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现出技术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加速、全球化布局深入等发展趋势。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多个重点领域实现了关键性技术突破,但依然面临着技术创新难度加大、产业链协同不健全、关键人才资源匮乏、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难题凸显、国际竞争环境日益严峻等多重考验。为确保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得到长足的发展,亟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通信技术;科技创新
近几十年,信息技术成为继蒸汽动力、电力技术之后的通用目的技术,并遵循“技术-经济”范式,通过广泛的技术扩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5G/6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被专门提及。因此,精心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开辟新赛道、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一)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是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例如,半导体领域中纳米技术和量子点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大幅提升了芯片性能,为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的效能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海量数据得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分析,计算资源得以高效利用,进而为应用层提供强大支撑;新一代通信技术的突破大幅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为设备间低延时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为物联网和远程控制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云计算服务的兴起让企业可以按需付费,在减少企业前期资本投入的同时加速其业务拓展;而共享经济模式则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
跨界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适用边界不断拓展,不同领域的技术得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结合,推动了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极大提升了服务能力与水平。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模式,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还使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全球化布局拓展市场空间
全球化布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尽管当前存在一些阻碍全球化的因素,但跨国业务布局和全球合作依然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全球范围的竞争与合作。新兴市场的崛起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企业不仅在本地市场竞争,也在全球市场寻求机会。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化。根据梅特卡夫定律,信息技术产业存在天然的规模递增效应,企业为追求更大的利润和发展空间不断加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应用层提供更广阔的递增空间。三是跨国人才流动和知识共享。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高技能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强化国际合作交流与知识传播。
(一)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初步完善,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关键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产业规模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5.1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一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2.5万亿元快速增长到2023年的12.3万亿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增速连续11年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在GDP中的占比达41.5%,整体规模与第二产业相当。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10%,提前完成《“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2025年的目标。
技术水平上,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且创新活跃。截至2023年6月,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前三分别为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基础通信程序,大幅高于平均水平,技术储备不断加强,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与产业生态上,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全国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IPv6规模部署应用深入推进,活跃用户数超7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近50%。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各行业,在制造业、医疗、交通、康养等领域持续涌现出新的生产方法、商业模式和应用热点。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一系列新技术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得到了良好发展。当前,我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持续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并将其快速转化为场景应用,我国在安防监控、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应用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领域,我国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23年我国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硬件构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量子加密通信、量子感知与计量等领域的体系框架也不断完善,全球领先地位逐步确立。新一代通信技术方面,我国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端到端5G产业链,不仅在重大核心技术上取得群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更在技术水平上位居世界最前列。同时,我国还前瞻性地布局了对6G关键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为未来的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进一步发展空间
1.技术创新难度加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难度逐渐增大,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持续研发创新。虽然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但在芯片设计、高端制造装备等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原创技术研发有待加强,在技术追赶阶段对原创性思维培养不足,可能出现对外部技术路径的惯性依赖。同时,需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等问题,以激发持续创新的活力。
2.产业链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形成发展新动能,势必要求产业链各环节、产业链之间的高度协同。尽管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整合度和协同效率尚显不足,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产业链各环节跨层协同优化能力受限,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协同生态的完善。
3. 人才短缺影响循环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市场上高质量人才相对匮乏,高素质人才短缺已逐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人才供应不足,教育体系和教学学科设置有待完善,技术实践内容缺乏预见性和导向性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输出;另一方面是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仍需深化,人才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间的流动不畅,人才流动机制亟待健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流畅衔接需进一步优化。
4. 国际竞争态势加剧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愈发激烈。一方面是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出口管制等因素给我国企业的国际业务带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准入壁垒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对我国企业在标准制定、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形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策略调整,成为我国企业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一)深化技术创新驱动机制
一是设立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专注资助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计算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加速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品开发。二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化。三是以更大力度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帮助创新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进而带动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持续优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
一是持续深化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策略,明确各环节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提升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和技术交流渠道,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帮助企业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联系的产业集群,以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产业链整体升级,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三)强化人才战略支撑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增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教育部门与产业界的合作,优化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接轨。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措施,让人才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构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针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首先应加快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数据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为数据安全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是建立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数据处理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数据处理活动合法合规,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积极推动数据安全技术研发,提升数据加密、防泄露等技术水平,鼓励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数据的加密标准和防护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安全防护网,减少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五)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强化我国技术和产品融入全球市场的能力,推动我国技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外国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促进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此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法律咨询、财务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挑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世琳.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J].新经济导刊,2024,(06):54-59.
[2]赵剑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基于智能制造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41(03):3-16.
[3]赵亚军,郁光辉,徐汉青.6G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08):963-987.
[4]赵玉林,裴承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制造业转型升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1):70-76.
[5]张于喆.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J].经济纵横,2018,(09):85-91.
[6]王如玉,梁琦,李广乾.虚拟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J].管理世界,2018,34(02):13-2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振民间投资的长效机制研究”(19BJL065)的阶段性成果]
(叶智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鹏飞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Research on the New Trends and Key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Ye Zhicheng Li Pengfei
Abstract: The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NGIT) industry, as a par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recent years, the NGIT industry has show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riven,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rXNHdLEtt1W30LKkJKeEdQ== globalization layou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the NGIT industry is in good shape, and there are key breakthroughs in many key areas, but it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creased difficulty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sufficient industrial chain synergy, shortage of key talents, prominent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issues, and intensifie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hina’s NGIT industry needs to take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current challenges if it is to achiev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 complex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Keywords: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