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健:49年筹建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科普馆不言悔

2024-10-18 00:00李保刘丰
老年人 2024年9期

在沅江市胭脂湖街道三眼塘村村民服务中心,“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科普馆”11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光芒。这是沅江市乃至洞庭湖区首个村级科普馆。

6月19日,笔者来到三眼塘村,走进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科普馆,只见馆内标本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飞鸟、走兽标本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植物标本色泽鲜明,茎脉清晰;牛虻等昆虫标本,能看得清薄翼上的纹路。

这里展陈的600多种生物标本,全都出自沅江市疾控中心退休职工李文健之手。49年来,这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洞庭湖的人,凭着精湛的技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制作了数万个动植物标本,为洞庭湖的生态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李文健告诉笔者:“每当节假日,来科普馆参观的人特别多,我忙得团团转,最多的一次,接待了400余人。”

李文健虽然74岁了,但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项需要由他坚持下去的事业:守护好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科普馆,每年为科普馆制作上百个动植物标本。

从小在南洞庭长大结下科普情缘

李文健从小在南洞庭长大。在少时的记忆里,河滩上,鳝鱼、鳖、泥鳅、螃蟹等随处可见。1969年,他在机帆船上工作后,和洞庭湖有了更多的接触,时常看见湖中江豚忽隐忽现,洲上经常发现麂子、黄鼠狼、野猫等动物,鱼的数量特别多。

年轻又热心的李文健很快和渔民打成一片。渐渐地,他发现,一些外省来的移民因为缺少食物,在洞庭湖开启了疯狂“掠夺”。青蛙、蛇、螃蟹、鱼、黄鼠狼……只要抓得到的,一批批变成了他们的桌上“佳肴”。一些本地渔民为图方便,捕鱼时连小鱼也不放过。李文健每每看到,都去劝说,但都无济于事。为此,他时常忧心忡忡,认为必须引起这些人重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

1975年,25岁的李文健从益阳卫校毕业,分配到沅江市卫生防疫站工作。几年后,他参与由国家、省里先后组织的湖区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开始接触并制作了数百只鼠标本。一次,他在野外采集田鼠标本时,偶然看到一只死去不久的画眉鸟,习惯性地将它带回家,做成标本。当画眉在自己手上“复活”,李文健豁然开朗:洞庭湖的生物虽然多,但如果持续过度捕捞、无序采集,总有资源灭绝的一天。真到了那一天,一切都迟了。而他完全可以用这门手艺,慢慢地收集、制作洞庭湖湖区的野生动植物标本,通过保持生物存活时原貌的标本,唤起更多人一起来保护湖南的“母亲湖”。

这个心愿,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耕种在李文健的心里。在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李文健捕捉到昆虫和啮齿类动物,使用完后就制成标本。同时,他自掏腰包,从市场购买、从餐馆“抢救”回已死亡的鸟类、走兽和鱼,将它们做成标本。2016年2月,他取得了《湖南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制作标本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三有”野生动植物和国家保护动植物的死亡个体。

历经千辛万苦制作各种生物标本

“做标本不仅是技术活,还需要毅力。”沅江市疾控中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陈科琪感慨道。在他的印象里,李文健绝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标本上。

“做标本,生物越小越难做。”李文健说,制作蚊子标本需要完整的生态史标本,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制作一套这样的标本最快也要20多天,光野外采集就充满艰辛。他的足迹遍布沅江的山山水水,他的身影穿梭于沅江的乡村小路。2012年6月12日,他去泗湖山采集蛹,没想到途中班车坏了,他只好徒步走着去泗湖山。步行到泗湖山时已是晚上9点了,一天没有吃喝的李文健强撑着走到一个乡民的家里,就晕倒了。人们用糖水把他灌醒后,才知道这个面容清瘦的老头何以至此。

子多的时候天气就热。他捉蚊子的地方,是牛栏屋、猪栏屋、鸡笼子,里面臭气熏天。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或入睡了,他穿上工作服、穿上套鞋,戴上口罩,潜到猪牛圈里工作。他为装蚊子的瓶子设计了一个海绵塞子,海绵中裹着一根中间有一段凹陷的玻璃管子。看到蚊子一到这个管子里,他就用嘴巴去吸,再把塞子一头堵住,另一头塞进瓶口。瓶口涂有乙醚,进入瓶子的蚊子便被麻醉了。当时猪栏牛栏的墙上没现在这么光滑,他常把墙上的灰尘吸到喉咙里了。

