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应有的样子”

2024-10-17 00:00李浩燃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34期

“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指出“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铿锵的话语,务实的建议,给人以深刻启示。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人类社会走到了关键当口。是坚持合作与融合,还是走向分裂与对抗?是在交流与互鉴中增进互信,还是让傲慢与偏见蒙蔽良知?这样的时代之问,亟待作出负责任的回答。

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中国国家版本馆展藏的版本,讲述着人类文明交往交流历史上的生动故事。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东方蜀派古琴与西方小提琴和鸣《高山流水》和《友谊地久天长》,悠扬的音乐声令人难忘。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点点星光,点亮银河。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试想,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语言、一种音乐、一种服饰,那将是怎样一种场景?

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认为,中国给“现代化”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有力表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历史的钟摆朝向何方,取决于我们的抉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为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放眼未来,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我们尤应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既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复信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鼓励她努力学习、追求梦想;复信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师生,鼓励他们学好中文;复信美国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希望更多中美青年相知相亲、携手同行……一封封有温度的书信,记录着习近平主席作为大国领袖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努力,彰显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今日之中国,中华文明闪耀着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26日)

提炼

文章论点的提炼得益于作者对材料整体极强的分析能力,深刻论证的炼成则是因为其对各种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了然于心,并能熟练运用。

1.对比论证层层推进。这篇时文从论证方式来看,属于立论,但在写法上又借鉴了驳论的一些手法,比如开头先从“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人类社会走到了关键当口”入手进行剖析,随即抛出问题:“是坚持合作与融合,还是走向分裂与对抗?是在交流与互鉴中增进互信,还是让傲慢与偏见蒙蔽良知?”其根本原因还是“文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立论,倡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层层推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2.引用论证颇具匠心。引用论证是一种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是这篇时文主要论证手段之一。适当引用习近平、汤因比、鲍里斯·塔迪奇等名人名言,补充说明了“世界是多角度发展的”,深化了文章中心。

3.举例论证充分典型。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具体方法是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旨在运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这篇时文运用的事例非常典型,中间和结尾的两处泛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