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汉,西汉时期博野县人,中国古代史上与狄仁杰、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人齐名的十大著名清官之一。明代李乐更是誉其为“一代能臣,两汉包拯”(《见闻杂记》)。而赵广汉的名声之所以不如其他几位响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肯定受到他后半生裂变的影响。
西汉是一个让男儿热血沸腾、渴望纵马封侯的年代,是造就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绝世名将的年代。而赵广汉,与他们的时代相去不远。这个出身平民的小吏,一步一步踏实地从地方做起,最终能够居庙堂之高、政绩卓然,从这一点来讲,赵广汉堪称励志的榜样。
赵广汉历任过的主要职务有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和京兆尹。这也是他人生中最为异彩纷呈的一个时段。
京城的官不好当。天子脚下,文武百官、权贵显要、豪门巨富云集于此,弄不好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赵广汉这样一个初到京城、没有任何身世背景的守京兆尹(首都代理市长)来说,工作局面之艰难可想而知。
赵广汉的手下有一个上任京兆尹留下来的中层官员杜建。用现在的话说,此人社会关系复杂,黑白两道通吃,不是善茬子。对于从地方上调过来的赵广汉,杜建更是从心里不当回事。
当时,杜建负责督建汉昭帝的平陵。这绝对是一个肥差,杜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大肆贪污建陵款项,结果就被人举报到了赵广汉那儿。赵广汉于是派人对杜建提出警告。利欲熏心,外加自视手眼通天,杜建对于赵广汉的警告听而不闻,丝毫不加收敛。证据确凿,警告无效,管你有多少人罩着,赵广汉一声令下,将杜建缉拿归案。
杜建被捉了,京师一时哗然。从宫里的太监,到名门豪强,再到各级官员,杜建的关系网闻风而动,各种说项,各种威胁,接踵而至。赵广汉是有个性的,板着脸,对所有来说项者一概说不。百般运作无果,杜建的几个族人和门客便开始密谋劫狱。谁承想,他们的密谋会议刚刚开完,赵广汉的手下已找上门来,警告那些密谋者,若执迷不悟,必将依法将其灭门。这无疑是一次硬碰硬的斗争,最终赵广汉胜!事实清楚,无可抵赖,杜建最终被斩首、弃市。
在杜建案中,赵广汉之所以能那么快获取信息、锁定密谋者,除了他缜密出众的逻辑推理能力外,更得益于他庞大的情报网。赵广汉京城上任伊始,就着手编织这张网。可以说,五行八作几乎随时随地都有为他提供情报的眼线,可谓事无巨细一网打尽。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密谋劫狱的会议前脚结束,后脚就有差役找上门的缘故。随时被人盯着的感觉,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汉书》正传中对赵广汉有这样一句评价:“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意思是说,广汉治理地方手腕强硬,天生具有处理政务的能力。
公元前74年4月,汉昭帝病卒。汉昭帝无子嗣,霍光(辅政大臣,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等大臣于是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可惜刘贺这个人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酒色笙歌,为人骄横至极。据史书载,他上任仅27天,就做了1127件荒唐事。如此荒淫无道的皇帝,不要也罢,在位27天后,刘贺被废。
国不可一日无君。霍光于是再次与大臣们商议,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称汉宣帝。在册立汉宣帝的事情上,赵广汉应该是参与了的,并且有功,因此被赐为关内侯(有封号,无其国,封有食邑数户)。选择与霍光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后世有人认为这是赵广汉的政治投机之举,旨在阿附霍光这个高官。其实,赵广汉其人远没有那么复杂。他也许只是认为刘贺不足以担当国家重任,于是在立宣帝时投了赞成票。通过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就可以看出,赵广汉在政治方面其实缺根敏感神经。说到底,他不是高明的政客,只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刑侦高手而已。
不管怎样,赵广汉的职业生涯自此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他却要离开了。离开京师,去任颍川郡太守。
颍川是当时最富有的郡,却也是治安相当混乱的一个郡。混乱状况一: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豪门巨贾彼此联姻,相互利用,却又在外力面前共同进退。状况二:豪族大姓们纷纷自立山头,蓄养门客,形成了一方恶势力。他们公然操控物价,偷税漏税,偷盗、抢劫,甚至对抗政府,无恶不作。状况三:地方官员与豪绅们沆瀣一气,结党营私。整个颍川地界一片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郡太守接连换了好几位,混乱的局面却并未得到抑制。赵广汉到任之后,经过几个月的明察暗访,弄清了那些豪门大族的基本情况。然后雷厉风行,将当地原氏、褚氏两个恶名在外的大家族的当家人一举抓获,并当众公布其为害一方的诸多罪状,然后立马斩首。后来更是将这两家几乎作了灭门处理。杀鸡儆猴,赵广汉的凌厉手段一时令全郡震惊,颍川局面逐步好转。赵广汉却也因其手段太过于残忍为后世所诟病。
