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步文故居陈列馆里有这样一封家书——“复苏爱妻:我为革命而死了,你不要悲哀,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这份家书是时任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的王步文在就义前1小时写给妻子方启坤的。虽然只有简短几句,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妻子的挚爱之情和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方启坤原名方秀英,她和王步文在五四运动中结缘,王步文远大的志向感染着方启坤,她钦佩王步文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从此追随他参加革命。他为她取名方启坤,意思是启迪妇女解放,站在时代的前沿。
1923年,他们结为伴侣,携手踏上革命征程。王步文带着她辗转于安庆、上海等地,居于定所,她毫无怨言。为了办报,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结婚时的金戒指当了换钱;她负责党内的宣传工作,即使两次被捕入狱,她也没有害怕退缩;他们生育了3个孩子,有两个在颠沛流离中夭折,作为母亲她痛彻心扉,但从来没有动摇过理想信念。共同的信仰、美好的爱情让他们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刻。
1931 年 4 月 6 日,由于叛徒告密,王步文不幸被捕。方启坤再见到丈夫时已在安庆的饮马塘监狱。她去探监,看到遭受酷刑的丈夫皮肉被烧焦、筋骨被打断,她肝肠寸断。丈夫却交代说:“我有一笔稿费,你收到后妥为保管,切记党用则用,家里少用,要帮助穷苦兄弟解决困难。”她含泪应承。她没有告诉丈夫她怀孕了,也没有告诉丈夫儿子生病了需要用钱。她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任何时候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1931年5月31日,方启坤痛失了她期待白首的丈夫、她并肩作战的战友。但她轻轻擦干了眼泪,将无言的悲伤化作炽热的力量。王步文牺牲后,方启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她带着孩子辗转回到了岳西,靠当小学教员和给别人干手工活艰难度日。这期间,她一直将这封遗书带在身边,每当看到遗书,就好像丈夫还陪伴着她。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方启坤终于与党组织重新取得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担任安徽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时,她谢绝了抚恤金,也没有把儿女带在身边,而是让他们留在岳西,投身家乡建设。1985年,弥留之际的方启坤跟儿女们说:“你们的父亲王步文是我的同志、战友、爱人,更是我革命的引路人。”方启坤病逝后,骨灰根据她生前遗愿安葬在王步文墓旁,他们并肩战斗在抗战一线,也一起长眠在了青山之中。
在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有很多像王步文夫妻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作为革命者,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作为夫妻,他们的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此生许国,亦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