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研究

2024-10-18 00:00:00文红玉郑亚洲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政党形象是政党生命力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建设,其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前的筹备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形象在“自塑”与“他塑”的共同发力中生成,呈现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领导者,民主协商、求同存异的践行者以及破旧立新、勇担使命的先锋者形象。中国共产党在新政协筹备工作中塑造的良好形象,粉碎了国民党的欺骗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新政协的顺利召开,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提供了历史镜鉴。

关键词:新政协;筹备工作;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建立了历史的功勋!”[1]多年来学界对于人民政协的研究不胜枚举,其内容涉及人民政协诞生与发展历程、人民政协理论与制度、人民政协职能与作用、人民政协性质与地位、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等。本研究所聚焦的主要论域为,从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以下简称“五一口号”)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期间,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同心同德、亲密合作,为建立新中国绘制了美好蓝图。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以实际行动向外界展现了良好形象,粉碎了国民党的虚假宣传,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与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新政协的顺利召开,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本研究以新政协的筹备工作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既回顾历史又展望未来,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提供历史镜鉴。

一、新政协的筹备过程

新政协是相对旧政协而言的。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蒋介石摆出“和谈”的姿态,三次电邀毛泽东前往重庆“共商大计”。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渝参加谈判。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推动下,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规定:“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2]为了掩盖真实意图,国民政府象征性地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共产党与民盟以及其他民主人士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下,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但这次会议的结果很快被国民党破坏。当蒋介石认为已做好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后,国民党于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彻底撕毁政协协议。凭借武器装备、军队人员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美国的大力支持,蒋介石扬言要在短时间内消灭人民军队。事实证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3]。在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国统区,人民爱国民主运动持续发展,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

当解放战争局势进一步明朗后,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口号”中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4]这个号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纷纷致电毛泽东或发布响应“五一口号”的声明,表示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48年8月1日,毛泽东在复电中提出,关于“会议的时机、地点、何人召集、参加会议者的范围以及会议应讨论的问题等项”[5],希望由大家共同研讨决定。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组织下,一批批民主人士相继抵达解放区,全力投身到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1948年10月21日,中共代表与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举行第一次“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会上,民主人士主张新政协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这一建议被中共中央采纳。194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明确指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6]。这样建立新中国的步骤就正式由“三步”并做了“两步”,由新政协代行人大职责,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在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后,新政协筹备会首次会议于1949年6月15日开幕。为了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共商国是,毛泽东于1949年6月19日再次给宋庆龄写信,并派邓颖超专程持信前往上海。宋庆龄最终被毛泽东的真诚打动,同意北上,此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三个多月严肃紧张的准备工作,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掀开了新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

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多维呈现

一部百余年党史就是一部党的形象塑造史。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党的中心任务不同,党的形象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向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政党形象。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形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领导者

近代以来,为了扭转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致力于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失败了。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摆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这也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换言之,新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倡议并主导的,其领导者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政协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民主人士纷纷发表声明或主张,公开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7]。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公认的领导者。

在新政协筹备会首次会议上,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在发言中均表示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李济深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的奋斗和正确的领导”[8],为了建设一个人民期盼的新中国,更要在毛主席领导下认真严肃地做好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沈钧儒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新政协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郭沫若认为,筹备会的开幕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我们要永远团结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周围”[9]。陈叔通认为,筹备会的召开意义重大,他把筹备会的胜利召开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陈嘉庚代表海外华侨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表示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总之,中国共产党积极做好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其领导地位也在筹备过程中进一步凸显。

此时,踌躇满志的中国共产党正意气风发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为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坚信中国的未来将无比美好,人民的生活将无比幸福。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10]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有信心和决心在革命胜利后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同样,各民主党派也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贺电中指出:“中国人民必然永远地团结在贵党领导之下,人民民主的工业化的中国必然建造成功,而贵党又必然与中国人民同寿同荣。”[11]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领导者形象得到了外界的普遍认可。

(二)民主协商、求同存异的践行者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倡导团结一切力量,以最大限度凝聚人心和力量。中国共产党提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不是为了好看、好听,也不是像国民党那样作秀,而是真心实意地想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共绘伟业。中国共产党以平等的姿态、商量的精神以及细致周到的态度真正赢得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自内心的尊重。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民主协商和求同存异的原则贯穿始终。

做好新政协的筹备工作首先是选好新政协的代表。就代表资格而言,中共中央做了大量耐心的沟通与解释工作,以尽可能多地容纳各领域、各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周恩来就此专门强调:“首先要扩大参加政协的成分、单位和名额,使它能够代表全国各民主阶级、各民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12]针对少数同志不理解为什么要邀请部分国民党起义人士参加新政协的情况,毛泽东苦口婆心地劝说:“人民政协会一定要有各方面人物,不然就是开党代表会议了。”[13]在最终形成的代表名单中,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工农各界和无党派人士分别占总人数的44%、30%、26%。因此,新政协的代表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此外,新政协筹备会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下设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也必有一人是民主人士。各小组均采用协商和讨论的方法,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各项文件都是经过反复研究与商讨后,在基本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才定稿的。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也都是协商讨论的结果。以国名为例,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并听取民主人士张治中、张奚若的意见后,将新中国的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坦诚相待,尊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各种意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民主协商和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一致称赞。

