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细碎

2024-10-17 00:00:00何菲
食品与生活 2024年10期

何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市情感作家,专为本刊撰写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因缘际会,最近我在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辽宁丹东待了四天三夜。

我了解到,丹东原名“安东”,源于唐朝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安东都护府,意有安抚东部或东部安宁之意。它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与朝鲜有着长达300多千米的边境线,是连接中、朝、韩、日、俄五国的交通枢纽、欧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近代,丹东历经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殖民统治、伪满洲国政府等无尽苦难与顽强抗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5年改名“丹东”,意为“东方红色之城”。

丹东与朝鲜第四大城市新义州只隔了一条鸭绿江。有人测算,从丹东市中心到新义州繁华地段,仅需耗时7分钟。

从军民合用机场——丹东浪头机场去市中心的公路两侧,有不少诸如“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之类振奋人心的标语,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边境口岸城市特有的印记明显,朝鲜族风格的民居建筑不时闪现。

丹东某些区域的基建现代化程度很高,尤其鸭绿江沿岸的新区,使得这座4线城市看上去像2线或2.5线城市,且不乏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老城区虽比较陈旧,但小型商铺云集,业态纷纭,生活氛围和烟火气都触手可及。许多马路以“数字+经纬”来命名,呈现棋盘形态街区,比如八纬路、五经街等,而这些旧街,大多曾有过日文名字和中苏友好时期的旧称。

丹东的白天街上人不多,而夜市极为发达,安东老街、月亮岛、断桥附近,都是越夜越生动、越夜越兴奋。这座城市的繁华是有积淀的,早在清末,安东依靠鸭绿江的黄金水道,丰富的木材、丝茧和大豆资源,成为东北商业重镇。1907年,安东海关正式开关,安东成为中国最北方的自由港。英国、美国、日本都在此设立了领事馆。

1909年,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曾在东北旅行了三周,写到鸭绿江:“月夜下的鸭绿江尽收眼底。原以为鸭绿江很窄,但它最宽的地方有两英里。驱车前往玄阳馆。车经过的地方都像是日本街市……”

我住的酒店在振兴区。我觉得,振兴区是丹东的中心城区,不仅因其是地理中心,也因其是行政、文化、人流中心,无论历史感还是现代感,都具有代表丹东的形象基因。从酒店到鸭绿江断桥,乘坐出租车仅需6元起步费。

住在酒店的高楼层,可以看到前方不远处就是锦江山公园。四天三夜在这座不大的城市遛遛逛逛,开车一定会反复经过的三处地方是:鸭绿江断桥;丹东火车站站前广场巨大的毛主席雕像(他老人家手指着的方向就是北京);锦江山公园。

前两者自不必说,那是丹东著名的地标,丹东的老城区就是以火车站为中心。而我第一次经过锦江山公园时,就感受到一股特殊的磁场,即使在酷暑烈日下也有股低压气息,清幽非常,敏感体质的我一踏入其中就仿佛接收到了某种幽玄气息。尽管锦江山公园如今是丹东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素有“东北八景之首”的美誉,登高远眺,可以鸟瞰中国丹东市和朝鲜新义州市的全貌。但我觉得那种特殊磁场绝不仅限于此。

后来得知,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僧人在安东镇江山(解放后改称“锦江山”)修建临济寺、表忠塔等祭祀地,将日军在辽东战场1000多阵亡者的骨灰安葬于此。解放战争时,表忠塔被推倒,其废墟上建造起了辽东解放烈士纪念碑。而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则位于锦江山公园北麓,烈士英灵永聚不散。

丹东的经济发展时常受地缘因素影响。前些年,丹东房价随着朝韩关系回暖一路狂飙,很多投资客表示“错过了雄安,错过了海南,不能再错过丹东”,甚至预言丹东将成为“东北的深圳”。但朝鲜半岛阴晴不定、波谲云诡的政治局势,也使得丹东的那波房产热不久就沉寂了。

鸭绿江是这座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的灵魂。为了能更清晰地看到对岸的朝鲜,我父亲还背了个沉重的俄罗斯望远镜,不时拿出来张望。一边张望一边感慨望远镜的精度远不及他的华为手机。断桥上弹孔清晰,江风呼啸,桥尽头离朝鲜仅几十米。断桥上反复播放的音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和“烽烟滚滚唱英雄……”,氛围拉满,走在桥上的游客都显得雄赳赳气昂昂,也包括我。

由于朝鲜关闭边境,在断桥上看不到旁边铁路桥上火车通行的场景,不过断桥一带无论晨昏依然游客如织。那三晚,鸭绿江上雨雾弥漫,断桥上不时变换色彩的灯光将大桥勾勒得既恢弘又秀美。丹东沿江一带高楼大厦云集,灯火流光溢彩,而对岸的朝鲜新义州市沿江一带则灯火阑珊,紧邻江边的标志性圆拱形建筑影影绰绰,霓虹招牌依稀可辨,其余建筑像海市蜃楼般不甚真实。

白天看新义州市,其滨江建筑还是颇具规模且呈现代气息,不少建筑外墙刷得鲜艳。毕竟新义州是朝鲜重要的轻工业中心,朝鲜著名的“春香”牌护肤品也是新义州生产的。听说旅朝华侨人数虽不多,除一半以上居住在平壤外,在新义州的占比也不小。

