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论说名篇中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2024-10-17 00:00:00冯培妮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34期

任务锦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考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其中“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引导考生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的问题。

论说名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根据这类文本的逻辑性特征,考生需要依据逻辑推理来评估选项,包括:区别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找出错误的比喻,这种错误是由比较项目之间缺乏可比较性造成的;找出因没有考虑各种可能性而导致错误的两分法;找出没有充分证据的结论;判断前提的准确性;识别自相矛盾的地方;识别不相干的问题;识别过分强调事物的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做法。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题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等试题都需要考生思考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预见,未来高考还会继续加强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并且题型会越来越丰富。应对这类题型,考生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验证证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观点需要充分的论据支撑。论据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概括性事实、典型事例、文献资料、图表等;一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客观规律、科学原理、社会伦理、人文情理等。

2.验证论证过程的逻辑性。论证的方法通常有以典型事例为主的举例论证、涉及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论证、同一方面做比较的类比论证、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的比喻论证、引经据典的引用论证等。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往往对所关注的问题从不同的层面揭示问题的实质。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概念分析、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因果分析常常和假设分析结合使用,即假设若干条件,深挖其原因,揭示其结果。在验证论证过程中,要规避一些逻辑陷阱,如倒置因果、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夸大其词等。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非薄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这让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行动有了直接的影响。嵇康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嵇康的罪案和曹操杀孔融差不多。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倘只是不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关键在于嵇康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然而后人就将嵇康、阮籍骂起来,人云亦云,一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的确是的,大凡明于礼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康、阮籍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尚礼教者看来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的。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的,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被如此利用,他们不平至极,无计可施,而后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把它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摘编自鲁迅《而已集》)

材料二:孔子是中国两千年礼法社会和道德体系的建设者。创造一个道德体系的人,也应是真正能了解这道德的意义的人。孔子知道道德的精神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所谓赤子之心。扩而充之,就是所谓“仁”。一切的礼法,只是它寄托的外表。舍本执末,丧失了道德和礼法的真精神、真意义,甚至假借名义以便其私,那就是“乡原”,即“小人之儒”,这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孔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又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更时常警告人们不要忘掉礼法的真精神、真意义。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痛恨虚伪。他骂:“巧言令色,鲜矣仁!”然而孔子死后,汉代以来,孔子深恶痛绝的“乡原”支配着中国社会,成为“社会栋梁”,把孔子至大至刚、极高明的中庸之道化成弥漫社会的庸俗主义、妥协主义、折中主义、苟安主义,孔子好像预感到这一点,所以极力赞美狂狷而排斥乡原。他自己也能超然于礼法之表追寻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人生。他不但“依于仁”,还要“游于艺”。

他有一天问他几个弟子的志趣。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过了,轮到曾皙,曾皙描述了这样的一幅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肯定、称赞了曾皙。

孔子这超然的、爱美的和自然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在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里见到。而汉代的俗儒钻进利禄之途,乡原满天下。魏晋文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原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在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统治阶级。曹操拿“败伦乱俗,讪谤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杀孔融。司马昭拿“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嵇康。阮籍佯狂了,刘伶纵酒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群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和道德的殉道者。他们殉道时何等勇敢,从容而美丽:

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而维护伦理的曹操枉杀孔融,屠杀孔融七岁的小女、九岁的小儿,谁是真的“大逆不道”者?道德的真精神在于“仁”,在于“恕”,在于人格的优美。

(摘编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尧舜是禅让天下的,这让司马懿篡位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而嵇康的言论对司马氏的行动有影响。

B.魏晋时代对礼教的崇奉不过是偶然崇奉,而老实人被利用,无计可施,后来变成从内心深处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

C.孔子是中国两千年礼法社会和道德体系的建设者,也应是真正能了解这道德的意义的人,他痛恨“小人之儒”。

D.司马昭拿“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嵇康,而阮籍佯狂,刘伶纵酒,在真性情、真血性中享受快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导致天位从禅让而来。如果他们主张以忠治天下而不以孝治天下,其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

B.孔子极力赞美狂狷而排斥乡原,具有超然的、爱美的和自然的生活态度,“依于仁”,“游于艺”,还肯定了曾皙的志向。

C.汉代的俗儒钻进利禄之途,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异化为庸俗主义、妥协主义、折中主义等,魏晋文人的狂狷便是对此的反抗。

D.嵇康被杀害时非常勇敢,从容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非常洒脱;而维护伦理的曹操枉杀孔融,甚至连小孩也不放过。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道德的真精神”的一项是( )

A.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谢安时年七八岁,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遂遣之。

B.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C.魏王(曹操)将见匈奴使,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D.有失牛者,就宽(刘宽)车认之。宽下驾步归。有顷,失牛者得牛而送还,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4.请简要阐释材料二中黑体词“乡原”和“殉道者”的含义。

答:

5.两则材料都对嵇康和孔融进行了评价,其观点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