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劳模李秀英:对党忠诚,此生不渝

2024-10-17 00:00:00胡梦茹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24年10期

在颍河、淮河附近长大的李秀英,自幼就是洪水灾害的见证者,更是受害者。1938 年,为了阻止日军侵略的步伐,丧心病狂的国民党政府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坝。当时,李秀英家里房屋被洪水冲倒,湍急的洪流一下子将她带走。就在她被冲到颍河坝时,求生欲促使她在慌乱中抱住了一棵大树,这才没有葬身黄河水中。

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听到这个消息,李秀英主动请缨,带领26个姐妹组成“女子民兵突击队”,一根扁担两只筐,和她的姐妹一起走上了治淮工地。虽然没有男人力气大,但她们肯吃苦、不怕累。李秀英回忆说:“当时没有运输机械,打坝子全靠担挑子,我一天压坏了4个杠子。”在润河集修建蓄洪分水闸时,她曾不止一次累倒在工地上。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的钱正英去医院探望,命令她回家休息,她却笑着说:“大闸不修好,就不能离开工地。”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洗灌混凝土使用的黄沙和石子不能掺有任何杂质,她们主动承揽了全部淘洗沙石的任务。正值寒冬,水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为了把石子上的泥沙冲洗干净,李秀英带头挽起裤管,赤脚下到没膝的河水里。流动的冰块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把她们的胳膊和腿刺得鲜血直流。大量的劳作让李秀英的肩膀肿得像块发面馒头,她就用扁担把肩膀压到麻木,以此来缓解疼痛。

1951年,指挥部广播站报道了李秀英的先进事迹,她也成为治淮工地上出了名的劳动模范。因为工作出色,李秀英被评为全国治淮劳模,不仅在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还登上了1951年第9期《人民画报》的封面。

同年10月,李秀英作为农业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结束的那天上午,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走下主席台,与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亲切握手。此时,李秀英拿出随身携带的《治淮工程纪念册》,请毛主席签名。毛主席接过本子,用蓝黑钢笔欣然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勉励她在治淮一线努力工作。

回顾过去,在她的所有收藏中,有不同历史时期参加各种会议的代表证和纪念册,但最重要的还是那本已经发黄的《治淮工程纪念册》。这些年不论走到哪里,她都一直带着,并当作“传家宝”传承下去。

李秀英曾感慨地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国家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强大和有影响力,都是因为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我和我们一家人的今天。对党忠诚,此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