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紫藤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上至皇家园林、下至私家花园,均栽种紫藤美化庭院。每当春暖花开,近看一串串紫藤花垂直向下,宛如紫色瀑布,温馨浪漫;远看一团团花朵冉冉升起,宛如层层祥云,紫气东来。从古至今,紫藤深受世人所爱,更受有识之士、文人墨客的青睐,春赏花、夏纳凉。京城一株具有200余年历史的紫藤,妇孺皆知,植于虎坊桥晋阳饭庄西边,由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故居“阅微草堂”院内亲手植下。然而京城另有一株紫藤,距今已有130年历史,且更具历史文化价值。它深藏于北京十五中校园,却鲜为人知。此株紫藤,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第一次来北京时亲手植下的,极具重大历史纪念意义。
1998年,北京的城市建设和改造方兴未艾,将常常拥堵的菜市口大街拓宽、南延,打通一条直达三环的南北通道,恰好占用南横街十字路口的南横街小学。在区政府、教育局和园林局共同推动下,将校内一株具有百年树龄的紫藤古树,进行保护性移植,将其安植于距此不远的十五中校园。有碑为证:原生长于宣武区南横西街十一号粤东邑馆(后改为南横街小学),史载为孙中山一八九四年,初次进京时手植,一九九八年八月移植于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月季园。
2016年初夏,旅居海外的同窗相约共聚北京,重访阔别半个世纪的母校,笔者一起同行。在校领导引导下,逐一参观学校新建的教学楼、阶梯教室、博物馆、体育馆及运动场。最后来到教学楼中间的小花园,步入园内一片郁郁葱葱,四周种满月季、牡丹,争相开放,让人眼前一亮。首入眼帘的,是花园中央高高矗立在八方基座上的青铜鼎,象征“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也寓意国家“和平、发展、昌盛”,基座上铸有“惜时、笃学、修成、尽责”八个大字。更为耀眼的是,园中西北部立着一座高高跃起有10米多长的紫藤花架。一眼望去,其枝藤粗壮、绿叶浓密,自向西东继续延伸,宛如一条青龙,腾空而起蔚为壮观,不禁令人油生敬意!走近紫藤便见廊柱上挂着一副楹联,上联:“愿乘风破万里浪”,下联:“甘面壁读十年书”。看罢便觉此株紫藤一定来历不凡。此联正是伟人孙中山于1905年的自题。上联表达:志向高远,不畏艰难,奋勇前进;下联表达:聚精会神,刻苦读书,实现理想。花架北边草坪中,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石碑,碑文清晰记载这株紫藤的前世今生,令我兴奋,也令众人惊叹!母校校园内竟然隐藏一株具有百年历史,孙中山亲手栽植并见证历史的紫藤。回访母校所见所闻印象深刻,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紫藤树下纷纷留下赞美的感言和寄语,并留下终生难忘的合影。
十五中校园内这株百年紫藤,源自粤东新馆。笔者祖籍广东,自幼生长在番禺会馆,故对会馆情有独钟。对于粤东新馆早有耳闻,外婆多次讲述其 一生最为荣耀之事。民国初年,外公外婆二人和在京粤籍同乡一起,参加在粤东新馆为欢迎孙中山二次来京举办的欢迎会,目睹孙中山之风采。粤东新馆又称“粤东邑馆”,其所在地原是京城颇有名气的“怡园”,为清康熙年间大学士王崇简、王熙父子的私家花园。十九世纪中期,由在京广东人士购得“怡园”遗址西部土地,建起粤东新馆,其坐北朝南,有房78间,建有戏楼、花园。因其为州府一级的会馆,在众多粤籍会馆中首屈一指。大凡来京办事的官员、进京赶考的举子都会来到此地。1898年戊戌变法,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就是在粤东新馆成立的,足以可证其地位绝非一般。1949年以后,粤东新馆改成南横街小学。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与北京有不解之缘,三次踏上这片革命沃土,每次都与革命进程紧密相连。1894年,这位年仅28岁的医学博士,怀揣8000字《上李鸿章书》,协同好友陆皓东,由上海赴天津,再到北京,渴望见到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第一次来北京想帮当权者找到医国良方,但事与愿违,堂堂清朝重臣怎能看得起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事实上改良主义思想并不适宜国情。在京期间反而目睹清政府腐朽顽固的本质,“盖中国官员以贪赃纳贿为常事”,又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同时,孙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义者向民主主义者的伟大的转变,从此决心走上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道路。孙中山首次来北京留下的活动资料很少。据人大历史博士黄宗汉先生所述:“由于没有孙中山去内城的相关记载,也没有访亲问友的记录,其家乡香山县,翠亨村,按当时的习惯,他应该是住在珠巢街5号的香山会馆。”此时的香山会馆各方条件不如近在咫尺的粤东新馆,这段时间孙中山与各方友人、宾客相谈会面以及各项活动,多数应在粤东新馆内进行,为了纪念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亲手在粤东新馆植下这株紫藤。
1912年辛亥革命后,为了防止国家分裂,维护民主共和国成果,孙中山不顾个人安危依然北上,表示“此次北来之意,不外调和南北感情,巩固民国基础”。二次来京,受到袁世凯高规格的款待,每日还出席社会各界组织的欢迎会,普通民众涌上街头,夹道欢迎。百忙之中还不忘乡情,再度来到阔别18年的粤东新馆,出席由同乡举办的欢迎会。其二次来京,国家正处于动荡时期,大胆进京彰显其一心为公的精神和政治家本色。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第三次来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军阀曹锟被监禁、吴佩孚被解职,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邀请孙中山来京共商国是。虽因肝癌晚期,但孙中山仍不忘国事,生命尽头道出“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3月12日辞世,革命终点定格在北京。 孙中山三次来京时间,总计不足半年,但在北京留下众多足迹,北京是他一生革命的起点和终点。而1894年在粤东新馆亲手植下的这株紫藤,是孙中山革命起点的见证,紫藤足以为记。此亦是保留至今的珍贵实物,极具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