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业文化的守正创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激发工业文化的内在潜能;融合现代科技,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专业人才,构建工业文化创新体系,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一战略思想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工业文化繁荣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为落实《辽宁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大力推进工业文化守正创新,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工业文化潜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是激发工业文化潜能的关键,需要全面把握工业文化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业文化发展蓝图。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巍然耸立。工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要系统推进工业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为推进工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先后出台了《辽宁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辽宁省省级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共有22处遗产(群)获评省级工业遗产、12处获评国家级工业遗产。新时代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激发工业文化潜能,把工业遗产“活化”为文化创意新天地。
融合现代科技,焕发工业文化活力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融合现代科技,工业文化不仅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现代科技的融入,为工业文化的研究、展示、传播和教育提供了新途径,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添了新的内涵。例如,2024年中秋节,工业+民俗文化节“妙趣中秋,乐探工博”主题活动在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传承工业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着力打造中国产业名片。沈阳通过举办“城市画卷”美术展、“城市相册”摄影展、“城市歌曲”音乐会等沉浸式文化活动,以艺术推动传承创新,沈阳的工业文化得以从多个角度立体展现,背后涌动着的是沈阳这座工业城市的血脉。此外,1905文化创意园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文化QmSjjC8UaEqegeET0ueDsw==创意产业综合体,成为沈阳工业空间转型文化产业的先行者。科技融合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了工业文化的应用场景,形成多业态融合的文创产业综合体,为焕发工业文化活力开辟了新路径。
强化品牌建设,
明晰工业文化定位
强化品牌建设与明晰工业文化定位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也进入“软实力”时代,通过工业文化的传承创新,可以让“老品牌”成为新经典。企业最具价值的资产是品牌,而技术、精神、人才、文化则是品牌背后的真正支撑。失去传统也就失去了品牌的原有价值,最终也将失去市场。而运营老品牌并非一成不变地去消费回忆,守正与创新并不冲突。除了已有消费群体,我们也需要培育新的消费市场,让经典永流传。总之,企业需深入挖掘自身工业文化的内涵,以此为基础进行品牌营销。具体而言,一是明确品牌定位。对工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独特的品牌价值主张。二是构建品牌故事。讲好品牌背后的故事,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连接。三是多渠道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合作伙伴关系、公共关系等多种渠道,扩大文化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
培育专业人才,构建工业文化创新体系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培育专业人才是构建工业文化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支撑工业文化独特价值的核心力量。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的培养造就需要工匠精神支撑和引领。在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内,有一面“劳模墙”,上面印着107位从铁西区走出去的全国劳动模范的名字。正是以这些人为代表的广大产业工人,让铁西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数百个第一,辽宁因此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出工业发展与人的本质力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努力实现“工业摇篮”焕发新魅力,具体而言,一是优化教育体系。将工业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工业文化的兴趣和认知,为未来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三是强化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工业领域,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要加快构建系统化的工业文化创新体系,提升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促进工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东北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N2314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