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会议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政协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是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必要条件,对于增强人民政协制度整体效能,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县级政协作为基层组织,如何把握自身特点,提高协商会议“三化”水平,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把握县级政协协商会议“三化”功能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对人民政协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2019年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市县政协要“在加强全体会议广泛协商的同时,组织好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县级政协每年至少举行1次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每季度至少安排1次重要协商活动。”“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制定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建立健全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健全党政部门重要情况通报制度。”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健全政协协商制度化平台”“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等改革措施。2024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着力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针对不同协商渠道,分类形成制度规范和工作规则,明确协商什么、同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要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妥善制定协商计划、明确协商内容、确定协商人员、开展协商活动,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继续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把人民政协政治优势发挥好。
二、当前县级政协协商会议“三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级政协积极严起来、紧起来、动起来,围绕推进协商会议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有些方面仍然存在简单化、随意性的问题。
(一)协商议政内生动力还不够强
与省、市一级政协相比,县级政协面对的都是身处基层一线的党政部门和“实干型”人才,大多习惯“干实事”、讲效率、抓落实,有些同志对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地位、作用缺乏深刻认识,在制定年度协商计划过程中,部分单位、部门或因事务繁杂,或因对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重要政治原则以及政协协商会议“三化”工作的重要意义、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较少提出协商议题和开展协商活动的建议。不可否认的是,县级政协自身也存在“全过程协商”“广泛多层协商”意识不强、界别和委员提出议题机制不完善等工作短板。在选题过程中,往往是由政协的专WyA1YOF4Nd7hiZgzFJHNyOkRiEQj/Rbc/a7ciCxwLOI=门委员会提出,几个办公室相互商量就定下来了,很容易导致协商议题的针对性不强,协商议题的公共性大打折扣,甚至有时会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造成议题选择不能紧扣上级、紧贴本级。同时,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反复协商、协同发力才能推进或完成,这就要求协商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系统关联性,县级政协在确定议题时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对前一年和前一段时间的协商内容“回头看”较少,缺乏对相关工作进行有效追踪,议题的关联性不足。
(二)调查研究能力水平还有待提升
调查研究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前提要求,任何一项政协工作和政协履职活动都离不开调查研究。从议题确立到协商活动开展,调查研究贯穿了政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调研不充分不全面是长期以来影响协商会议成果质量的关键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调研准备过程有差距。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或者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调研方案制定不认真,对调研整体把握和设计不够。二是调查实效有差距。有的政协干部和政协委员仍然习惯于听汇报、收资料等传统方法,缺乏深度调研和有力度的推进手段,难以真正掌握调研对象的真实情况,影响了调研工作实效。三是研究分析有差距。有的课题虽然进行了认真调查,但缺乏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参与指导,加之县内智库专业人员水平有限,后续研究力量跟不上,直接导致最后形成的协商成果零碎肤浅、缺乏深度,应用价值不高。四是写作成文有差距。不重视、不认真准备调研提纲,谋篇布局、内容衔接、标题提炼、段落划分、遣词造句、标点使用等方面都有改进提升空间,等等。
(三)协商会议深度互动交流不够
深度协商互动,重在协商内容的“深度”和方式上的“互动”。县级政协专家型、学者型委员较少,一些委员对宏观把握不够。这些委员参加协商会议,虽然是抱着协商的想法,希望能够碰撞出思想火花,能够影响政府决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委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主观动力,或者座谈讨论“沉默寡言”,或者提不出真知灼见,很多时候存在委员、部门负责人各说各话的情况。同时,有些部门因为时间匆忙,协商前没有提前向委员通报情况,委员不能做到提前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协商会议现场也难以针对某项决策提出建议。在一些协商座谈会上,一些职能部门容易将协商会开成报告会,通报自己开展得较好的工作及成绩,对于问题和困难谈得较少,政协委员难以找到协商的问题。一些部门负责人在委员提出疑问后的回应中,主要内容是做了哪些事情、成效如何,而不是回应委员的决策建议是否可行、今后是否会采纳等等,在协商会议中的“协商”难以形成互动交流,取得“头脑风暴”的效果,会议结束后所提建议也较难得到积极地推进落实。
(四)协商成果应用落实还比较困难
协商成果转化问题一直是县级政协的“老大难”。从县级政协的实际情况看,协商成果转化不好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协商成果本身质量不够高。部分协商意见和建议不具有操作性,很难得到应用落实。二是督促落实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县级政协的很多协商成果不能说没有建设性和实际意义,但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落实。有时候即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了,责任单位还是要踢皮球,最后就不了了之了。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许多委员对政协协商议事缺乏认同和信心,认为政协的协商会议形式大于内容,会开完了就完了,甚至觉得政协开会就是刷存在感,难以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往往对政协协商不再抱太多期待。
三、把握好推进县级政协协商会议“三化”建设的着力点
县级政协作为基层专门协商机构,必须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高度,紧紧抓住政协协商会议这个重点,把“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新要求贯穿协商会议全过程,不断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机制,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更好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基层治理效能。
(一)规范协商议题选择机制
