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跃峰渠

2024-10-17 00:00:00杜良盛
乡音 2024年10期

春夏之交的时节,我们当年修渠的老同志重走了跃峰渠。所走所见,山高林密、草绿水清,一条大渠,卧似巨龙,蜿蜒东去,干渠长达244.98公里,支渠长达472公里,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引起无限遐思。

跃峰渠是20世纪70年代邯郸地市举10万人之力修建的一条人间天河,它穿越了54座山峰,跨过了49道沟壑,工程量达1360万立方米。它是一个跨区域调水的范例,它的源头是漳河水,渠首在涉县天桥断,渠水流入滏阳河。从1977年9月15日通水典礼大会以来,跃峰渠流淌了近50年,不仅在推进邯郸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越来越成为旅游热土——有山有水有资源有文化有生态,一山一景一水一情,这是当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险峰渡槽

从跃峰渠张二庄分水枢纽出发,我们首先看到了险峰渡槽,在阳光的照耀下它还是那样坚固,那样壮观,那样气势磅礴。当初建设时,我就在跃峰渠工地,亲眼目睹了它奇迹般地拔地而起,成为亚洲跨度最大的砌石拱形渡槽,那种心灵上的震撼至今难忘。现在无数的游客来到这里,使得这里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而我每每来到这里,总会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游客讲解着建设险峰渡槽的经历。

险峰渡槽位于跃峰渠总干渠,横跨磁县张二庄至都党公路,长212米,主拱跨106米,地面距拱顶高33米。所用砌石达5400立方米,共有98种规格、26,870块料石,最大料石1700多斤,小的也重数百斤。这些料石每一块都达到了“六面十二棱对得齐、长短不差两毫米”的精细工程质量要求,每一块都有定位、有标号、有档案,料石锻成后往哪儿放、运的时候往哪儿摆、砌的时候往哪儿砌都要事先算定,并印制成表、人手一册。民工们按照设计图纸和表格要求,用斧凿,用推车,用绞车,一块一块地把料石锻出来、运上去、砌筑好,每一块都经得起大自然与时间的检验,那种人山人海、精益求精、建设大渡槽的精神,写下了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光辉篇章。当开采的料石最后像艺术品一样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民工们自豪地说:“自己的子孙以后来到这里,都知道哪块料石是他的前辈锻的、运的、摆的、砌的,从而也就记下了前辈的伟大业绩。”

由于严格的质量把关,险峰大渡槽经历了近50年风雨冲刷、地形变动、泥石流滑坡、山洪冲击而岿然不动,就像深山里的钢铁彩虹绽放在我们心中,也让来此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

十里洞

过了险峰渡槽就到十里洞了。我也参与了修十里洞的全过程,建成后也多次来看过,看看修民工团部大院,看看打通十里洞时邯郸地委祝捷大会时的广场,看看住过的房东小屋,总之是看也看不够。

十里洞是跃峰渠的特大工程,是河北省最长的地下水利工程,平均深度在48米以下。它从磁县白土镇上寨村南入口,白土村东南出口,全长5186米,宽6米,高5.6米,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1975年4月15日全线施工,1976年11月胜利竣工,参加施工的民工约有5000人。

我深深记得,十里隧洞施工时困难重重,由于是地下隧洞,为加快施工进度,打竖井(天井)25眼,加上进口和出口,由两个施工点变为了52个施工点。现在,十里洞的中轴线上还保留着天井,直径2.5~3米。站到这个天井盖子上,我耳边就响起了绞车日夜不息的转动声,看到了往上0dd2066c9dcb9937601b4b7217872a14运渣、往下运料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便于通风的天井,也成为民工们的生命通道。

在地下隧洞,有数不尽的淋头水,使得整个隧洞像个“水帘洞”。为对付各种坚硬的岩层,民工们都成了钢铁汉,18磅大锤一抡就是一天。爆破无法排出浓烟,民工们只能人工去排烟,熏倒一个,又上去一个。隧洞岩层复杂,民工们战胜了数十次大型塌方。有一次泥石流大滑坡,上级动员组织了千人大会战,那场面我至今历历在目。

