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幼小衔接,夯实语文基础

2024-10-17 00:00熊宁宁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4年9期

【关键词】语文;一年级教材;修订思路;幼小衔接

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的一年级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为依据,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吸纳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审美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修订版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内容类型丰富,包括入学教育、识字单元、汉语拼音单元和阅读单元。全册由14 篇拼音课文组成3 个拼音单元,8 篇识字课文组成2 个识字单元,10 篇阅读课文组成3个阅读单元。一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包括由8 篇识字课文组成的2 个识字单元,20 篇阅读课文组成的6 个阅读单元。一年级修订版教材每个单元包括3~5 篇课文和1 个语文园地,一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最后一个单元还安排了两篇连环画课文。两册修订版教材均在第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

语文园地编排了“识字加油站”“用拼音”“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其中,“用拼音”只安排在拼音单元的语文园地中,“书写提示”每册安排3 次,“口语交际”每册安排4 次。

一年级修订版教材与全套教材一致,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见表1)

二、修订版教材的修订思路和主要变化

1.加强主题教育,弘扬时代精神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鲜明的国家属性,教材建设应“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1]。义教新课标指出,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2]。具体到教材编写,义教新课标建议“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3]。基于上述指导思想,一年级修订版教材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1)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爱国情操

语文教材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为谁育人、培育怎样的人”是教材修订中需要着力思考和强化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语文教材应致力于培养对国家怀有深厚认同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年级教材注重加强国家认同教育,为初入学的儿童打好精神底色。

第一,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在入学教育部分增加《我爱我们的祖国》。修订后的入学教育包括《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祖国》《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四部分内容,分别对应了国家认同—身份认同—学科认同,使学生一入学就建立起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我是中国人》在修订后增加了两行文字:“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一家。”旨在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体现出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我爱我们的祖国》则通过展示五星红旗、天安门、长江、黄河这些国家代表性符号,将《我是中国人》中“中国”的概念加以具象呈现,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国家的典型元素,建立起认知和情感关联。

这样的安排也暗合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义教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4]。入学教育中《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祖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我是小学生》中的《上学歌》蕴含着勤奋、好学、热爱劳动等基本品质,是学生应有的必备品格;《我爱学语文》呈现了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听、说、读、写的关键能力。入学教育部分篇幅不多却内涵丰富,巧妙渗透了课程育人的各个方面,是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引领。

第二,调整阅读单元设置。一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第二单元增选《热爱中国共产党》一文,“和大人一起读”的篇目调整为《快乐的节日》。它们和既有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共同支撑起“美好愿望”这一主题,语篇均以儿童视角或者讲故事的讲述口吻来呈现,使得爱党、爱国教育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修订版教材的助学系统也融入了国家认同教育,并落实了重大主题进教材的要求。如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语文园地的拼音练习活动,音节词“地图”所配的插图调整为一幅中国地图,呈现我国国土形状和国土范围,通过拼音的复习激发儿童的爱国之情,同时渗透国家安全教育。

(2)重视价值观教育,彰显时代精神

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需要明确应该推崇哪些价值观,展现怎样的品德和精神追求,承担着指导青少年如何正确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任务。这都是语文教材修订时需要细致考量的要点。

一年级修订版教材选取恰当的内容,创设了丰富多样的场景,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拼音部分的儿歌《哪座房子最漂亮》,不仅展现了物质文明的丰饶和居住环境的优美,反映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也表现了对教育的重视。《浪花》《两只羊》以及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编写的“ 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一组反映良好家风的成语,体现的是家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递着友善与和谐的理念。《快乐的节日》表现了孩子们自由成长的场景,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面价值观的熏陶,培养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积极态度,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修订版教材增选了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新选入的《两件宝》一课,彰显了学习、劳动和创造的价值,强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哪座房子最漂亮》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展示了新时代乡村的崭新面貌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快乐的节日》描绘了当代少年儿童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快乐的生活状态。《浪花》则通过温馨快乐的童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美好和童年的纯真。这些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降低教材难度,做好幼小衔接

2021 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5],为在教材中加强幼小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义教新课标明确要求,“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6],为教材降低难度、减缓坡度提供了课程依据。对于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儿童来说,进入学校学习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简化教材内容,减轻学习压力,符合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适应性,这是降低教材难度,特别是一年级上册教材难度的现实基础。

(1)精简内容总量,降低课文难度

修订版教材的容量显著变小。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减少2 课识字、4 篇阅读,识字数量由之前的300 个减少到280 个。同时,降低课文难度,删除或调整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课文,如删去了原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项链》,把原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彩虹》调整到二年级上册学习。

(2)调整拼音单元的设置,延长拼音学习时间

拼音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理解和记忆这些符号需要一定时间。为了降低拼音学习难度,修订版教材调整了拼音单元的设置:拼音部分增加1 课,拼音单元由2 个增加到3 个,每个单元容量大致相当,同时增加1 个以巩固拼音为主的语文园地。通过一系列调整,拼音教学的时间可以比原来增加1~2 周,从而减缓拼音的教学坡度,帮助学生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增加的1 课拼音课是将难度较大的拼音课《iu ü y w》拆分为《i u ü》和《y w》两课。y、w是隔音字母,用在i、u、ü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前,使音节界限分明,便于阅读。但由于使用y、w 的具体规则比较复杂,汉语拼音教学中一般把y、w 当作声母来处理。修订版教材把它们单独编为一课,安排在声母学习之后,使学习的线索更明晰。

