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抗逆力;ABC模型;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0-0038-04
【活动理念】
美国心理学会指出,抗逆力,也称为“逆商”,是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和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能力。它是一种能从困难中恢复过来的能力。抗逆力强的孩子通常能够和除父母之外的成人,和关心他们的人产生强烈的社会支持联系和感情联系。拥有抗逆力的人可以从困难中快速恢复过来。
本课尝试运用彭凯平教授的“ABC模型”帮助学生提升抗逆力。“ABC”模型中,Acceptance(接纳),鼓励孩子接纳现状,用平常心对待挫折。Behave(行动),用成长型思维思考,以积极行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Cognition(积极信念),怀抱积极的心理预期,通过感知当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从而设法改变现状。
【学情分析】
课前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自己犯一些小错误,但大多不能接受大的失败,会情绪低落,不知如何调节。大部分学生对抗逆力这个词语不太熟知,不太理解抗逆力的含义。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前期,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在竞争中难免会遭遇失败,如何调节自己面对失败时的情绪,从挫折中站起来,是学生要学习的重要能力。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抗逆力,以及抗逆力的作用。
情感目标:反思自己对待挫折的思维方式,树立坦然面对挫折的信心。
行为目标:能够对自己的挫折事件进行分析,学会使用ABC模型增强抗逆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便笺纸(每人一张)、闯关纸、印章、4k卡纸、彩笔。
【活动方法】
活动体验、小组讨论、趣味闯关等。
【活动对象】
六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1课时(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暖身阶段:认识抗逆力
师:今天的心理课开始了。请大家一如既往地以尊重和倾听的态度,以分享、包容的心态,开启今天的心理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不倒翁。首先问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叫它不倒翁?
生1:因为它不会倒!
邀请2~3位同学上台,尝试将不倒翁推倒,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不倒翁被推倒又能重新站起来的特性。
生2:我用力尝试打倒不倒翁,但是它每一次都能够重新站起来。
师:如果把不倒翁比作一个人,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3:这个人会是一个顽强的人、一个不被失败所打败的人。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引出心理韧性和抗逆力的概念。
师:不倒翁每次被打倒,都能够再次站起来。如果把他比作一个人,那么他具有很强的心理韧性,很强的抗逆力。大家想不想进入不倒翁抗逆训练营,一起来做个打不倒的不倒翁?
生:想!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推倒不倒翁,感受不倒翁打不倒的坚韧特性。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引导同学们对心理韧性和心理弹性有更直观的感受。
二、工作阶段:不倒翁抗逆力闯关训练营
(一)介绍闯关的规则
师:先向大家介绍训练营的规则(作业单见图1)。首先,大家需要先思考并写出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挫折事件。带着这个挫折事件去分析、闯关、训练,完成每一关任务,最终解决自己的挫折事件。每完成一关,小组长就盖一个章,盖完三个章后完成训练营任务并获得奖品。
教师请同学们在作业单上写出一个挫折事件。
生4:我从小学习舞蹈,有一次生了一场大病,再去上课就赶不上进度了,就不学了。
生5:考试没考好,老师和家长都批评我。
生6:朋友跟我绝交。
(二)闯关训练之第一关
进行游戏:大风吹。
师:下面我们来玩大风吹的游戏,吹到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大风吹(吹什么),吹最近三天遇到过挫折的同学;吹最近一周内遇到过挫折的同学;吹最近一个月内遇到过挫折的同学。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站起来。提起最近一个月的时候几乎全班都站起来了,提起一周内有大约一半的同学站起来,提起最近三天的时候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同学站起来。
生7:本来我些犹豫,怕别人看到我遭遇了失败,但是看到大家都站起来,我就释怀了,原来大家都遇到过挫折。
教师请学生完成作业单第一关的内容:写出你对失败的看法。
生8:我认为失败很常见,是可以接受的。
生9: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
师:请小组长盖章,只要表达出失败是普遍的、可以坦然接受的意思即可过关。
设计意图:利用大风吹的游戏,让同学们看到,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并不是见不得人的,它是普遍的,要用平常心来对待。
(三)闯关训练之第二关
师:恭喜大家闯过了第一关,第二关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大家要努力了。请听题,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伤心,难过,想放弃,想坚持,继续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反应。今天,有六位同学给我们带来心理剧表演,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在遭遇小测验失败后的不同反应。
学生进行心理剧表演,情节为:小测验之后,有的同学考砸了。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考砸后的不同反应,分别为,摆烂、逃避、调节情绪后做出行动、求助、反思原因。
学生表演1:又是这个分数,我都习惯了,无所谓了(表现出摆烂的态度)。
学生表演2:我不要看,不要想,就当没考过(表现出逃避的态度)。
学生表演3:唉,好伤心啊,这个分数让我太难过了。不行不行,我不能活在悲伤中,这样没什么用,我要继续努力,加强练习了(调节情绪后做出行动)。
学生表演4:这个分数,唉,我要问问同学,这道题到底是怎么做的(寻求帮助)。
