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县级非遗文化湘南小调传承已有百余年历史,本文通过采访调查现有湘南(宜章)小调传承人,对传承人和湘南小调剧团现状进行调查,进一步梳理湘南小调的传承谱系,客观叙述传承人的现状、剧团发展现状、存在困境,为进一步更好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宜章小调;历史及传承;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4—091—03
在湖南宜章县“温泉之乡”一六镇水北岸村,有一处县级非遗文化传习所,它就是“湘南小调”非遗文化传习所。2010年,湘南小调被定为县级非遗文化,2020年宜章县相关部门认定、宜章县文广局授予李凤姣等8人为代表的湘南小调为湘南小调非遗传承人。2023年,县文化馆对湘南小调更名为“宜章小调”,并启动郴州市市级非遗文化认定申请。本文均以“宜章小调”称之。
一、“宜章小调”的历史与传承人现状
(一)“宜章小调”的历史
宜章小调历史悠久,这种民间音乐形式早在清代已有。这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一种包含音乐、表演、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形式。它使用宜章当地方言表演,语言通俗易懂,唱腔多元,曲调优美丰富,运用乐器伴奏,表演内容多为民间与历史故事,表演人数最少2人,最多达20人左右,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深受广大乡民欢迎。
追溯李凤姣的学艺历史传承,有据可查的可以追溯到百余年前。最初是一个叫何万其的广东三溪人,他传艺给欧楚良和邓文佑,二人将技艺传给了李凤姣和吴其生等。
在上世纪末,农村的业余剧团一度非常繁荣,有正常活动的小调班8个[1],湖南省文化厅曾授予麻田小调班、黄沙镇大元村小调班为“农村百佳业余剧团”。吴其生、吴如生、李孟姣所在的剧团曾获得过此称号。至今以演唱宜章小调为主的民间剧团有10多个。
邓文佑是宜章本地人,他将宜章小调的艺术进行了发扬光大,名下弟子约有百多个,在现在的塘尾村、长村乡、振兴大队谭家村等地均有弟子分支。邓文佑在郴州本地颇有名气。在1983年由郴州市地区文化馆油印的供业余剧团试用的《剧本集》中收录的第六个剧本就是由邓文佑提供的《丑人计》。
邓文佑的弟子中,第一批有李文渊,李春来,李来通,李国太,李秀凤,李水兵;第二批有吴如生,李晓菊,李美菊,李华有,李如海,李根华;第三批有李凤姣,李初中,李付兰,李保川,李从兵;第四批有李孟姣,李红连,李爱清,李军合;第五批有李永红,李桃香。其中李凤姣和李孟姣曾师从吴其生。
(二)“宜章小调”传承人现状
宜章文广局认定的县非遗传承人现共8人,平均年龄65岁左右,均为当地农民。除吴其生外,其余7人目前均在湘南小调剧团,并与邓文佑存在传承关系。每个人在剧团担任的角色和工作不同,演员均能身兼多职。以下是认定的传承人情况。
吴其生,男,1945年生,受教于欧楚良,家住梅田镇,曾自己办过剧团,担任过班主,曾在湘南小调剧团,现在茅栗剧团。善演丑角,能写剧本、写谱。曾任李凤姣师傅。
李华有,男,1945年生,70年代开始学习,家住一六镇,善演老生、小生。能司锣鼓。
吴如生,男,1955年生,吴其生弟弟,家住梅田镇,曾在茅栗剧团,21岁左右开始学习,曾因演《下洛阳》角色“马老山”出名,一度被人称“马老山”。善演丑角,能司鼓锣。
李初中,男,1955年生,70年代开始学习,家住一六镇,善演小生、老生。能拉二胡,司锣鼓。善书写,能识谱、记谱、写谱。
李付兰,女,1963年生,李凤姣堂姑,邓文佑儿媳,善演小生。能拉二胡,司锣鼓,吹唢呐、弹奏三弦。家住梅田镇。
李凤姣,女,1965年生,湘南小调剧团团长,家住宜章县图书馆附近,善旦角,能打锣。12岁从邓文佑学戏6年,2016年后组建7YAg2R9WVxxBh73nQ5LF/Xi1souZADEEQEQoNiHG88I=湘南小调剧团,曾师从吴其生。
李红连,女,1973年生,家住水北岸村,主演老旦,能司锣鼓,现任副团长。
李孟姣,女,1974年生,李凤姣妹妹,家住广东乐昌市区,善演小旦、老旦。能吹唢呐,司锣鼓。
(三)湘南小调剧团发展情况
1.剧团成立及人员情况
