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阅读,便是最好的关注

2024-10-16 00:00:00张雪婷
少男少女·校园 2024年10期

2023年的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少男少女》杂志的征稿启事。熟悉的刊物名、依旧精美的封面,瞬间勾起了我年少时的记忆。

初中时,我寄宿在学校,每天下午校园广播台都会播放流行歌曲。我最喜欢的是周杰伦的《菊花台》。“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每当音乐响起,我心里总会涌起淡淡的忧愁。

起初,妈妈会在每个周日的傍晚送我返校。可到了初一入学半个学期后,爸爸却说:“让她自己坐车去学校吧!”在爸爸的坚持下,我迈出了独立的第一步。那时,我埋怨过爸爸,明明可以送我上学,为什么非要我自己坐车?

每次坐在车上,等乘务员收完车费后,我都会偷偷抹眼泪。我心里难受,又害怕别人看出我的脆弱,所以尽管流泪,也是无声的。毕竟当年,我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生,怎么会不想家呢?所幸还有书,书中的故事、哲理,给予我不少鼓励和安慰。

我喜欢在课间阅读课外书,读进去后,我就会自动屏蔽周遭的喧闹,仿佛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时,同学之间流传最多的是《读者》《意林》等杂志,以及一些言情小说。我可能成熟得比较晚,对言情小说里的情情爱爱并不感兴趣,更喜欢杂志里短小精悍的感人故事,看着看着就湿润了眼眶。

一个微风和畅的下午,我读着课外书,暂时忘却了离家的忧愁和学业的压力。窗外,高大的台湾相思树影影绰绰,偶尔听见几声鸟叫,阳光落在书页上,落在我翻动书本的指尖上。抬头眺望窗外,校道上有同学在追逐嬉闹,阳光则照射在我脸上,暖洋洋的。“多么明媚的日子啊!”这是我至今仍然非常怀念的时光。

寄宿生的生活单调重复。没多久,杂志就看完了,这时我便盼望有书商到学校来摆摊,方便我买一本新书。但书商很久才来一次,我只好借同学的书看。有一天,同桌带来一本与众不同的杂志——《少男少女》,它采用新奇的双封面颠倒页设计,上面印着青春靓丽的年轻男女,很快便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这本杂志里,我发现小镇之外的同龄人有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也有着和我相似的青春期烦恼。小镇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我那时已经上初二了,不像初一时每次想家就会哭鼻子了,甚至内心还有些叛逆,萌生出了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想法。于是,我渴望自己也有书中男孩、女孩那样的精彩生活,期待有一天能够走出小镇,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年头,如果不招爱恨,那就显得可疑。”“90后的你们,仍以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对生活……都曾这样走过,所以不必为你们担忧。”这段摘自当年某一期《少男少女》的话,还保留在我的笔记本里。印象中,有一段时间“非主流”盛行,90后因为独特的行为打扮被媒体评为“垮掉的一代”。我所摘抄的那段话是为90后加油鼓劲的。也许是受到激励,我也开始暗自努力,想要考上县城重点高中来证明自己。

然而,考入重点高中只是新生活的起点,人生前进的脚步仍不能停歇。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我最喜欢的是去学校的报刊亭,那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杂志,《看天下》《古今传奇》《哲思》等都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看守报刊亭的是一位老爷爷,他和图书管理员都是我在学校里最羡慕的人,他们每天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看那么多书。可惜的是,为了应付高考,我的阅读也多了一点目的性,把重心放在了积累时事素材上。也正是从这时起,《少男少女》杂志开始淡出了我的视野。

时光荏苒,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杂志的习惯了。如果不是再次看到《少男少女》杂志,我心里也很难涌起这些触动。对于我来说,这本杂志是我年少时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它给了我一个了解同龄人内心世界,以及正视自己青春烦恼的窗口。那时,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不曾想象,也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变成铅字,刊登在杂志上。

在纸媒式微的年代,报刊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很庆幸,直到现在,还有一群人怀着文学梦,坚守着一本杂志、一个品牌。于是,我翻出多年前写的一篇稿子,投稿给《少男少女》杂志。不久,我便收到了钟编辑的回复。钟编辑说,这篇小说适合发表在下半月刊的“广东儿童文学方阵”栏目,于是这篇躺在电脑里许久的稿子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多年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平时,在忙碌的生活里,在夜晚睡觉前,在周末闲暇时,我也会时不时浏览“少男少女杂志”微信公众号,或打开电子版阅读,或通过微店选购新一期杂志……我想,时常阅读便是最好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