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绿色金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金融模式,其不仅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实质上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通过政策引导、制度性安排与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构建可持续增长的绿色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绿色金融;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主要聚焦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的目标。这是继2016年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时隔8年后再次发布绿色金融重要政策,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自《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和市场规模等多个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初步形成了我国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制度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涌现,我国不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市场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未来,我国金融业和相关服务业将在转型金融、气候变化相关保险服务、碳金融市场、碳核算相关的数据服务、跨境绿色投融资等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体系主力
绿色信贷是我国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和促进实体经济低碳、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资金提供渠道。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央行研究局发布的专栏文章介绍,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9.96万亿元和9.1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同时,我国建立起了一整套绿色信贷政策和管理框架,在激励与约束并行的条件下,我国绿色信贷的不良贷款违约率在8%以下,远低于商业银行开展的其他类型贷款。
(二)绿色债券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绿色债券是按照约定时间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拓宽了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包括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等。虽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但《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的发布,促进了绿色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2021年4月,我国颁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对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范围进行了划分,并逐步实现国内与国际通行标准和规范的统一。
(三)绿色保险提供绿色发展保障
绿色保险不仅包括金融机构提供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还包括环境污染管理体系和保险资金资源管理及配置,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保险协会发布的《保险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18–2020年,保险行业累计为全国提供的绿色保险保障服务保额达到约45.03万亿元,支付赔款金额达533.77亿元。截至2021年6月,保险机构将超过9000亿元的资金,利用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发展相关产业,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化转型,并且有效扩大了绿色金融承载能力。但同时需要认识到,我国绿色保险业务现在仍处于初始阶段,工业企业参保意愿不足。
(四)绿色衍生品增强绿色发展活力
目前,我国绿色衍生品市场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绿色衍生产品覆盖范围较窄,主要指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包含碳远期交易、碳期权交易、碳套利和互换交易等主要交易品种。2021年1月,证监会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以碳排放为首个交易品种,积极研究钴、氢能、氨能和电力等新能源期货品种,支持风能、太阳能、氢能等绿色能源行业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服务。绿色衍生品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可助力发挥衍生品市场的内在活力,探索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随着低碳转型趋势的加速推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完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业各方应将强化能力建设作为未来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绿色金融运作有待完善
一是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存储的客户信息覆盖范围和交易数据量都呈指数级增长,数据清理成本高、任务量大、耗时长,数据整合难度大;二是金融机构难以核实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可能存在并未将全部资金用于绿色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项目的情况。
(二)绿色金融标准有待健全
一是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存在概念标准不一致、同一产品标准不一致、参与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的情况;二是对绿色认证评估的资质要求、准入管理、认证标准和质量要求等尚未明确规定;三是企业环境量化评价体系不完善、数据公开不足导致评价评级结果可能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
(三)参与各方动力有待增强
一是绿色金融项目大多投资回收期长、回报不确定,因此金融机构主动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可能难以实现环境融资;二是开展绿色金融衍生品业务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市场上具备此类专业技能的人才相对缺乏;三是当前金融机构通常更关注传统金融领域。
(四)产品创新活力有待激发
一是随着市场对各类绿色金融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绿色衍生品种类不断丰富,但绿色衍生品的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波动较大、信息不透明。二是缺少专业的中介机构、交易平台有限、有效监管措施不足等现实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对冲和风险规避等功能的发挥。
绿色金融对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指导意见》提出的一系列举措正稳步实施,将有效推动我国绿色金融提质与扩容,从而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其他参与主体提供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未来我国应继续秉持低碳发展方针,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并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运作模式,营造国际一流的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一)激发市场活力,引入资本力量
在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化发展,依靠市场力量促进资本流动、增强金融机构创新的内生动力。例如,学习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完善与绿色金融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推动除基础绿色产品之外的绿色衍生品金融工具创新,积极开展绿色生态评估等。
当前我国绿色投融资需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从政策引导角度,应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综合施策;从投资角度,金融业应通过建立明确的技术规范和约束框架,为投资市场提供价值标尺;从融资角度,需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应用与选择范围,为绿色低碳项目融资提供多种选择。
(二)制定统一标准,强化认证要求
首先,借鉴国际绿色产业分类经验,将绿色产业分类标准纳入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及时公布生态工程或生态产业目录,明确技术标准、行业认证和信息公开要求;其次,制定绿色金融领域统一标准,借鉴国际绿色金融成熟经验,制定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再次,加大绿色金融标准化监督管理力度,制定绿色信贷监管办法,完善评价和奖惩机制。
明确监管职责划分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的市场环境保障,对于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应统一评估和认证标准,准确、有效地评估绿色金融产品的效益及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这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发绿色产品,构建联动机制
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创新的原则,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与做法,逐步引入如清洁空气汽车贷款、绿色资产抵押支持证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各具特色且适合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构建联动机制方面,首先需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的支持力度,实现金融资源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对接与高效配置;其次,金融机构要深刻洞察绿色产品和产业的主要需求和相关运营模式,根据不同特点设计合适的金融产品;最后,金融机构应注重审查绿色企业与项目间的资金流动管理,结合上下游灵活安排分期投资和付款,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绿色项目的长期开发。
(四)践行ESG理念,加强人才培养
企业应当积极践行ESG理念,更加有效地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设立适当的绿色门槛及企业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包括建立企业绿色黑名单等;二是积极进行ESG信息披露,增进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了解与信任,进而增强企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在内部建立标准化的ESG组织管理体系,将ESG纳入员工考核标准。
创新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具有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交易结构和定价设计,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来参与产品设计和创新工作。对于绿色金融行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绿色金融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绿色金融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相关实践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于社会金融机构而言,应通过在各个金融机构内设立专门的绿色投融资业务部门,引进项目评估、风险评价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并持续优化团队结构。
(五)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有效监管
为促进绿色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加快制定《绿色金融促进法》,对现有的绿色金融法规、规章、政策加以整合,明确绿色金融的立法目的、界定相关的概念、规定绿色金融的发展形式、明晰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督及服务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衍生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做到金融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低碳转型”课题组 . 建立和完善碳市场与绿色金融[J]. 新经济导刊 ,2023(Z2):68-81.
[2] 王晋斌 . 绿色金融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J]. 人民论坛 ,2023(22): 18-21.
[3] 徐立新 , 娄雪莹 . 绿色金融政策、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J]. 甘肃金融 ,2023(10): 18-27.
(作者系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企业研究部负责人)
Improve the Green Financi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Green and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Gu Yua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y and technology,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undergoing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and green finance is a newly emerging financial model. Green finan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but also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green finance is essentially also the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in China is to combine policy guidanc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effective market mechanisms to build a sustainable growth green economic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to enter a benign development track.
Keywords: Green Finance; Re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