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共有行政单位126万个,面对如此庞大的评价对象,如何开展科学、系统、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已成为摆在各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26万亿元,同比增长6.1%。在财政资金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重要议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短板,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拟从积极意义、难点问题和优化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积极意义
符合政策法规相关要求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预算绩效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自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到2019年财政部印发的《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再到2021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无不从制度层面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为财政资金的主要使用主体,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主动对标对表,扎实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以实际行动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只有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要求,扎实做好预算绩效评价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提升绩效管理效率 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始重视并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对本单位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以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其能够促进预算资金提质增效,更有利于真正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借助与往年评价结果的纵向对比,以及与其他同类单位的横向对比,也能督oljxz9hqBP0JErxgE6LqZaX6q7xpMEY16GB8dUjl4r8=促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查找差距、改进提升,形成“评价-整改-提高”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有利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不仅是单纯评估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过程,更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的重要抓手。预算绩效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有针对性地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刚性约束。与此同时预算绩效评价还能带动预算编制、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内部审计等相关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形成事前有预算、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闭环,进一步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难点
缺乏对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视 在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例行公事或是迎评应付的手段,未能真正将绩效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表现为,一些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时,流于形式、走过场,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脱节,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还有一些单位,片面地认为预算绩效评价就是对本单位工作的否定和指责,对评价工作持抵触、抗拒的态度,消极对待。
评价制度还不完善 一方面,事前预算编制与事后绩效评价脱节,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设定不够精准,绩效目标细化分解不够,与财政支出项目的关联度不高。
另一方面,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还缺乏系统的制度规范,在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时间安排、评价流程设计等方面尚不成熟,导致评价工作随意性较大,可比性不强。
除此之外,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的机制也不完善,评价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到位,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完善的挂钩还不紧密,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各项基础性制度亟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夯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根基。
评价体系不健全 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关键,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指标设置不够全面系统,对单位履职特点和职能任务考虑不周,难以准确反映预算资金配置使用的效率和效。
二是指标设置缺乏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单位在职能任务、支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统一套用“一刀切”的做法,导致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三是指标赋权设置不够科学,主观随意性较大,难以准确反映指标的重要程度;四是指标值测算缺乏客观依据,与预算安排和绩效目标的匹配度不高,难以真实反映绩效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优化对策
加强对预算绩效评价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切实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充分认识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将其视为单位推进财务管理的重要抓手。第一,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掌握绩效评价相关知识,树立"用绩效说话"的现代理财理念,推动绩效文化在单位落地生根;第二,要以会议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组织财务人员、项目主管深入研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要求,把握绩效评价工作的目标任务、基本流程和具体方法,不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第三,要主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公众传递预算绩效评价的权威信息,引导各方面关注支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加强人员培训 人才是预算绩效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是制约绩效评价工作深入推进的关键瓶颈,面对绩效评价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行政事业单位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培训力度。
(1)丰富培训内容。既要注重教授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评价流程、评价指标、量化方法等,又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讲解项目库建设、绩效指标设定、数据填报等操作技能。
(2)创新培训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授课和实地操作演练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3)健全培训制度。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财务人员继续教育、职称晋升的必修课程,建立绩效管理专业人才信息库,定期组织专题培训。
(4)拓宽人才来源。既要重视内部挖掘,也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预算绩效管理队伍。
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单位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做到指标设置与预算安排、绩效目标相匹配,能够客观反映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另一方面,亟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预算绩效的突出矛盾,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价指标,增强指标设置的敏锐性。对通用性较强的共性指标,可参照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对个性化较强的专项指标,要立足单位实际,因地制宜;随后坚持动态调整,对指标设置进行常态化的监测分析,及时总结完善,实现指标设置的动态优化和精准叠加。
可根据工作实际,每年对评价指标进行系统梳理,修订完善1-2个指标。通过持续优化评价指标,着力构建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务实管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预算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诸多因素制约,当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中央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机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