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只要回到上海,我就会感觉非常压抑、焦虑不安。于是我就去附近山林小住几天,以调节心绪。说来奇怪,每次一到山林,我不仅睡得好、吃得香,整个身心状态都会变得特别好。
所以,在那几年里,我一直有个念头,觉得终有一日我得归隐山林。那时的我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身心的宁静与自在。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完全对立的选项产生了:要么归隐山林,获得宁静;要么待在城市,继续焦虑。
这种“要么A, 要么B”的念头在我心里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部名为《园林》的纪录片,我才发现,这个选“城市”还是选“山林”的两难,不仅出现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它还出现在古代几乎每一位文人的身上。
对于那些古代文人来说,他们一直都有两个对立的选择:要么“归隐山林”,要么“入仕为官”。比如陶渊明,他就选择了前者,于是归隐山林,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这组选项一直对立了很多年,直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出现。王维才华横溢/WNzZz53Wcf+ZsLCTVptIg==,很有创造力,做了一个与之前文人完全不同的选择——在城市附近建造园林。这样一来,当推开园林大门走出去时,他就进入了仕途,做官从政;工作一天,当他回到自家园子里,关上大门后,又像是走回了山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王维就这样创造性地解决了“要么归隐山林,要么入仕为官”的两难选择,过上了进退自如的日子。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在我内心持续几年的纠结一下子解开了,随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
原来,从一开始起,我们就把选项A 和选项B 当成了彼此对立的两项,然后用一根泾渭分明的线画在它们中间。但其实,那条线是我们自己画上的,因此也可以把这条线模糊掉、擦掉,然后把选项A 和选项B 混在一起,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选项C。
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要么归隐山林,要么留在城市打拼’这个选择对你来说为什么很重要?”这个问题让我思考良久,最终得出了答案:内在的安宁和自在对我来说最为重要。
于是,我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除了隐居山林,还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你获得这种内在的安宁和自在呢?”
顺着这个问题,我找到了最终的答案——持续的自我修炼。
如果我的内心是安宁、自在的,那么不论我身在何方,也一样能够感受到身居山林时的安宁和自在。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所处的环境,而是我自己的心灵状态。
于是,在那之后的几年里,通过阅读、思考和践行,我不断修炼着自己的心灵。慢慢地,之前那种不安、焦虑的感觉越来越少,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稳定。
记住,不论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