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协调下,除反动派外的社会各界代表汇聚一堂,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人心涣散的状态,彰显了全国人民的大团结。致公党代表黄鼎臣后来回忆道:“为了开好新政协会议,毛主席、周副主席多次召见民主人士,反复协商关于召开新政协的各项筹备工作。如参加新政协筹备会的单位、代表名额,人选等等,都经过反复的民主协商后才定下来。”[14]童小鹏也回忆道:“时常为了某一个代表的适当与否,而函电往返,多方协商,斟酌再三,费时达数周之久。有时毛主席、恩来同志也来参加讨论。”[15]由此可见,整个新政协的筹备工作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协商议事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求同存异的践行者形象。

(三)破旧立新、勇担使命的先锋者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进而建立一个强盛的新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彻底推翻“三座大山”,中国才能获得独立与和平。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强大信念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顽强精神同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更有能力彻底摧毁独裁专制的旧政权,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建设一个新世界,从而把一个“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变为一个“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新中国。

因此,当预见到国民党反动力量在不久后将被完全消灭,人民将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建设工作将有系统、有步骤地开展时,中国共产党决定召开新政协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全国人民希望我们这样做,我们就应当这样做。”[16]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不断根据变化发展着的实际调整自身的目标与任务,积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召开新政协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就是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和满足人民的期盼。

在当时,由于长期的战争,国家的经济几乎陷于瘫痪。国民党在败退的过程中更是密谋将重要设备、物资等向台湾转移或加以销毁,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一个烂摊子。帝国主义势力怀疑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能力,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终将乞讨才能够存活下去。为此,毛泽东、朱德等在给民主人士张澜的信中真诚地写道:“今后工作重心在于建设,亟盼各方友好共同致力。”[17]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同志要恭恭敬敬地、认认真真地、老老实实地学习建设工作,学习一切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带领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新政协筹备会首次会议上,他指出,要“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18]。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的目的就是迅速建设起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以实际行动向外界展示了一个破旧立新、勇担使命的先锋者形象。

三、新政协筹备期间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效果及启示

解放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的歪曲宣传下,中国共产党被污蔑为“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19]。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向外界展现了积极正面形象,增强了自身的动员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粉碎了国民党的欺骗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新政协的顺利召开,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提供了历史镜鉴。

(一)粉碎了国民党的欺骗性宣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为维护一党专政,对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多次军事“围剿”,同时把中国共产党恶意宣传为“土匪”“赤匪”“暴徒”“强盗”。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仍然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理念。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情绪也在与日俱增。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会后陆续颁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文件,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抗日战争以来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重大转变。为了打压和遏制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在军事上多次故意挑起“摩擦”事件,在经济上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全面封锁。此外,国民党还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宣传资源,占领舆论宣传阵地,制造和散布反共言论,肆意攻击和抹黑中国共产党形象,“各种污蔑诋毁之词层出不穷,致使社会上一时谣诼四起,如‘共产共妻’‘边区黑暗’等”[20]。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回应,如积极展示解放区真实状况、开辟宣传阵地以及邀请国内外友人参观根据地等,试图突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向外界展现积极正面形象。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进一步塑造了自身的正面形象。但由于国民党长年广泛宣传,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偏差。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利用自己控制的宣传机构,加大对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宣传力度。在此情况下,国统区特别是城市里的民众并不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1947年,面对战场上不断失利的境况,国民党再次强化了舆论宣传的欺骗性。1947年8月1日,国民党政府下达《行政院关于修正“剿匪”总动员宣传计划纲要训令》,规定了近期宣传内容,提出了“剿灭朱毛”等14个基本口号。不仅如此,国民党还编撰污蔑中国共产党的歌谣,强制要求军队和民众传唱。1948年2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进一步提出,要“粉碎共匪所谓爱国民主战争的理论”[21]。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中国共产党本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真心实意地想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达成共识,中国共产党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以往国民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都是虚假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展现的良好形象是对国民党反共宣传的最好反击,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欺骗性宣传,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尤其是国统区的城市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与行动支持。

