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代交融

2024-10-16 00:00:00常书科黄旭明李静张光玮姚宝琪
城市设计 2024年3期

摘 要 北京市西城区蒙藏学校旧址总体保护工程,是一项旨在恢复和活化这一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场所的项目。该项目位于西单商业区核心位置,原为明清两代的贝子府、右翼宗学等,民国时期成为国立蒙藏学校校址。该项目通过修缮和环境整治,举办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使旧址不仅重现了历史风貌,还成为西单商业区的新热点,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采用传统修缮工艺和现代理念,充分保护并活化了文物,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弘扬了民族融合精神。

关键词:城市更新;蒙藏学校旧址;历史建筑活化;文化活化;社区驱动

1 基本情况

该项目位于西单商业区核心位置,原文物建筑面积约3,200m2,修缮后建筑面积4,950m2,明清两代曾作为贝子府、右翼宗学、官家府邸等,民国时期为国立蒙藏学校校址,2006 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自2013年起逐步遣散腾退民族大世界商场商户,之后一直处于空置封闭状态,院落拆改严重、破败不堪。2021 年央地合作开展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该项目重现其院落原有肌理及历史风貌,活化利用既有建筑物举办主体展览及文化体验活动,成为西单商业区的新热点,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2 实施成效

一是充分保护文物。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场所、国家级重点文物——蒙藏学校旧址得到有效保护。为避免因空置封闭、照看不周造成各类隐患及衰败风险,该项目通过修缮及活化利用,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长期稳定的日常维护,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充分活化利用文物。蒙藏学校旧址项目的实施是文物活化利用在实际工作中的一次具体生动的实践,通过改变“严看死守”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重新回到当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事业中,使得从历史中走来的文物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新作用,为后续相关项目推广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是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该项目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将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团结建设新社会、携手奋斗繁荣路、同心奋进新时代的历史,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3 创新经验

3.1 运用传统方式修缮,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蒙藏学校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坚持系统研究和最小干预,保护和延续革命旧址历史风貌。拆除非文物建筑,最小干预文物建筑。非文物建筑单体多、拆除量大,本次更新工作共拆除与文物非关联的建、构筑物7 处,与文物关联的建、构筑物12 处。整个拆除过程中,由具有多年古建修缮经验的老师傅现场指导,专职安全员、监理旁站,以确保最小干预文物建筑本体。

(1)古建材料制作大量使用传统人工修缮工艺。例如,砖料必须按原有工艺、原有材料制作,并现场经人工二次砍磨(即砍砖)后方可使用。

(2)原工艺、原方法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原貌。该项目在墙体恢复砌筑时,采用原工艺、原砌筑方法进行砌筑,确保修缮过程中“不改变文物原貌”,并最大限度拣选使用拆除的旧砖。在对保留的旧墙体按原砌筑工艺进行补砌时,拆除部位遵循旧有历史信息恢复原貌。解体的石构件根据编号、位置在墙体砌筑的同时进行归安。

(3)遵循历史规制恢复落实风貌。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和设计单位对以往院落历史信息的考究与追溯,部分望板保留了民间的苇席作法,而不是全部采用木望板。

参建的各单位在保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按照蒙藏学校时期原貌,充分运用工程结构和科学技术手段,对旧址东、西两院共30个文物殿座的台基、墙体、木结构、屋面、地面、油饰、彩画等予以保护性修复,实施院落铺装、围墙、室外排水系统和强弱电预埋,确保文物建筑美观、安全、坚固。旧址内遗址本体采取露天展示与局部设施展示结合的形式,使得遗址本体在观感上轻盈通透,不影响对其观瞻。经过修缮,约3,200m2 的文物建筑恢复了原有历史风貌;经过环境整治,建成了织补房屋大于1,700m2,提升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品质,为历史文化展示提供了承载空间(图2)。

3.2 运用现代理念以用促保,弘扬传统文化

根据北京市与国家民委的合作方针,对蒙藏学校旧址的定位是打造展现中华历史文化、革命史迹、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验基地、文物活化利用标杆和央地合作的典范,展陈革命历史,弘扬民族文化。蒙藏学校旧址文物建筑现分为东西两院,西院由市委宣传部负责展陈,东院由国家民委负责展陈。文物展陈部分聚焦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两个主题,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和红色基因,丰富展示内容,增强教育意义。

文物西院部分采取主题展和专题展相结合的方式,策划举办“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主题展包括共同缔造新中国、团结建设新社会、携手奋斗繁荣路、同心奋进新时代4 部分,展出200 余件实物、文献、档案,以及400 余张图片,重点展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以及新时代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图3)。专题展内容为蒙藏学校的历史沿革,重点展示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在这里领导少数民族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播散革命火种的光辉历史。

文物东院部分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通过策划中华非遗体验空间、中华礼仪体验空间、中华音乐体验空间,从多个维度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图4)。

环境整治部分房屋结合民族文化开展经营活动,本着配套商业与文物展陈相匹配、商业运营与民族文化相匹配、西单起点位置与西单商业街整体相匹配的工作原则,按照“文化、文创、展示、展售”的业态规划,开展运营工作。充分利用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浓郁的文化商业氛围,“将人流引进来,让商业活起来”,使其成为文物建筑与现代功能相融合的打卡地(图5)。项目运营的主题为“城市网红打卡地”“民族文化会客厅”,拟打造为西城区焕新金名片、民族特色新橱窗。工作中紧扣民族文化主题,以“文”化人,以“商”聚人,营造“文化+ 国潮+ 商业”的浓厚氛围。前期运营模式选择文创展售、非遗文化展示,并与头部品牌合作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项目业态规划分为艺术展示中心、书局、文创、民族特色照相馆、雅集广场、民族特色餐饮、咖啡7 个部分(图6),承载业态的房屋命名均与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特色相结合,分别为进步馆、启蒙厅、文达阁、瞻云楼、起云楼、曜日堂、好春轩。

西廊艺术展示中心围绕民族文化、祖国大好河山等主题策展。已成功举办黄河颂艺术作品展览,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后续将继续发挥展示平台作用,宣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松坡书局践行“书香西城”,创新公共阅读配套服务,包括图书销售、文创产品销售、文化沙龙、咖啡茶饮、少数民族饮品等民族特色产品(图7)。北京礼物以展销北京特色的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为主,包含故宫文创、鲁博文创等著名IP 产品。以“利用新技术、营造新场景、融入新体验、促进新消费”构建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西城文化和旅游文创产品展示平台。雅集广场用于举办节庆活动、光影展,在院落中心开敞空间,根据四季变化、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民族特色文艺演出等活动。

2023北京城市更新优秀实践

项目类型:设施类更新(公共服务设施)

项目位置: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1.4hm2,建筑面积4,950m2

实施主体:北京华融基础设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鑫雅市政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运营单位:

北京市华融金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