在丹东,东港市是最令我感觉有开放感与未来感的所在。而坐落于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代表了冷兵器时代的防御技术,历经数百年,依旧巍然无恙。作为海鲜重度爱好者,我在丹东吃了不少海鲜,尤其是大黄蚬子。好友得知我去丹东,反复关照我一定要去吃东港的飞蟹(梭子蟹)和大黄蚬子,否则等于白来一次。

丹东东港也是我国最大的海蜇、梭子蟹养殖基地,国家级草莓产研中心。东港草莓、东港大黄蚬子都是辽宁省优质农产品百强品牌,东港大黄蚬子早在2011年就通过了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

蚬子在大连、丹东地区极为丰沛,是百姓餐桌上的海鲜常客。而丹东东港大黄蚬子基本是自然生长,不仅体形硕大,肉质也极其肥美,最肥美的月份是10月到来年5月。大黄蚬子入口鲜甜,肉质紧实肥嫩有弹性,高蛋白、低脂肪,做法以清汤氽煮为上,也适合家常炒。最带感的吃法则是用来活烤。一开始它们会紧紧闭上壳,等再次张开时就熟了,在炭火拥抱下催生的那种鲜美多汁,实在销魂蚀骨。

据说东北烧烤公认有三巨头:丹东烧烤、锦州烧烤、哈尔滨烧烤。丹东重原味,锦州重料,哈尔滨重肉。后来齐齐哈尔、延吉、鸡西、沈阳、长春等多种流派遍地开花,夜晚的东北可谓烟熏火燎,烧烤也成为东北的饮食文化输出。

一方夜市,半城烟火,没有什么是用一顿丹东烧烤解决不了的。丹东夜市是从下午四点开始的。下午四点半,第一批下班族已经能吃到丹东人口中的“小伙食”了。在丹东似乎万物皆可烧烤,丹东烧烤完美融合了中式与朝鲜族传统风味,集东北烤肉和朝韩烧烤之大成。尤其不可错过海鲜烧烤,如烤天鹅蛋(学名“紫石房蛤”)、生蚝、扇贝、海螺等,还有各种生腌海鲜。吃时必须配上丹东特有的饮料——“大香蕉”和“鸭绿江”汽水。

还有烤皮。对丹东人而言,烤皮代表了无忧无虑的少年岁月,它最初是学校门口的小摊,后来变成了一种代名词。烤的不仅是豆皮,还有面皮、豆排、鸡皮、土豆片、鸡胗、鱿鱼串等廉价小食物,是丹东学子的味觉记忆。据说只认吃肉喝酒的丹东爷们儿在烤串时也得来几把烤皮。如果一个丹东游子说想吃烤皮了,其实他是想家了。撸串流行的夏日,在丹东,熟人、老友之间约聚,时常会说:晚上烤点皮儿去?

于我而言,要吃得惯丹东的焖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次尝试了少许后,我即放弃了这道地方食物。焖子的原料是绿豆粉、地瓜粉等,熬制到透明状时停火出锅,凝固硬化后切成小块煎熟,外皮要煎得韧硬,焖子芯要煎得软糯,然后加油盐酱醋等各种佐料调味。考究的还会搭配上炖肉和海鲜。只是如此精工细作的焖子,依然让我无感。不过焖子却是绝大多数丹东人心中的白月光。

这几天遇到的丹东司机告诉我,丹东人很少有喝咖啡和茶的习惯,他们更习惯于喝酒。丹东咖啡馆也不多,但我依然在丹东喝过两次咖啡,一次是在丹东的朝鲜餐吧。那家名称里带“高丽”的店与朝方有合作。午后冷清,晚间则有朝鲜歌舞表演。女店员是朝鲜人,高挑明艳,听不太懂汉语,服务态度差,脸拉得老长。还有一位朝鲜店员则在洗手间外精心化妆,旁若无人。电视机里播放的是朝鲜电视台节目,却不允许拍照。菜单上展示的蛋糕、零食、鲜榨饮料悉数缺货,不过可以在冰柜里自取饮料,两瓶可乐10元。咖啡也很便宜,朝鲜店员拉花做得不错。据说能来中国工作的朝鲜人,都是干部子弟。

还有一次是在月亮岛靠朝鲜那侧的日式咖啡馆。咖啡馆的室外部分有滨江座位,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对岸的朝鲜风貌。

鸭绿江上共有205个岛屿和沙洲,依据《中朝边界条约》的划分,归属中国的有78个,归属朝鲜的有127个。在属于中国的鸭绿江岛屿中,月亮岛独占了界河中水面最宽、风景最美的一段,十分精巧地镶嵌在鸭绿江中。岛上,豪宅、娱乐场所、欧式建筑群与现代化设施交相辉映,据说也是在这里形成了丹东最早的夜市。

说实话,月亮岛对岸的那一段新义州风景寥寥。沿岸凋敝的工厂、船只、土坯房、烟囱等苍黄阴晦,据说有不少还是日本人留下来的。雨雾里,我看到远处的高楼群。由于鸭绿江在前方有个弯道,我看不清这些建筑到底是在哪国。问咖啡店店员,他肯定地说:“是我们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