(二)有力地推动了新政协的顺利召开

旧政协是在国民党主导下召开的,处处体现着政党之间的不平等。在中国共产党与民盟以及其他民主人士的据理力争下,会议才勉强通过了几个有利于民主的文件,但这些文件对于国民党政府而言丝毫没有约束力。会后,国民党特务以暴力对民主人士进行迫害,李公朴、闻一多等民主人士惨遭杀害。与旧政协完全不同,新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平等参与的会议。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多次写信给民主人士,邀请他们参加新政协共谋建国大业。在“五一口号”发布的第二天,毛泽东就致信李济深和沈钧儒,信中写道:“此项会议的决定,必须求得到会各主要民主党派及各人民团体的共同一致,并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22]关于将民主人士安全地护送到解放区的工作,杨尚昆回忆道:“由恩来同志亲自指挥,李克农和钱之光经办,先通过地下党的关系联络,然后组织秘密交通护送。”[23]面对国民党起义将领,中国共产党没有表现出半点趾高气扬,毛泽东在给程潜等人的信中表达了邀请他们参加新政协的意向。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在新政协筹备期间组织召开或派代表参加了大大小小多场会议,目的就是齐心协力把新政协办好。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新政协筹备工作的各项事业进展顺利。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求同存异的原则,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重大问题上几乎没有分歧。关于一些细节问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也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信任与支持。倘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五一口号”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那么中国共产党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就真正赢得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尊重和崇敬。中国共产党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呈现出的良好形象打消了少数民主人士原有的疑虑,有力地推动了新政协的顺利召开。

(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提供历史镜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密码。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塑造的良好形象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永远是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的试金石,也是衡量政党形象建设成效的客观依据。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鲜明特征。”[24]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党的形象塑造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紧密相连。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势力,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精神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勇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者。时代在变,党的中心任务也在变,但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5]当前,党的形象塑造一定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党的形象一定要符合人民的期望,回应人民的关切,才能真正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

第二,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作用。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党的总体印象、认知与评价。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在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打交道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毛泽东专门安排人手抬爱国民主人士司徒美堂到香山双清别墅。由于没有现成的担架,就用毛泽东用过的一把藤椅,两边绑上两根木棍,做成一个简易的“轿子”。毛泽东再三嘱咐抬担架的年轻人要轻轻地抬,不要让担架晃动。周恩来在生活小事上也考虑得十分周到,特意告诉工作人员为民主人士准备好皮大衣、皮靴等御寒物资。林伯渠在同民主人士交往过程中做到推心置腹、以诚相见,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认真解决他们的疑惑。“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6]因此,要以高标准和严要求管住管好“关键少数”,推动党的形象正面发展。抓住了“关键少数”也就抓住了党的形象建设的关键性因素,确保了党的形象塑造的成效。

第三,必须做好党的形象的顶层设计,围绕“我们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下真功夫。中国共产党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方针。新政协筹备期间,中国共产党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逐渐由革命党形象向执政党形象转变。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自身定位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党。毛泽东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27]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面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掌全国政权之际,中国共产党又把自身定位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建设者。毛泽东指出:“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2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明确自身定位,做好形象尤其是应然形象的顶层设计,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奋斗。党的形象的顶层设计为党的形象塑造指明前进方向,确立行动指南,是党必须要着重思考的重大课题。

第四,必须不断创新党的形象传播路径,着力提升宣传能力与水平。“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29],谁就占据话语主导权。客观公正的传播能够反映真实的形象,恶意扭曲的传播就会歪曲形象。新政协筹备期间,毛泽东要求党报党刊及时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强调“必须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宣传工作”[30]。中国共产党利用新华社等宣传机构来传播政治理念,并注重利用歌曲、绘画、戏剧等受群众欢迎的方式积极宣传政策理念,传播党的形象。新时代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党的形象传播工作更加重要。因此,要与时俱进地利用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党的故事,并“建立系统的、强大的对外传播体系”[31],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党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2).

[2]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谈判纪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306.

[3][6][10][16][18][19][27][2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5、1379、1467、1463、1467、1485、1357、1466.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310.

[5][22][30]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4、90、101.

[7][8][9][1ea55c5cb4fb53321f8713ff497dc937c828e56efc47d18f7ead4c48b2f9d2b011]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记事暨资料选编[G].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216、251、258、285.

[12] 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0.

[13] 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523.

[14][15]杨胜群,陈晋.亲历者的记忆:协商建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73、164.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95.

[20] 于安龙.中国共产党讲述“延安故事”的经验与启示——基于延安时期与外国记者互动的视角[J].党的文献,2019(4):113-120.

[2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文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7.

[23] 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64.

[24] 张士海,靳大力.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历史经验和时代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21(4):5.

[2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5.

[29]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7.

[31] 文红玉,顾巧.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12.

责任编辑:王天海

收稿日期:2024-08-13

作者简介:文红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党形象、中共党史;郑亚洲,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及国际国内贯通传播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23ADJ005)、安徽省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和实践研究基地2024年度研究课题“人民政协发展的历程、经验与路径研究”(ZXYJ2024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