不下课桌椅,父亲又到县教育局申请支持,于是教育局增派了几个教师,拨款搭建几间新教室。那时,父亲除了当校长、教师、后勤员,还要为搭建教室的事情奔波,他一边上课,一边利用节假日和村民一起搭建教室。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几间教室很快搭成。教室虽然简陋,却能让更多的孩子们入学,还能让孩子们按年级分班听满堂课。当地的首所乡村小学终于初步形成。

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父亲欣慰地笑了,他在笔记本中写道:“我一定要把这所学校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让村里所有孩子读得起书,学好知识。”笔记本里那一页页心声,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创办学校的初心,洋溢着他振兴乡村教育的激情。

父亲非常珍爱自己亲手创办的这所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他每年为教师订阅教学杂志(笔记本里还夹着一张邮局杂志订单),经常组织教师们学习,传达县教育局教育精神,经常下堂听教师们的课,与教师相互交流教学方法。父亲无微不至地关心教职工的生活,与他们谈心,为他们解决困难。父亲甚至不顾当时家里有一儿两女要养育,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抽出一些钱补贴教职工;他还把母亲专为他外出开会织的毛线背心,脱下给一同去开会的老师穿;他把母亲做的新衬衫,也送给了学校困难的工友。他总是竭尽自己所有帮助他人,竭尽自己所能奉献给教育事业。

父亲爱校如家,更爱学校每一个学生和乡村的每一个孩子。在那个年代,部分村民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读书无用而不让女孩上学,有的村民孩子多,便让孩子弃学在家干活。父亲于是一一上门劝学,与村民促膝谈心,耐心说明让孩子上学的重要意义。对确实困难的村民,他就打报告向县教育局申请补助或全免学费,甚至自掏腰包垫付学费。在父亲的艰辛努力下,当地的农家孩子几乎都上了学。

父亲一心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当学生因下大雨不来上学时,父亲就穿着木屐,撑着雨伞,穿过田埂、池塘,背着他们到学校上课;当学生生病请假没来上课时,他就晚上上门给学生补课;当学生忘记带午饭时,父亲就把自己的午饭让给学生。父亲经常在校内开展知识竞赛、文体活动,还常推荐优秀的学生参加县教育局的学科竞赛。1957年,父亲被评为湘潭县优秀校长,“桥头完小”也正式成为乡村合格的中心小学。

1957年7月18日傍晚,怀着我的母亲挺着肚子在菜园里挑水浇菜。父亲在湘潭县教育局开完会回家,见母亲在浇菜,就连忙走过去帮忙。母亲体贴地对他说:“你开了一天的会,累了,快去洗澡。”听了母亲的话,父亲便照常提着水桶和热水瓶,带着换洗的衣服去学校附近的池塘洗澡。洗完澡正准备回家时,突然另一个池塘里传来呼救声,父亲连忙丢下手中的东西,朝着呼救声飞奔而去。原来是他们学校一名教职工的儿子落水了。他猛跳进池塘,谁知这一跳下去,从此与我们阴阳两隔……次日凌晨,父亲被打捞上来后,父亲和落水的学生还紧紧地抱在一起……

第二天,在湘潭锰矿俱乐部礼堂,隆重举行了各方人士几百人参加的追悼会。师生和乡亲们个个失声痛哭,人人流泪缅怀父亲的优秀事迹。湘潭县教育局定下了每年7月18日这天为“桥头完小”校庆日,学校还经常组织师生为我父亲扫墓,到我家进行砍柴、打扫卫生等慰问活动。67年过去了,父亲创办的响塘公社“桥头完小”,据说已升为响塘中学,他献身教育的优秀事迹铭记在老一辈的村民的心坎上。

翻阅父亲的笔记本,我看到一个人民教师,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

编辑/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