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代论说名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

2024-10-17 00:00:00姜有荣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34期

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考生阅读古代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教材系统而深入地概括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价值观,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忠爱国家、不慕利荣(《木兰诗》),刚直不阿、不媚权贵(《周亚夫军细柳》),天下为公、视人犹己(《〈礼记〉二则》),先忧后乐、胸怀天下(《岳阳楼记》),与民同乐、忘怀得失(《醉翁亭记》),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价值理念,为考生提供了把握古代论说名篇的观点态度的明确指向。

202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都选用了“史书+古代论说名篇”的模式,既重视“叙”,即叙述史实,也重视“议”,即评议史实。其结构方式有二:一是交融式。所选文本有“议”有“叙”,以“议”带动“叙”,“叙”后生发“议”。二是组合式。将叙述史实文本和评议史实文本加以组合,二者在内容上深度关联。“叙”“议”结合的选材方式,既拓展开了文言文阅读的选材范围,更为命制“高阶式思维”试题提供了条件。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是王夫之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作的一段议论。202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材料由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史记·魏世家》,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节选自《论衡·非韩》,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2024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是一则,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它在内容上既“议”三国时期君主的用人之道,也“叙”其相关的立身行事。综观三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文本,所叙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叙”与“议”相生相应,有机结合。

考题连线

(2024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解析:考生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并不陌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背诵篇目中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就涉及司马迁因为李陵游说而招致宫刑。世人在同情司马迁的同时,也对李陵产生同情之心。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中有李陵劝说苏武投降一段,其中提到“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更加深世人对李陵的同情。然而王夫之抓住李陵“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这一点,强调李陵叛逆之罪无可掩饰。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对司马迁和王夫之的观点态度进行准确把握。C项错在“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原文是说司马迁替李陵掩饰过错唯恐不及,还不停地称道李广,来褒奖他家族的功业。

答案:C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1.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

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谢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了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

2.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文学创作理论。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