485个台阶

那宽6.9米、高3.7米的跃峰渠蜿蜒曲折盘旋在大山之间,说是太行山上的“水长城”也不为过。我无数次地行走在这条山道上,为民工们付岀的巨大劳动而感叹,这一块又一块的料石,还有白灰、水泥等材料,全是民工背上去的。

从漳河底下到高处渠道,直线距离100~200米,当地的地名叫“马鞍绝”“三绝崖”,根本没有人走的路,全是陡峭的荒坡山峰、羊肠小道。到处荆棘丛生,民工们一摸一手葛针,没有下脚的地方,脚都站不稳,更何况还负重而行,令人生畏。

《跃峰渠志》记载,有一个县的民工团,上千人硬是背上去了30万吨建设材料。该民工团长在动员会上说:“明天开始往山上背材料,我只讲两句话,一是每人吃饭二斤半,吃不了二斤半,你料石背不上山;二是我背一百斤,你自己看着办。”有人会问:“往山上背材料,没有路啊?”民工们说:“脚下就是路,哪儿近哪儿就是路。”民工们平均一天要走几十里,集中运材料期间,漫山遍野都是他们的身影。他们背上背,肩上担,两人抬,小车拉,硬是把绵延几十里的渠道背上了山。他们说:“别人的渠道是就地修的,我们的渠道是背上来的。”

这里还应说明,当时为了集中劳力运送材料,就选择了农闲季节,正是大雪天气。在如此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民工们战天斗地,来了一场运送材料上山的大会战,其情其景真是感人。渠成以后,为便于管理,跃峰渠管理处就在当年背材料上山的路径中修了一个便道,数了数台阶,共有485个。485个台阶的背后,承载着我们不能忘却的岁月。

渠首枢纽

过了485个台阶,在山势起伏中渠道通到了渠首枢纽。

渠首枢纽是由3个项目组成,就是进水闸、冲沙闸和拦河坝。1975年3月动工,1976年5月完工,历时15个月,整个施工给人的印象是惊心动魄,争分夺秒。

如,“进水闸”要想坐落在坚硬的基岩上,就得让“看寨山”搬家。怎么搬,需要打眼放炮。民工用绳子拴住腰部,在陡峭的悬崖上身舞锤翻。要知道几十米高的石壁表面溜光,连根杂草也没有,从山顶俯视,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胆战,民工们就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下打眼放炮。经过17天脱皮掉肉的决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1975年3月27日,7000多斤炸药,1000多个雷管,在9个大炮洞里同时引发。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看寨山”应声倒下。民工们又一鼓作气地运走了5000多立方石渣,为进水闸按时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拦河坝要想“围堰导流”地合龙,就得让民工们用血肉身躯与激流恶浪作搏击。30多个流量的漳河水,突然被挤在只有10米宽的豁口间,以每秒5米的流速横冲直撞。碾盘大的漩涡,一米高的浪头,使合龙异常艰险。投下去的一筐筐土渣、一条条沙袋、一块块巨石,都是卷起一片浑黄,就被激水冲得无影无踪。民工们用铁丝编笼装石截流,但铁笼被轰隆隆推到水里,白花花的水柱一下子蹿起两丈多高,铁笼在水中打了几个滚,又被浪涛卷走了。怎么办?民工们说:“一个不行,两个成串,4个编到一起干。”大家一齐动手,很快就把4个铁笼连成两体,土堰上耸起了两座“小山包”。随着喊号声起,两座“小山包”被推下河去,虽激起了冲天巨浪,却牢牢地卡在了合龙口上,围堰截流成功了……

今天我们站在渠首枢纽的阳台上,放眼望去,看到面前的滔滔河水,正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入跃峰渠,真是风也平、浪也静。谁又能想到,近50年前那惊天动地的抢险施工场面?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真正明白,没有风雨怎能见彩虹!

跃峰渠首上面还有个引渠,约26公里长,引渠渠首叫“天桥断”。就在“天桥断”的核心区,邯郸市跃峰渠管理处于2018年12月建了一座跃峰渠纪念碑,地上部分高度为21.2米,碑身主体四面均醒目写有“跃峰渠(河北·邯郸)”字样,集中体现了修渠10万大军的一个最为质朴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