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多次围绕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要求,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悟教育家精神科学内涵,笃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仰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的指路明灯,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根基。“教育者先受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到仁爱之心,本质上都是对教师精神素养的要求,充分反映了教师以心灵为业的职业特质。新时代人民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方可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教师,要把个人的教育志向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拥有不断成长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学校要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教师教育培训核心内容,推进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坚持深化宣讲阐释,为新进教师讲好“立德树人”第一课,系好青年教师从教生涯“第一粒扣子”。组建“信仰的力量”等师生宣讲团,引导教师在“讲”与“听”的氛围中走进躬身爱国、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师者境界,增强对教育家精神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
弘扬教育家精神时代意蕴,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为人师表的境界修为,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行为准则。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突破北方蔬菜生命极限”的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长期从事设施园艺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中华农业英才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深受师生青睐,成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典范。要塑造教师的良好道德情操,学校要围绕认真落实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全力推进学校党委、学院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全面落实以教师思政、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管理、氛围营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制定《教师失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规定,做到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双把关”,夯实师德师风严的主基调,巩固师德师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
坚守教育家精神育人原则,塑造“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育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术”,更在于培塑心灵的“道”。教师既要当好学科知识的“传术者”,也要当好学生人生成长的“传道者”,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智慧的教育者能够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以仁爱之心去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孟子强调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既充盈着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教育智慧,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观。教师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努力使每名学生都能接受良好教育、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时代楷模”曲建武把教书作职业,把育人作追求,把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心爱的学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强化教育家精神生动实践,保持“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求索的躬耕态度是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修炼之道。教师要乐于求知,勇于实践,追求真理,创新实干,勇挑教育改革重担,才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沈阳体育学院牛雪松教授堪称“冰上筑梦人”。在16年执教生涯中,他帮助空中技巧项目在冬奥会上荣获2金5银4铜,在世界杯、世锦赛上斩获90多枚金牌、170多枚奖牌。身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让自己知识视野开阔、教学水平高超、文化素养深厚,在教育学生时游刃有余、心中有货,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乐学善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教师更应该勇攀新峰,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善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促成灵动、有趣、高效的课堂风貌。一言以蔽之,孜孜不倦坚持求知求进,锲而不舍推进课堂改革,用源头活水滋养祖国未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乐章。
砥砺教育家精神文化特质,永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内嵌了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仁爱的教育情怀是享受职业的幸福之本,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情感力量。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教育因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张桂梅的事迹启示我们,教师要以心润心,以爱育爱,才能引导学生孜孜以求,向善向美,开启自我成长之路。近年来,沈阳体育学院以文化涵育为着力点,构建“六地”红色文化思政课堂,将“六地”红色文化内化为广大教师的价值基因和精神动力,赓续红色血脉。打造《师者故事》《名师在校园》等系列微视频,以学校先贤躬身育人的事迹和身边榜样的力量厚植教师躬耕教坛的“大先生”情怀,引导教师见贤思齐、崇德尚美。以榜样示范为关键点,大力选树教书育人典型。以正面激励为突破点,开展年度“优秀教师”“十佳优秀青年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优秀辅导员”等评选,深入开展新进教师入职宣誓、教职工荣休仪式和教师交流会等活动,不断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育人责任感。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身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教育家精神升华价值追求,校准行动坐标,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