科学选题、精准选题,是整个协商过程的第一步,决定了协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政协党组就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议题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提出年度协商议题安排,形成年度协商计划草案,报党委常委会会议确定,并按照程序审议通过后实施”。落实这一要求,必须根据“县级政协的主要工作是协商,主要工作方式是搭台”的特点,健全完善各协商主体有序提出协商议题的民主协商机制,为充分发挥县级政协党组的引领作用,走好协商会议“最初一公里”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要明确选题标尺。重点把握选题角度、选题次序、选题尺度“三把标尺”。选题角度做到紧扣党政中心工作、紧扣民生现实需求、紧扣改革热点难点问题;选题次序先征求党政领导最想要政协提供的智力支持,先征集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先了解群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选题尺度体现数量适中、体量适中、范围适中,做到既展现政协担当作为,又有足够力量开展调研,确保协商质量,真正用好政协话语权。二要规范选题流程。狠抓议题征集、议题评价和议题审定等关键节点,严格落实党政交题、委员出题、界别征题、提案选题、主席会议审题、规范流程定题等规范步骤。在此基础上,县政协党组提出年度协商议题安排,形成年度协商计划草案,报县委常委会会议确定,并按照程序审议通过后实施。三要提高选题实效。坚持既“向上看”又“向下看”,既有“大视野”又有“小切口”,既有“专题片”又有“连续剧”,把协商做出成效。2017年以来,青县政协聚焦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连续六年演绎建言健康养老产业“连续剧”,持续为县委、县政府探索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的新路子建言献策,助力青县成为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联合确定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孝老食堂”志愿服务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今年又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选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就是鲜明的例证。
(二)规范调查研究工作机制
高质量的调研必须要有明晰的调研工作规范来保障。要坚持调研于协商之前、不调研不协商的原则,通过完善工作机制,组织委员围绕协商议题开展调研,为精准务实建言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以青县政协为例,召开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前,至少提前2个月下发通知,组织委员紧扣协商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各委员联络组实行“一组一题”工作机制,灵活采取走访座谈、实地察看、问卷调查、学习考察、研讨交流等方式,开展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期间,县政协积极服务委员知情明政,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通报有关情况,解读相关政策,交流调研情况。另一方面,要严格调研质量管控。充分发挥专委会调研基础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一线调研—多方分析—形成报告”闭环机制,确保议政接“地气”、建言高“言值”。专委会开展调研工作,应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制定调研方案,对时间安排、调研方法、对象选择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调研方案经主席会议审定后方可组织实施;二是必须成立调研组,重点调研课题由主席、副主席担任组长;三是必须做到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四是必须坚持“调”“研”并重,充分征求行业部门、专家学者意见建议,以“专业”增强底气,以“精准”管控细节,以“管用”追求实效;五是必须形成调研成果,由调研组组长审核把关,重要调研成果须经主席会议或党组会议审定后方可向县委县政府报送。近年来,青县政协牢固树立“品质制胜”的导向,坚持每年精选一批课题,由主席会议成员领衔调研,为精准务实建言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认为“报告视野开阔,数据翔实”“问题分析准确、有深度”“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规范会议建言工作机制
协商议事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协商双方以平等的姿态坐在一起,将通报、发言、回应、讨论等重要环节贯穿全过程,通过协商、妥协、反馈等步骤并反复循环论证,在平等的氛围中商讨问题,坦诚、客观、直接提出看法和意见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路径和凝聚共识的过程。
深度互动交流是把议题谈深谈细,确保协商取得实效的关键。一要协商主体深度衔接。协商会议前,要高度重视政协协商与党政工作的衔接工作,大到计划制定、组织实施、督办落实,小到协商议程、协商形式、参与范围等,都要与党政及有关部门充分沟通和讨论交流,努力达成工作共识。组织素质高、善思考、研究深的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积极参与各类协商活动,按照布局合理、角度有别、重点突出的原则,对协商会议发言进行总体设计,对每一篇发言进行认真遴选、严格把关,形成有“深度”的协商意见。二要协商沟通深度互动。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应邀出席有关规定,每年政协全体会议期间,都要邀请党政领导同志出席开幕会和闭幕会,参加分组讨论,面对面听取委员意见建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可安排七个步骤:县委、县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就协商议题作情况报告;调研课题责任委室负责人作调研情况发言;县政协常委(委员)围绕议题作大会发言;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作回应发言;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视情与委员进行互动交流;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讲意见;主持人对协商意见建议进行归纳并作总结性讲话。三要协商文化深度塑造。严格落实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要求,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在建言成果、思想收获上一体设计、一体落实,积极创造意见充分表达的有利条件,大力营造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鼓励政协委员、各界代表平等探讨问题、坦率提出意见,鼓励不同思想在政协平台交流交锋交融,通过深度充分探讨协商,沟通化解分歧,努力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共同意志,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四)规范成果转化反馈机制
协商议政的实效性,最终体现在意见建议的采纳、协商成果的转化上,体现在社会各方对协商成果的共享和支持上。县级政协要在提升协商质量的同时,积极建立完善协商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多措并举推进成果转化。对于政府来讲,要强化信息反馈,做到“委员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做到有问必答。要强化督办落实,确保协商成果能够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参考落实,而非应付式的回答。对于政协来讲,要统筹抓好“四个跟进”:一是跟进协商成果报送。在协商会议后规定时限内形成协商成果,报送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参阅。二是跟进采纳回应。办公室和专门委员会跟踪了解协商成果采纳情况,既注意收集党政领导的批示情况,也要了解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促进成果转化的情况。三是跟进问效调研。对群众关注度高的课题,采取反复调研、视察、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就落实转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再协商,多措并举推动协商成果有效转化落实。四是跟进反馈落实。将协商成果采纳、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给提出意见建议的政协专委会或政协有关参加单位以及委员本人,接受政协委员的监督和建议,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宣传,激发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热情,扩大社会共识覆盖面,提升政协工作影响力。
总体而言,协商会议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本形式,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既是对人民政协近年来协商实践的经验总结,也对人民政协今后的协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中央要求推进县级政协协商会议“三化”建设,有利于补齐县级政协工作不够规范、发展不够平衡等短板,有利于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增强人民政协制度整体效能,有利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长期执政地位、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