同时,进一步明确拼音部分的儿歌定位,降低儿歌的学习要求。修订版教材取消了儿歌的识字任务,每一课的识字要求只出现在词语部分,引导学生体会拼音对于识字的作用。儿歌部分加上题干“读一读”,明晰了儿歌的学习要求,即通过读儿歌巩固拼音,丰富积累,形成语感,不要求识字、理解和背诵。

(3)强化“学习伙伴”的导学功能

“学习伙伴”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引导拓展实践等多重功能。修订版教材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功能,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如一年级上册《金木水火土》,课后第一次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修订版教材在练习旁边,通过“学习伙伴”明确指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即“要用普通话”,为学生的首次朗读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一年级下册《猜字谜》,在两则字谜旁边增加“学习伙伴”的提示,提示学生字的结构或猜谜思路,有效降低了学生猜字谜的难度。

教材还在体例上进行了微小的调整,为学生架设桥梁,降低学习难度。如目录增加单元序号,便于学生掌握学习进度;每册第一次出现儿化词注音时添加注释,让学生了解注音规则和儿化的发音方法。

3.优化知识序列层级,强化教材规律性

(1)调整识字写字序列,努力实现科学化、有序化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选择好初期积累的字,也就是选择第一批字来突破‘零’。这一批字必须是比较容易的,同时还应当是能够更有效地带动以后的学习的。”[7]一年级修订版教材在减少字量的前提下,优化字种的选择和字序的排列,力求科学化。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常见的、出现频率高的口语常用字;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字形简单、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适当选择特别常用的合体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

为了优先安排常用字,除了根据上述原则调整原有生字,修订版教材还积极进行人工干预,新编一批“识字加油站”,确保一年级学生能认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300 个汉字的绝大部分。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8]。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识字加油站”,学写了“六、七、八、十”等生字,为了尽快学习“九”,教材给语文园地二“识字加油站”中“拼音本”的学校取名为“第九小学”,并指导书写“九”。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识字加油站”,在学习音序查字法之后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查字典,安排了300 字中的“母、止、斤、寸”等字,不仅体现查字方法的学以致用,还编入了一批不易随文出现的基本字。

在字种选择上,修订版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学习一批学科常用字。一年级学生面临适应新环境和学习新知识的双重挑战,不同学科教材中的生字会给其学习和理解造成困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跨越这一障碍,在修订中对其他学科教材进行了梳理,将其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学习要求编入语文教材。如一年级下册调整了两个“识字加油站”,语文园地二安排了各学科中常见的学习要求,语文园地四安排了不同学科的常见词语,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阅读障碍,了解学习要求,减轻学习负担。

(2)调整语文要素的安排,合理设置要素梯度

统编语文教材中高年级语文要素的梯度设计已受到广泛认可。在修订一年级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各单元的知识能力序列,根据课文特点作出适当调整,突显一年级能力训练的重点。如一年级上册增加“借助拼音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一年级下册增加“ 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和“借助看图画等方法,试着自主阅读”。调整后的语文要素既对应了义教新课标的要求,也体现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朗读、积累语言、提取信息。

同时,修订力求加强语文要素间的关联,合理设置梯度,使一年级语文要素的层次更加清晰、有序。以“提取信息”为例,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寻找明显的信息”。所谓“初步学习”,就是引导学生识别、理解词语和简单的句子,找出文本中的直接信息。修订版教材在学生学习阅读初期,采取了文本与问题答案直接相关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例如,课文《两件宝》的课后练习“课文中的两件宝指什么?它们能做什么?”与课文中的“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呈现出完全对应的关系,使学生易于实现语文要素目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学生“ 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课文篇幅加长,需要提取的信息藏在课文的一个自然段之中,加大了获取信息的复杂程度。第七单元则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例如,《动物王国开大会》的课后练习是“狗熊一共通知了大家几次?为什么最后一次通知大家才听明白”,《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练习是“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两课题目思路一致:第一个小问题先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提取信息;第二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稍作整合、分析,进行推断,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借助这些调整,修订版教材为学生规划了更加清晰、合理的语文学习路径,通过加强语文要素间的关联性和梯度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逐步提升。

4.加强内容整合,增强教材适应性

教材内容的整合和连贯,有助于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一年级修订版教材进一步调整栏目,明确定位,厘清内部层次,强化单元一体化设计。

(1)调整栏目,加强单元内部有机联系

在修订中,对一年级教材同一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主题一致性进行了研判,或更换栏目内容,或调整语篇位置,力求加强单元内部各板块内容的内在关联,使教材更加便教利学。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温暖的家”,与之相呼应,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新编一组表现良好家风的成语,“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篇目更换为表现家人之间互相关爱的《胖乎乎的小手》,增强了各栏目的匹配度,提高了单元主题的一致性,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需求。

(2)明确栏目性质,整合语文园地

要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温儒敏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他三方面(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9]语文园地是语言运用的重要载体,为了使其综合运用的功能更加凝聚,一年级修订版教材把原来独立的“口语交际”并入到语文园地当中,使语文园地更好地发挥听、说、读、写综合复习的功用。

同时,修订版教材对语文园地内部的栏目也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将“查字典”并入“识字加油站”,凸显查字典用于识字的功能;将“我的发现”“展示台”并入“字词句运用”,进一步明确“字词句运用”对语言规律的梳理、探究、运用的属性。

(3)整合单元内容,安排拓展活动

统编语文教材中高年级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修订后更名为“梳理与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方法,在实际使用中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教材借鉴这个思路,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选择两个单元,在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之后安排“拓展活动”,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与交流,显性体现单元的整体性。

“拓展活动”以学习伙伴对话的形式呈现,第一个学习伙伴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内容,第二个学习伙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强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如此,不仅梳理、总结了单元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主题,而且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使学生领悟到课文学习与个人生活的相关性,从而深化对单元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