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单位的正常经营过程中,通过对财务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能够真实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效果,这虽然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单位的经营现状,但无法直观的展现,因此需借助相应的指标体系与措施。其中财务分析属于重要环节,立足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展开经济业务预测,为各项经营活动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并能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弥补事业单位的经营问题。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维护事业单位稳定运行为研究目标,首先论述了财务分析的价值,其次从多个层面出发指出了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不足之处,如分析方法不灵活、财务分析意识差等。最后提供了多样化的问题解决对策,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促进财务分析工作高质量高效化开展。
作为落实公共管理权的关键部门,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自收自支、差额拨款三种运行模式。在国家大力推行反腐倡廉背景下,事业单位在运行期间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财务数据,使得其财务状况逐渐趋于透明化。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选择了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的方法,不定期公开某个时间段内的财务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规避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现象,还能进一步完善资金利用结构体系,提高单位的资金利用率。
实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价值
为经济决策提供支持 针对事业单位不同阶段的经营数据,通过系统化的财务分析能够精准预测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恰当的规划方案,以支持单位的决策。
全面整合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收支情况,编制有条理的财务分析报告,不仅能掌握每个部门工作的完成质量,还能优化考核指标。各项经营业务有序开展期间,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分析收支情况,然后再有目的地调整资金使用方案,以便按时完成年度预算。
了解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 若仅通过财务数据想要系统化了解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主要是由于财务数据数量众多且分散,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因此就需要先展开深度总结与分析,以便于直观地了解单位的真实经营情况。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图片、表格、文字相融合的方式展现财务情况。同时,依据各项决策需求,针对某项特定业务进行财务专项分析,以便领导者结合近阶段的财务状况,有目的地规划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强化财务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推进经营活动时,财务工作属于最后一项,一旦资金收付结束也就表明业务完成。鉴于这一情况事业单位在展开经营监督工作时,需重视对财务数据的审查,仔细查阅凭证,逐一核查财务账目与表格,从而发现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隐患。财务分析期间,不断拓展分析内容、范围、渠道等,并围绕近阶段收支状况、合同管理、资产负债等方面,及时发现异常经营现象,探寻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健全管理制度并制定应对方案,以不断强化财务管理的水平。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现存问题
财务分析意识差,素质低 在日常经营期间,事业单位普遍采用基数递增的预算方法,相关人员缺少创新预算理念。即使提出和落实新财政体制,但预算编制与执行仍较为粗放,财务管理模式处于落后状态,未能真正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加之财务分析人员的职业素质相对偏低,对事业单位业务流程与未来规划方向了解不足,并缺少主动意识,被动地参与到财务报表的制作、报账等工作。
分析方法不够灵活 事业单位还存在财务分析方法不灵活、报告形式单一的问题,一篇报告走天下的现象较为严重。简而言之,不考虑报告对象的基本情况,不注重前期调查,仅盲目地提供单一模式的分析报告。同时,分析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固化财务分析流程,导致分析结果片面,影响了分析报告的利用效果。
财务分析报告流于形式 通过查阅近年来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可见其报告普遍缺乏实质性内容,对照指标大同小异,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无法体现财务分析开展的价值,所出具的分析报告不具备利用价值,通过以上种种可见其财务分析报告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个别单位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形式相差无几,间接提升查阅与分析难度,很难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问题解决对策
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效果,能有效预防问题的出现与形成。鉴于此,事业单位应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使其形成法律意识、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需要加强对会计队伍的全面监控。
其一,普及有关法律知识,加强财务人员对法律的了解。定期组织多媒体普法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普法月、线下宣传活动方案,促使财务人员能明确自身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公私分明,避免为了个人利益做出违法行为,从而损害事业单位的利益。
其二,开展职业道德与思政教育。开设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活动,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内容,凝聚财务人员的向心力,树立全心全意服务意识。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逐渐渗透到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为此也应大力展开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其学会利用计算机系统统计与分析财务数据,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工作流程,还能保障财务数据核算的精准性,使财务账目清晰明了。
其三,制定并落实激励约束机制体系内容。进入知识经济社会,要求财务人员形成创新理念,事业单位也应转变运行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财务运行机制,将利、权、责有机融合,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约束力度,同时还需落实激励机制,培养其主观能动性,避免出现资产流失情况。事业单位需全面了解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岗位职责,以便针对性制定培训考核体系,细化并明确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然后再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培训方案。
