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探索

2024-10-16 00:00杨承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4期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提供了新手段,也为非遗的传播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本文以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策略,旨在为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4—046—03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族智慧和文化多样性,其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和丰富的非遗资源而闻名遐迩。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古建筑、古桥、古巷,还汇聚了众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是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的理想之地。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实现对非遗资源的全面记录和永久保存,还能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一、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非遗资源概况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市古城东北部,是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这里汇聚了众多非遗项目,它们不仅是苏州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平江街区的非遗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传统技艺:街区内的非遗项目包括苏绣、苏州折扇、核雕等传统技艺。苏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折扇则以其灵巧的开合和精美的图案深受人们喜爱;核雕则以其细腻入微的雕刻技艺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2)民俗活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3)民间艺术:评弹作为苏州的代表性民间艺术,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游客们可以在此聆听优美的评弹曲调,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近年来,苏州市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资源进行了积极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非遗资源,建立了完善的非遗项目档案和传承人档案;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演出、体验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此外,还依托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记录和传播,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在非遗活化利用方面,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商业模式,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同时,还利用街区内的古建老宅等资源,开设了非遗体验馆、工作室等场所,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

二、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与利用效率较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璀璨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与精神文明财富。这些宝贵的遗产,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不仅展现了不同民族、地域间人民非凡的创造力与智慧,还静默地镌刻着时代变迁的轨迹与历史的兴衰更迭,为后世提供了探索民族精神、体验文化情感的宝贵窗口。然而中国广袤的疆域与多元的民族构成,在赋予我们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其保护与利用带来了诸多挑战与难题。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虽然拥有众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如苏州端午习俗、制扇技艺等,但其保护与利用效率却相对较低。一方面,这些非遗项目多数散落在街区的各个角落,缺乏系统的整合与展示平台,导致游客和市民难以全面了解和体验其独特魅力。另一方面,由于保护资金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技艺失传的风险。

(二)数字化技术不完善

当前,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主要依赖于简单的影像记录和信息存储,这种初级手段难以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的内在价值与文化内涵。数字化技术应不仅仅停留在“记录”层面,更应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精准指导,然而,目前的技术应用尚未达到这一高度,限制了非遗文化的全面展示与深入传播。尽管数字化保护的理念逐渐被认可,但技术的普及却显得相对滞后。许多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有限,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面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数字化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然而,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技术的创新步伐相对缓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高效的应用模式。这不仅影响了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效果,也限制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年轻群体传承意识弱

年轻群体的兴趣焦点逐渐转向了追求潮流与快速变化的文化体验,而对于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往往难以提起足够的兴趣。加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青少年群体更加倾向于享受即时满足的快感,而对那些需要耐心品味的古老、慢节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耐心。

另外,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人群正在迅速老龄化,而年轻一代中愿意并有能力接过这一传承接力棒的人却寥寥无几。这种人才断层的现象,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设置了巨大的障碍,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三、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

(一)借助数字化技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存储工作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加高效、精准地完成非遗的采集与存储工作,为非遗文化的长期保存与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化采集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第一步,它要求我们对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记录。这包括但不限于非遗技艺的演示过程、传承人的口述历史、相关文物与道具的详细信息等。通过高清摄影、视频录制、三维扫描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将非遗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地捕捉下来,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料库。这些资料不仅具有高度的还原性,还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无限复制与传播,极大地拓宽了非遗文化的受众范围。

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纸质档案、录音带等,不仅容易受到物理损坏的影响,还存在信息丢失的风险。而数字化存储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通过将非遗的数字化资料存储在云端或专业的数据库中,可以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与便捷访问。同时,利用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技术手段,还能确保非遗信息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这样一来,即便面对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不可预见的风险,也能确保非遗文化的核心资料不会丢失,为后世的传承与发展留下宝贵的财富。

(二)明确新兴问题的属性

数字文创作为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其行业技术迭代较快,行业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基于对我国已有判例的整理分析,文创领域技术、商业的发展已经引发了诸多风险。此外,文化遗产数字版权的归属认定问题、文化遗产数字化商业运作的合规问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些新型数字技术产物的权利归属都存在诸多争议。

要探寻如何解决各类新兴问题,首先应当从法律属性认定开始。例如对于新型数字技术产物的法律属性的认定,是否可以在厘清其本身属性的基础上,引导建立行业标准,并要求相关企业在允许的范畴内进行使用、流转等。相关部门还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创资源结合其特性和发展规律进行分类,尝试做到数字文创领域法律属性的精准认定,以期帮助文创作品更好的得到保护和利用。此外,因为“数字化”的行业特征,强势平台企业经营者与弱势个体经营者及消费者的权利纠纷等问题也应当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

(三)迎合年轻群体喜好,进行数字化定制

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尤其是要深入探索如何有效吸引并融入年轻群体,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以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数字化定制策略,可以创新性地实现这一目标。

(1)深入了解年轻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审美偏好及兴趣点至关重要。年轻人倾向于追求个性化、互动性和体验感强的文化内容。因此,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需注重挖掘并呈现那些能够触动他们情感共鸣的元素,如非遗背后的故事、技艺的精湛之处以及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2)利用数字技术,如VR/ AR、短视频、动画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转化,打造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数字化内容。例如,可以制作VR体验项目,让年轻人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苏绣、核雕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或制作一系列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背景的短视频,讲述非遗故事,展现其独特魅力。这些数字化内容不仅能够增加非遗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让年轻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3)建立线上互动体验平台,为年轻群体提供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渠道。平台可以包含非遗知识问答、技艺挑战、作品展示等功能,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同时,通过线上社群建设,促进年轻人群体内部的交流与学习,形成非遗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

(4)积极寻求与时尚、科技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例如,与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融合非遗元素的时尚单品,或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非遗主题的智能产品。通过品牌联动,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5)运用数字化营销手段,如社交媒体推广、KOL合作、话题营销等,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通过精准定位年轻受众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让非遗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开来。同时,注重口碑营销和用户体验反馈的收集与分析,不断优化营销策略和服务质量,提升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建设数字化虚拟博物馆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可以进一步建设云博物馆,如此一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可以借助这一手段得以更好地展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将非遗项目以三维立体、互动体验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游客无需亲临现场,即可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技艺的精湛与文2f742930d810926f3ca6bd910f98cb58345e262c880b6b21812beaf1e0c0609b化的魅力。这种全新的展示方式,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还极大地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此外,数字化虚拟博物馆还具备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游客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互动交流,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与体验,从而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全新的传承方式,不仅激发了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结语

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典范,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推广。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非遗文化将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和纽带。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社会、民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为后代子孙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刘叶,韩帆.数字化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6).

[2]殷敬淇.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及传承策略[J].新媒体研究,2021(21).

[3]刘建辉.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产业, 2022(12).

[4]李丹.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初探——以赫哲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2).

[5]张晨曦.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与研究——以地域文化视角下贵州文创产品及包装设计为例[J].绿色包装,2023(6).

[6]李珊,丁康.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传承保护创新与管理实践——以“丁氏痔科医术”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21).

作者简介:杨承文(1999—),男,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及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