抓到蚊子后,李文健常常在一个小时内开始制作标本。他用昆虫针从蚊子的中胸背板穿过,再将它固定在泡沫板上,轻柔地将蚊子的2个翅膀、6条腿捋顺,再把它放置在通风处阴干。一连几个小时,他连电风扇都不能吹,用来擦汗的毛巾都可以拧出水来。

2016年夏天,洞庭湖突涨大水,一对麋鹿来不及逃跑,被水淹死。当年7月30日,沅江市林业局在完成了所有程序后,委托李文健单独将它们做成标本。

接到这份庄严的任务后,李文健开始争分夺秒。消毒、称重、测量,然后选择隐闭(腹部)解剖,掏空内脏、骨骼、肌肉后,进行防腐处理,最后填充、缝合、整形,都是他一个人完成。为不引起他人的注意,30多度的高温天,李文健把自己关在密闭的仓库里,特制的防腐剂熏得他鼻涕和眼泪止不住地流。

至今李文健左小腿上有一个5厘米左右的伤疤,那是制作填充雄麋鹿内脏的钢架时留下的。当时,电动工具的切割片破碎飞溅,在他的腿上冲出一个窟窿,血流不止。他强忍剧痛,自己给自己缝了十几针。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超过10多个小时。15天后,当这对麋鹿标本终于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李文健这才松了一口气。目前整个中国都只有这一对雌雄双全的麋鹿标本。

如今,在这个科普馆里,除了麋鹿,还有中国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灵猫、小灵猫、变异的甲鱼等600多个种类。 这些标本大部分来自洞庭湖,仅洞庭湖鸟类就有80多种,洞庭蝇类有42种。它们不仅是洞庭湖的宝贵财富,还为人类研究鼠类、昆虫类动物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李文健捕捉的麻蝇,经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叶宗茂、柳蔼林教授科学鉴定,系蝇类新种,被命名为“柳氏亚麻蝇”。他参与由湖南省疾控中心组织的湖区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为首次发现“永郊五号”与“赛罗群沅江型”钩体新菌种作出了一定贡献。他收集捕捉的鼠标本都给分类鉴定并进行了钩体菌培养,从而摸清了沅江市流行的14种菌型。他捕获的蟑螂标本、蝇类标本不计其数,使疾控中心查清了沅江病媒昆虫动物优势种类和主要栖息场所及其生态习性。

拒绝丰厚回报自办科普馆

为了让这些标本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每年全国科普日(6月29日),李文健都会自费制作展板,带上标本出去展览。他希望通过展览,让人们可以认识和了解多种生物,使人们重视和保护它们,科学地开发利用它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多块展板,上万件实物,经过李文健生动形象地编辑,再现了洞庭湖区的多种生物。这些展板,都是他在家里手工做成的——制作过程中钉子无数次无情地划伤了他的手指。在接待人免费参观时,李文健还坚持亲任义务讲解员,因为自己对每件生物标本制作最熟悉。每次讲到制作那些濒临灭绝的“特种”时,他都泣不成声。他不是专业的讲解员,但他的真情,感动了每一个来参观展览的人……

随着标本越来越多,单位原本专门设立的陈列室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他租赁外面的场地创办沅江市人与健康科普馆,搬迁了6次,接待了数万人次免费参观。为此,他把自己的积蓄和养老金都搭了进去。沅江市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候鸟保护协会副会长李建军,对他赞不绝口:“这些东西有600多种,有的物种是濒临灭绝的,很难找到。解释科学理论似乎容易,但是拿一个这样的东西展示给人家再来说,效果就大不相同。”

李文健将这些标本视若珍宝,每年至少对它们进行5次空气消毒,无数次酒精消毒,以防虫伤鼠咬、霉烂变质。不少邻近县市的单位看中这些标本,愿意出丰厚的转让补助费,他都婉拒了。5年前,投资5亿元的“洞庭乡愁”红色旅游项目落户三眼塘村,李文健应邀将所有标本转移到这里。

目前,沅江市正计划将科普馆与文化旅游、科普教育、乡村振兴、研学基地相结合,将其打造成益阳市、湖南省乃至国家级的科普馆。对此,李文健甚是欣慰。“它们来自洞庭湖,应该永远属于洞庭湖。”朴实的言语,传递出他对家园、对大自然深邃如大湖一样的热爱。(题图为李文健在制作标本)

编辑/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