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市场经济制度的影响,财务会计转变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在《政府会计制度》全面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及时适应新制度、新要求,就需要在财务管理上下足功夫,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业务效率,将业财科学地融合,才能提高事业单位服务力度和公信力,助力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业财融合的推进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业财融合的问题进行梳理,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为行政事业单位高质量且持续的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财政部大力推行具备业务属性的财务,业财融合成为了业内热点。《管理会计准则》于2018年12月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推广和运用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实现财务资源、信息和管控三方面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下,业财融合对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业务业绩的提升至关重要。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不确定性,需做出更为敏捷地应对,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财务管理各环节,融入全新管理理念。通过业财融合,助力行政事业单位蓬勃发展,不断强化管理效果。在新的要求下,业财融合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必须不断拓展,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财务的优势,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得到充分发挥。
业财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在2016年,《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提出了业务和财务之间的融合概念,即将管理会计融入到单位的业务流程中,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有机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财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相比于过去注重事后核算和合规监管的做法,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从业务角度去理解业务活动,并掌握相关的业务数据。财务人员需要参与制定业务规则,并运用财务管理理念和工具方法来服务于单位的业务活动,与业务部门共同解决业务和管理问题,形成1+1>2的管理合力。业财融合的目的在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通过财务人员深入了解业务活动,准确把握业务数据,为业务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分析和预测,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业财融合还能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通过财务人员了解业务活动的细节和需求,协助业务部门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同时,业财融合还能加强财务风险防控,财务人员能够参与风险评估和控制,及时发现和防控财务风险,保障单位的财务安全和稳定。通过业财融合,财务人员能够参与业务规划和决策,促进业务创新和发展,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业财融合价值体现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在2019年施行以后,第一次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权责发生制,较传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中的收付实现制完全不同,权责发生制规定了要确定成本归属期、要计提和摊销等,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在做账务处理时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将收入费用根据业务情况计入相应的会计期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财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将精力转变到更高层次的工作上,如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等。财务人员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动向管理会计转型是必然的趋势。管理会计强调财务在业务决策中的角色和价值,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财务人员能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和分析,帮助业务部门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业务处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业财融合使得财务管理延伸到业务的前端,从事后管控前移至事前和事中管控,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业务每个环节实施管控,并在具体业务执行前有效防范。同时,业财融合能及时发现业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无预期的成本增加、收入下降等问题及潜藏的风险,根据相关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达成风险因素的提前解决或尽早控制的效果。而业财融合中强调的建立和完善财务审计、合规检查等内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防控业务活动中的风险,降低了操作差错和内部欺诈的风险,增强标准化流程便于监控和审计,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而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实践证明,业财融合不仅有利于业务的财务管理,而且对业务的相关决策也有很大的帮助。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积极参与业务前端,可以更深入了解业务部门的流程并对其所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业务活动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将风险管控从业务末端向前端和业务过程延伸,保障单位各项业务的良性发展,为财务资源的配置以及业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另外,业务部门可以全面应用财务部门分析审核后的数据及信息,有效指导业务活动的开展,在项目立项、实施决策前,经过充分地商议,制订可行性分析、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预见性和监督功能,深入挖掘财务的决策,保证决策的稳妥。在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方面都能突破原来浮于表面的数据,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及建议,帮助管理者精准拟定业务决策。
行政事业单位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
业财管理分离,缺乏业财融合理念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业财融合必须对业务活动实施全程监督。但就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状况来看,一些工作人员理念较为落后,依旧秉持着旧有的思维理念,呈现出明显的重财务轻管理的倾向。此外,还有一些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业财融合的重要性,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难上加难,把财务等同于会计报表,而不是真正的管理活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忽视会计信息与业务行为的关联,导致业务和财务活动的脱节,进而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发展。而对业务来说,仅仅注重业务指标而忽略了成本因素,使得业务与财务分离成为两个互不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
财务职能缺乏独立性 当前,在规划实施业财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协调、部门分工不明确、不合作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除了预算和报销之外,财务科与各部门的联系并不多,业财融合会加大双方的工作量和工作的复杂性,而作为业务部门,他们不仅不会向财务部反映自己的情况,也不会主动与财务部门联系。同时,财务部门对业财融合也很排斥,因为他们对行业的了解太少,不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所以在两个项目的交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造成沟通效率的降低,这就给融合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 现阶段不少财务工作者只掌握了最基础、最简单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方法,对业财融合方面的知识缺乏足够的涉猎和学习,再加上相关工作经验的欠缺,导致难以和业务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在业财融合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由于综合能力的参差不齐,难以胜任业财融合工作,导致业财融合执行不到位,甚至停滞。
业务流程不够顺畅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只有建立了健全的业财融合沟通机制及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激励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业务管理能力。然而,在实际业务工作中,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不够健全,没有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没有严格的行为规范,依旧是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独立开展工作,导致彼此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业务流程与财务管理流程脱节,致使业务流程受阻。单位在制订业务活动流程时,亦须征求财务人员的意见,可以在相关问题上减少违规行为和工作流程的等待时长,降低成本,提升整体效率。
信息系统各自为政 在业财融合模式中,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借助现代化的设备,使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更加有效。但实际情况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是各自独立的,分别产生各自的数据信息,由于没有站在整体的角度为信息系统制作长远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信息系统之间未能有效衔接,数据口径不一致,相关数据难以兼容,缺乏有效的信息联动和共享。在实践中,信息化软件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造成关键财务数据的不透明和数据的非共享性,从而阻碍了业务和财务的融合。