剧团于2016年成立,李凤姣任团长,命名为“湘南小调剧团”。2020年始以一六镇水北岸村传习所为排练场地。现成员均出自邓文佑门下,人员不固定,最多时有20多人,目前仅14人在团(李凤姣、李孟姣、李初中、李红连、李付兰、李永红、李如海、吴如生、李保川、李华有、李爱情、李士刚、李从兵、邓朝正)。
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同时也可以交流合作,联络感情,并让小调艺人能挣点钱糊口,一举多得。所有的传承人中数团长李凤姣的经济条件最好。这也是她成为团长的原因之一。李凤姣丈夫及大儿子收入稳定,全家人对其成立剧团并担任团长给予了很大的经济和精神的支持。剧团其他人均为农民,经济情况一般甚至有些困难。
2.剧团活动及场地情况
自2020年县里认定了传承人和传习所后,以李凤姣为代表的湘南小调剧团人员就在县文广局和文化馆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文艺演出活动,主要参加的活动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活动,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活动。接到的大小演出单子(含文化馆活动)年均200场左右。据县文化馆谭小聪副馆长介绍,送戏下乡2022年演出80场,2023年演出64场。从2023年开始,在宜章一六镇水北岸村进行义演。
当地村委对于非遗文化也给予了支持,提供了一处场所给剧团,作为“湘南小调传习所”开展活动的地方,约30平方米大小的平层,两间房,一间用作休息,一间用于日常排练。村里免费提供水电及部分家具用品。
3.剧团培训与管理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宜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水平,提高群体传承力度,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每年会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表演艺术家和代表传承人进行现场授课学习。从2019年至今已举办培训班至少4次。李凤姣团长均参加了。
剧团的管理方面,副团长负责乐器和服装的保管,其余事务均由团长负责。
4.剧团经费使用情况
从2021年起,文广局、县文化馆共计拨款7.2万元经费,用于舞台表演设备更新(话筒、灯光、音响等)、服装购买、人才扶持等。宜章小调虽为曲艺类音乐,但剧目演出分了不同角色,所以在服装上的投入较大,每个演员都有几大箱子戏服。服装购买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费使用上,团长给每个人开40元排练费用,每天约100元演出费用,排练时产生的其他费用如吃饭、演出时各种事务处理与打理(器材更新、维修等)、招待来调研的领导、专家、学者等也由团长负责。
二、“宜章小调”发展困境
“宜章小调”以传承人为核心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主体依托剧团为载体进行发展,虽然地方文广局、文化馆等部门一直在支持着宜章小调非遗文化的发展,给予经费、方针等多方面的扶持,但是传承人的生存和发展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有以下困难。
(一)演员的收入报酬不高
团里演员收入主要有:随莽山艺术团演出收入、随湘南小调剧团的平时排练和应邀演出收入。
随莽山艺术团演出由中巴车接送,最多只坐9名演员,其余演员则呆在家中或自行谋生。以2023年演出为例,共演出64场(每天2场,算1天),每次费用为每人每天150元,如果固定9名演员演出,每名演员1年总收入为0.48万元。但是演出包午晚餐和到宜章县城的接送,演员如果不住在县城,需要自费车费和其他支出,如水、药品等。因此,演出的这笔收入并不算高。以2023年为例,全年接到演出89次和接待3次,如果一名演员参加了所有活动,他的年最高收入为3.2万余元,月收入约为0.27万元。
其他演员的收入则更低。在调研中,要提前预约,因为剧团演员都会在空闲时去挣钱,如在红白喜事上进行演奏或演唱,这比费用高于平时排练费用,因此每次排练也不一定会人员固定。
