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果蔬香

2024-10-16 00:00:00周国联王虹澄史旭郎佳乐
共产党员·下 2024年10期

我叫周国联,现任凌源市国联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中学毕业后,20岁的我外出打工,尔后,自己做起了生意。幼年时在农村的成长经历让我虽几经沉浮,却从不曾忘却故乡宽广肥沃的土地、青翠勃发的秧苗,更不曾淡忘乡亲们亲切淳朴的笑容和拮据艰辛的生活。乡情最温馨,地缘最亲切。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故乡热土的基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将助农、富农、惠农作为事业的发展方向。

在凌源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以及农业、电力、金融等部门的支持下,1995年,四官营子镇建起了蔬菜大棚;1997年,四官营子果菜批发市场正式成立,这让我看到了设施农业的前景。于是,我在批发市场租了门市,从事农资销售,再一次开启创业之路。

技术支撑,焕发生命力

在销售农资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传统的育苗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户希望能买到成活率高的好秧苗。最初,我们销售的是育苗公司的秧苗。但大部分育苗公司都在外地,长时间的运输,既影响秧苗的质量,也影响农户的栽植进度。

何不自己育苗?2020年5月,我组建的凌源市国联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帮助农民获取好苗子,更要探索致富新路子,我将公司作为“支点”,撬动乡亲们致富“大盘子”。

一如其他小微企业,我们公司在起步初期也一度陷入技术不强、人员不足的窘境。为了寻求对策,我把握住机会,先后5次去天津,与科润黄瓜研究所的专家李波洽谈,拿下了凌源地区的种子销售合同;与天津维吉特有限公司建立了特约合作伙伴关系,引进了“博翠”一号、二号、三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打造了“苗之星”品牌,彻底打开了省内外市场。

为了保障公司长久发展,我们着手组建育苗技术攻坚队,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为建强人才队伍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引进国家级、省级专家团队,在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帮助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如今已培养技术人员8名,每年有20余个实验品种在国联棚区选种。

党建引领,凝聚向心力

公司要发展,就要有凝聚力,而以党建为引领正是不竭的动力之源。在镇党委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国联企业公司党支部,我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优选两名公司骨干担任支部委员。此后,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党组织与公司管理层共同学习制度,健全“双向培养”机制,坚持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这项机制,为公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如今,国联公司已成为朝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总资产3952万元,固定资产2030多万元,年销售蔬菜种苗6500万株,销售收入达6358万元,种苗销售覆盖凌源市周边、河北、内蒙古等地,年销售新鲜蔬菜470余吨,销售收入达180余万元。

我们还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由党支部牵头,依托国联公司种苗繁育、蔬菜生产、生态家庭农场三大核心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上的优势,以“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利益合理分配”的模式,推动基地与农户进行紧密CApHe4a+DsqWX4czF+80yw==合作,逐步形成利益联结体。其中,秀立家庭农场以聘任用工的方式,开发乡村游、瓜果采摘、农训基地等项目,游客可以在此充分体验田园乐趣。

2023年6月,四官营子镇党委决定以国联公司为中心,成立设施农业产业联合党委。我协助产业联合党委书记,以“一特色产业一党建联盟”“产业园+企业+市场”的模式,围绕四官营子镇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盟、资源整合,引导上下游企业和种植户融合发展,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数字利民,强化原动力

为了紧跟时代浪潮,我以镇党委为设施农业引进数字农业管理平台为契机,推动公司引进数字化技术,开通环控数据、视频监控、水肥一体化等10项功能,实现数字化种植。在环境监控功能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查看不同时间、不同大棚的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素差异,方便工作人员根据不同苗期、不同品种进行调节,促进种苗生长;依托平台水肥一体化模块,可以将不同浓度、不同品种的肥料通过水车、滴灌系统直接进行投放,真正做到节水控肥降低成本。我们还对蔬菜生长周期、农业产业春耕备耕、成本收益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向农户及时反馈,为公司决策提供了系统的科学依据。

随着公司员工对数字化技术运用掌握得越发纯熟,公司整体运行效率大大提升。目前国联公司依托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温室26栋,全部实现远程智能控温、控湿、控水、控肥。同时,农户也可以通过视频查看自己预订种苗的生产情况,未来还可通过二维码和云处理器进行农产品溯源。

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公司也应履行社会责任。在公司发展逐步走上正轨后,我每年为全村提供嫁接工、播种工等工作岗位40余个,可容纳150人同时工作,尽可能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稳定收入。

我带领公司党员先后为大房身村荒地组、老爷庙村尹杖子组协调修建了8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广场,并铺上了地砖和水泥地面,乡亲们自此有了平整敞亮的活动场地。四官营子村东沟组要安装自来水,却遇到了打井用地问题,我主动提出在自家小园中打井,并垫付水费、电费,免费让周边村民使用。同时,我还出资修建了一座小桥,为70多个大棚提供快捷通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官”人,浓厚的家乡情结,让我感怀、眷恋、仰望和追寻。路虽远,行则将至,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坚定信念,用实干之心对待工作,以赤诚之心面对乡亲,为百姓的生活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为家乡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