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业财融合的对策建议
树立业财融合观念 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到业财融合、确保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还需要全体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将业财融合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人员,要强化自身学习,打破以往的财务思维,从业务和财务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优化财务工作,解决业务问题,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业财融合工作能够发挥实效。
赋予财务职能独立性 业财融合是在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有效整合,既要互相制约,又要互相合作,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一方面,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促进工作的进度,避免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约束与激励,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效率。
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业财融合,是工作内容和财务职能的转变,更是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尤其是当前我国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业务财务人员要不断调整工作理念、工作模式,探索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运用方式,实现财务职能新定位,财务管理高水平发展。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全员参与、覆盖全部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机制。可以充分利用预算这个管理工具,在预算的审核、下达、决算以及绩效评估中对业务进行全面掌控。因此,预算管理是财务了解业务、掌控业务、揭示风险的关键。
在整个业财融合的过程中,财务部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财务部要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在制度制定上给予业财融合的基本保障。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促进业务与财政的联系,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朝着新一轮的高水平、高效率发展。
提高员工专业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业财融合打下坚实的人员基础。为适应新时代的财务工作需要,财务人员除了掌握扎实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加强业务的交流,特别是融合本单位和所在行业的实际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财务专业能力,把管理意识与会计职能相融合。要有远见,有大局观念,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够真正成为业财融合的推动者;业务人员要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培训基础财务知识,强化其财务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意识。当前,业务最缺乏的就是复合型财会人才,要强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业财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让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定期深入交流,了解彼此业务过程和工作中的困难,以便以后更好地合作,消除部门间的矛盾,为真正地融合扫清障碍。此外,针对业务人员,可以开展针对性的会计知识培训,包括基本会计原理、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业务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财务数据的意义和影响,使其在业务决策中能够更加综合地考虑财务因素,提高决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并且还可通过专题讨论会的形式,促进员工间的交流与学习。专题讨论会可以围绕业务和财务融合的问题展开,邀请相关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员工分享经验和案例,让员工们从实际操作层面理解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业财融合。同时,还可以鼓励员工参与外部培训和学习机会,如行业会议、研讨会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员工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业务和财务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为业财融合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创新的做法。
持续优化业务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缺乏独立性,容易导致在日常工作中对业财融合的态度不够积极,必须从认识上加以贯彻。首先,优化流程提高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业务流程重组必须打破传统的等级界限并且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业务模块和财务模块,以提升业务信息的处理效率,并构建以业务事件为基础的集成业务流程;其次,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问题的定义、责任人的确定、处理流程和时间要求等内容。当发生重大问题时,相关负责人可以按照既定规章制度直接处理,而不需要逐级汇报,从而节省了时间成本,能够在第一时间处理问题,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最后,财务人员应运用合理的会计方法来梳理业务活动,找出增收节支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入了解业务活动,并运用财务分析工具,财务人员可以识别出哪些环节是增加收入或者减少成本的关键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减少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业务内部控制体系、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和信息体系的固化,使业务与财务的交流更加紧密。
推动信息的有效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工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跨平台的信息共享机制,打造集财务管理、资源预算、信息融合为一体的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共享平台,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竞争优势。在信息集成平台中,可以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财务核算、预算编制、审计监控等功能。同时,还可以集成各类业务系统,如人事管理、采购管理、项目管理等,实现业务与财务的无缝对接。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展开业务管理活动、加强沟通交流,还能够以数据为支撑做出科学决策。
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可以委托信息部门自行研发,把信息技术与财务、业务进行融合,寻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业务之间的契合点和融合点,以业财融合为支撑,有效应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一个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的信息集成平台,将所有的职能融合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资源、提高财务效率的目的。另外,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信息集成平台需要设立权限管理体系,确保不同部门和人员只能访问其需要的数据和功能。同时,还需要加强数据备份和灾备措施,防止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除此以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部署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完成复杂的财务分析任务,如预测分析、趋势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帮助单位识别财务健康状况、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优化成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提供更深入的业务洞察,使行政事业单位探索业财融合的潜在应用,以保持持续竞争力。
将成本效益分析融入业务决策 在推进业财融合的过程中,将成本效益分析融入业务决策作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业财融合进展的关键策略,成本效益将分析评估项目、政策或程序带来的总成本与总效益之间的联系,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事业单位应先明确成本效益分析的目标和范围,识别分析重大资本支出、新项目投资、政策变更等关键领域,确立分析的目标并聚焦于关键决策点,以此保证分析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需要收集相关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一方面包含材料、人工、设备等直接成本,另一方面应考虑管理费用、维护费用等间接成本,要求财务与业务团队密切合作,共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应选择适合其特点和需求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回收期等成本效益评估方法,量化项目或政策的长期经济效益,以支持基于价值最大化的决策制定。
第三,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制定与资源分配、时间表、责任分配等关键元素匹配的项目实施计划或政策实施指南,确保分析结果的有效执行。通过以上方法,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在确保财务稳健的同时,促进业务效率和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要转变财务管理模式,全面推进业财融合,加强业务的整体效益。但实际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机构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地评价,为业财多方位融合提供契机,强化人员意识、加强预算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实现财务人员职能的转变,从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