剧团人数最多时候有20多人,现在仅14人,原因较简单,收入不高,年轻一点的出去打工了,年龄大的则留在家乡和本地生活。
(二)剧团的管理有待改进
民间剧团人员无固定收入,剧团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的保持与提升,靠的是自觉,县里的培训活动一般是团长参加。培训渠道和经费的投入也较少,管理团员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在管理上,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彼此间的血缘姻亲关系和师徒关系上,没有具体制度的管理,有时候,演出人员不够,出现演员兼顾乐器手的现象,在演出场所我们会看到画着演员妆的二胡乐师或锣鼓师,或是一人既打锣又击鼓。
(三)剧团的场地范围和设施设备有待改善
剧团只有一处不足30平米的活动场所,且剧团人员不是全部住在一六镇,不能提供住宿、吃饭场地。活动场所空间有限,室内排练空间受限,完整排练必须在户外完成。
剧团只有演出的音响设备、乐器、服装、舞台相关设施设备等,作为非遗传承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演出的设施设备条件有待改善。如字幕机、演出车辆、演出的摄影摄像设备等缺乏,对于自身的宣传力度和能力有限。
除排练和演出外,剧团人员平时较少聚集。如果剧团进一步发展,人员增加,培训场地受限,发展规模也会受限,上升的空间也有限。
(四)剧团的后续发展乏力
宜章小调过去的传承方式是师徒口口相传式。白天的时候师傅邓文佑写剧本;在晚上,师傅手把手的教动作,排节目,徒弟们都在师傅家里学。演出的剧本由师傅出,徒弟们要自己抄或记剧本,曲子学习完全靠记忆。我们现在看到的曲谱是由传承人表演,后人录音或摄像,进行打谱整理的;我们看到的剧本,则是由传承人自己靠记忆背写下来的。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会写谱和创造的较少,仅吴其生、李初中会创作与记谱。
如今的传承人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家学传承。家学传承人较少。目前的8位传承人中,家人传承人中较多的是李凤姣。她的弟弟、妹妹、儿子对此感兴趣,孙辈中有1位侄孙女对此感兴趣。其他的传承人的后辈中则愿意传承的人较少。二是带徒弟方式。目前在剧团中,收了几名成人徒弟,从事演奏方面的传承;在一六镇中心小学的社团课中,有8-9名学生在此方面有着较好的天赋,有望将宜章小调发扬下去。新时代的非遗文化传承路径还有很多路要走。
目前剧团的传统曲调已经进行了整理,宜章文化馆在2024年初已经编印出《宜章小调(曲牌曲调)戏剧集》,作为宜章县文化人才专项培训辅导资料使用,中间收录了对子调类35首,正调类53首,戏曲、湘调曲牌类40首。传统的剧目则还在进一步的收录和整理中,由于历时久远,剧目的整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承人(特别是李付兰)的记忆和手写,号称百余个剧目的宜章小调目前还只整理出三十余个剧目手写剧本。将这些手写剧本变为铅字,并且配上曲调,进行比勘、整理和出版,也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三、结语
宜章小调是具有郴州乡土特色的县级非遗音乐文化,历史传承悠久,传承人秉承技艺,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惠及乡民,繁荣了农村文化生活,颇受欢迎。
参考文献:
[1]李光礼.宜章小调班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2009(7).
基金项目:本文系郴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湘南小调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编号:CZSSKL20231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宁江滨(1978—),女,湖南隆回人,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