灵活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 当前,事业单位主要运用趋势分析、要素分析、比较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此类方法分析内容较为片面,不符合时代特征,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真实需求。为解决财务分析方法单一化、不够灵活化的问题,事业单位需分析各项业务推进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分析方法,并能伴随着财务事项的变化,不断优化与更新财务分析方法。同时,财务人员应依托于网络平台学习最新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到经营业务的劣势与优势,融合多种财务分析方法,做到取长补短。事业单位还要将财务分析报告运用于单位的管理活动中。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将分析结果与人员晋升、内控、考核制度、薪资等融合,以此完善财务分析考核制度,公平公开地进行人员奖惩,进而激发员工的热情。
健全财务分析指标,强化报告内容实质 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来说,常见指标包含公用支出占比、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经费自给率指标,不仅能反映事业单位近阶段的收入能力,还能判断收入与支出是否合理,并且已成为确定财政补助金额的主要指标之一。资产负债率属于一种衡量资金安全性的指标,还能评判事业单位业务推进能力。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呈现多样化特征,这就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同,故此应结合单位资金基本结构,选择不同的财务分析指标,持续充实报告内容,并将分析报告运用于经济活动及重大决策中。
其他对策
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流程 为解决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现存问题,应充分保障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故此需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流程,避免由于财务数据错误,导致财务分析缺少实践意义。一要做到精准记账、按时结账。相对于其他工作来说,财务岗位工作流程较为繁琐,需要财务人员秉承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遵循日清月结的原则,禁止拖沓。若想证实经济活动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就需要财务人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整理活动资料,详细且准确地记录收入情况,按时完成报表编制。一旦出现账目记录不及时的情况,就会导致财务数据资料堆积严重,增加整理难度,延长对账时间,甚至还有可能出现造假等行为。二要认真学习会计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新时期会计制度持续优化,更新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落实“双报告、双基础、双功能”的核算体系。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会计制度,多层面解读制度内容,部门领导制定培训方案,鼓励和引导财务部门人才展开继续教育。同时,事业单位还要能提供外出的学习机会,以此开阔会计人员的视野,让其学习更多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并设置专业资格考试与业务考核活动,督促财务人员主动学习,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水平。三要注重监督检查。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需重视内控建设,细化工作流程,发现风险u0bg5/8x06ReouN8hqNm7w==点并制定防控方案。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主动进行自查与外部综合检查,端正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正确规避各类财务风险。
优化财务分析流程 为推动财务分析工作高质量开展,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充分发挥岗位引导职责,将财务分析作为核心工作,优化财务分析流程,以此提高单位的内控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各项管理问题。具体实践期间,事业单位应参考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容,整改财务分析内容与流程,有序完成信息数据采集、指标制定与分析、发展规划探讨、系统评价等工作。同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打造制度化的财务分析氛围,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全面性。立足于事业单位发展现状,建立财务分析制度,以文件形式明确财务数据的评价标准、工作模式等,指出重难点内容。另外,细化财务部门岗位职责与权利、工作范围,促使财务分析更加联动化。财务部门应以事业单位战略规划为核心,指出财务分析要点内容,针对性拟定财务分析工作方案,落实有关规章制度,获取完整的分析报告,强化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明确目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分析期间,需提前制定工作目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统计和分析有关资料,保障分析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为业务活动与重大决策提供帮助。首先,了解报告服务对象和信息需求,确定报告主题内容,以便提供符合要求的报告。若对象为财务部门领导,则适当强化财务分析报告的专业性,融入专业化的财务表格,实行深入对比分析。若对象为其他非财务部门,对财务知识了解较少,则应简化报告内容,做到简单易懂。编写分析报告时,有关人员应明确主次,先制定报告的基本框架,有层次地进行分析与优化。其次,依据主题全方位搜集与整理有关资料,重点查找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需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与合法性。实际工作中,通过官方网站查找有关政策与法律内容,并查看事业单位历年的财务数据与报表,统一年度财务预算,之后将资料分门别类,以此为财务分析提供理论支持。最后,编写内容完整且真实的财务分析报告。作为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最后环节,报告编写质量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故此要求工作人员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完善报告结构与内容,做到有条理、有层次。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业务活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报告基本结构主要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资产分析、负债结构、既有资产组成结构、收入与支出情况等等。编写期间,应保障财务分析总结的全面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后给予中肯的评价,最终提出可行性较高的整改建议。
总结:总而言之,在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实行财务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事业单位管理现存的问题,了解财务工作的弊端,避免产生重大的经济损失。就目前状况而言,财务分析期间普遍存在财务人员分析意识低、职业素养差、分析方式不灵活、形式化等问题,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需结合事业单位运行现状,采取多样化的问题解决对策,明确目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优化财务分析流程,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健全财务分析指标,强化报告内容实质,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以此促进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