学生表演5:这个分数让我有点意外啊,我得好好分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反思原因)。
每个小组发放一张便笺纸,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失败后的反应进行分析。
师: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张象限图(见图2),请结合同学们的表演以及自己失败后的表现,在象限图中对这些不同的反应进行分析,把不同的表现填写在对应的象限中。
老师播放音乐,同学小组合作,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卡纸上。
小组代表:我代表我们小组展示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对情绪有帮助的反应是:安慰自己、适度伤心、找人倾诉、转移注意力、运动、听歌、撸猫。对情绪没有帮助的反应是:摆烂、发泄、打人、逃避。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是:勇敢面对、练习、反思、寻求帮助、安慰自己。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的是:摆烂、逃避、放弃、害怕。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象限图,能够清晰地看到失败后的反应,知道哪些行为对情绪和解决问题有帮助。这些不同的行为选择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顾名思义,大家来说一说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以及带来的不同后果。
生10:我认为成长型思维能够帮助自己成长,比如失败不可怕,继续坚持练习会带来好结果等。而固定型思维会把自己的思维固化,也不会让自己获得成长,比如不接受自己的失败,不接受批评。
师:是的,固定型思维认为努力是没有用的,他们满足现状,不求进取,不接受批评,不接受失败,也不会反思,不会利用资源,但这样,现状不会改变,甚至更加糟糕。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努力是有用的,凡事皆有可能,他们珍视他人的反馈,认为失败是一堂课,会分析利用自我优势和资源,从而让自己的现状有所改变,甚至变得更好。
教师发布闯关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挫折事件,在作业单上写出两种思维模式下的不同想法和行为以及后果。能够运用成长型思维来分析自己的挫折,拟做出改变行为的即可视为闯关成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挫折后的种种反应,用象限图的方式分析这些反应,并填写在象限图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做出反应后得到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在挫折后做出正确反应的动力。
(四)闯关训练之第三关
师:接下来,我想邀请同学们参观“失败博物馆”,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展品,有大家熟悉的物品,也有似曾相识的物品,比如各种口味的可乐、奇形怪状的手机等。看完后,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1:这些展品虽然不是成功的商品,但都还挺可爱的,我觉得失败是创新的开始,正是有了这些失败的经历,才换来了成功。
师: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作“可爱岛实验”,可爱岛的孩子们生活得特别艰苦,但是仍然有很多孩子能够脱颖而出,克服困难的环境,最终生活得非常美好。你有什么感受?
生12:有时候我真的会抱怨环境,觉得失败是因为外界因素,但是看了这个实验,我明白了,逆境中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我要做出改变。
教师发布闯关任务:写出自己对挫折的看法,改变自己的想法。只要有表达出挫折是可以战胜的,拥有战胜挫折的信念,即可视为闯关成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参观“失败博物馆”和“可爱岛实验”,进一步坚定自己不抱怨环境、努力战胜挫折的信念。
三、结束阶段:课堂总结
根据同学们的三次闯关,总结提升抗逆力的三个关键:接纳、行动、积极信念。
师:在第一关,大家知道了挫折是普遍的,应学着接纳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在第二关中,大家积极分析自己遭遇挫折后的反应,知道只有真正的反思与行动才能战胜挫折。在第三关中,大家更加坚定了不抱怨环境、努力战胜失败的信念。所以,通过这三次闯关,同学们获得了提升抗逆力的三个法宝:接纳、行动、信念。
学生用便笺纸写上鼓励自己提升抗逆力的话语,贴在教室后面的宣传栏中,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激励自己。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总结闯关内容,提炼并升华出提升抗逆力的三大法宝。在同学们情绪高昂的时候,给自己写上鼓励的话语,激励抗挫折的信心。
【专家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区级公开课,上课参与率100%,是一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心理课。推倒不倒翁的“动”,带着挫折事件进行理性自我分析的“静”,心理剧表演的“动”,反思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静”,贴上激励话语时的“动”……从不倒翁的外在特征,到对挫折事件的理性分析、到共同分析象限图后的理论生活,最后到贴便利贴时的高昂情绪,学生在一节心理课上跟随着老师体验到多种情绪,收获较多。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去利用科学的工具做一些理性分析。本课利用象限图这个工具,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把挫折后的种种反应通过分析后填写在象限图中,仔细体会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将感受直观而又清晰地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
本课参考了彭凯平教授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升抗逆力的“ABC模型”,但是并没有直接告知同学们“ABC模型是什么”,而是通过闯关的形式,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分析出各种思维模式,最后才呈现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这种上课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感触更加的深刻。
点评专家:吴伟红,江苏省特级教师,吴伟红心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