严格来说,赵广汉其实算不上酷吏。但从他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酷吏的影子。西汉本就是一个盛产酷吏的时代,其中可见于记载的就有18人之多。也许在许多人意识中,酷吏就是坏官,其实也不尽然。酷吏的本意只是执法严明而已,其中并不乏好官、清官。写了《史记·酷吏列传》的司马迁就曾客观地说:“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方略教导,禁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者,有其文武焉。虽残酷,斯称其位也。”
好在,在处理地方官员与豪绅拉帮结派的问题时,赵广汉主要还是依靠内部分化的手段。为了摸清第一手资料,他让手下设置竹筒,专门接收告发的信件(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举报箱)。收到的举报材料一经核实,赵广汉会立马处理,毫不拖泥带水。值得一提的是,赵广汉公布这些人的罪状时,常常故意隐去举报者的姓名,只含混其词地说为某豪门大姓的子弟所告。今儿说王姓子弟举报李家,明儿说李家举报张家,几番下来,各家族之间彼此猜疑,内讧连连,强大的利益共同体最终从内部开始土崩瓦解。打鬼借钟馗,虽说这一招并不高明,却相当管用。
赵广汉终于又回到了长安,重任京兆尹。
其间发生了一起郎官绑架案。郎官并不是多大的官,但却是在皇上面前行走的官,为皇上跑腿的。皇上身边的人居然被绑了,肯定算作大案。于是,赵广汉的情报网马力全开。用了不到一杯茶的工夫(书中记载“有顷”),绑架者姓甚名谁,被绑架者目前身处何地,赵广汉已经一清二楚。赵广汉及其情报网执法办案的效率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值得一提的是,赵广汉虽然对那些犯了法的人毫不留情,却很优待自己的手下。办案有功,他会说此案是某某人办的,绝不会将功劳据为己有。他还主动出面为属下申请提高薪酬待遇,深得手下拥戴。
但是,只懂得彻夜不眠的办案显然是不够的,有了手下的拥戴也是不够的,擅长逻辑推理还是不够,他缺乏相应的政治敏感与手腕,在官场上,这是可以致命的。霍光死后,也许是赵广汉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使然,也许是他妄自揣测了圣意,赵广汉竟亲率一队人马呼啦啦跑到霍光的儿子博陆侯霍禹家搜家,理由是他家有非法酿酒、非法屠宰,甚至偷税漏税的嫌疑。一番搜查之后,又呼啦啦扬长而去,临了还在人家大门上劈了一斧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霍光的女儿(汉宣帝的皇后)跑到汉宣帝面前哭哭啼啼告御状。汉宣帝很是气恼,霍家日渐尾大不掉,早晚肯定是要动的,但时机未到,赵广汉此举纯属添乱。于是他把赵广汉叫来,将这个头脑发热、举止过火的家伙狠狠训斥了一顿。有人说,敢到国丈家去嚣张,怎么能简单批评一下了事。应该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霍家确实存在那些问题;其二,霍家的权力太大,让汉宣帝日夜如芒在背,适当敲打一下未尝不可;其三,汉宣帝非常重视吏治。他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兼治,从某些方面来讲,赵广汉的行事某种程度上正好契合了他的施政理念,起惜才之心在所难免。
一桩桩案子办下来,赵广汉铁面无私的个性先后不知道得罪了多少高官显贵,如今又在霍家头上动土,甚至连皇帝也对他不满意了。按理说,赵广汉应该认清局势,反思、收敛才对,其实不然。
赵广汉热血一涌,又做了一件极为出格的事情。
赵广汉的一个食客违反了禁令,遭魏丞相的手下驱赶。食客怀疑这是一个叫苏贤的人告的密,于是到主子赵广汉那儿寻求帮助。赵广汉一向爱护下属,敢动我的人,这还了得。于是干脆让人给苏贤罗列了一些罪名,给他定了一个“乏军兴”的罪(即耽误军事行动或军用物资的征集调拨)。苏贤的父亲不服,于是上告。经最高司检法核实,确属诬陷,赵广汉知法犯法,按律当斩。赵广汉倒也坦荡,毫不推诿,直接认罪服法。幸运的是,适逢皇帝大赦天下,赵广汉恰在被赦之列。就这样他在阎王面前打了个转,最终却只被降了一级工资,京兆尹的位子依然坐着。但不管怎样,赵广汉利用职权挟私报复已成事实,他的清官形象因此大打折扣。何况总体来说,汉宣帝还算是个好皇帝,很注重人的品性,如此看来赵广汉最终失去的何止一级工资。
赵广汉却依然不知反省自身,反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怀疑自己之所以事发将死,与同乡荣畜脱不了关系,于是又罗列了些罪名,干脆将荣畜给杀了。杀人偿命,赵广汉自知罪责难逃,就打算抓住魏丞相的小辫子,以此相要挟。可惜,他有点儿自不量力。单枪匹马的赵广汉注定斗不过那些他得罪过的达官显贵。最关键的是,他确实枉杀了人命。赵广汉完败,被判了腰斩。
人的一生之急转直下,往往是出乎预料的,好与坏有时只是一线之遥。赵广汉的前半生行事可圈可点,后半生却只能被人指指点点------善恶本在一念间。
赵广汉死的那天,长安的官员、百姓们几乎全部出动,他们哭声震天,直言愿意代替赵广汉去死。可见别管赵广汉政治上成熟与否,他在民间还是很受拥戴的。
赵广汉的一生最终以这样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形式遗憾落幕!
谨以《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京兆正清,吏民称不容口”作为本篇的结尾,权作遗憾之外的些许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