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水平

2024-10-16 00:00:00
中国德育 2024年18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精神动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的道德素养越高,人与动物的距离就越远,其行为就越是具有理性并指导自己向着一定价值目标迈进。但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道德化育、精心培养和自身砥砺锤炼,才能成就的;社会道德亦需要众人的长期努力和坚守,才能形成良好风尚。历史业已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公民通过文化熏陶、道德化育、精心培养和自身砥砺锤炼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时,社会也必然会形成向上、向善、追寻仁爱正义的道德之风,并呈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美好精神生活图景。公民道德建设恰恰是描绘和创造这幅美好精神生活图景的必由之路。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公民通过奋斗和实践创造美好精神生活。这是因为,美好精神生活像美好物质生活一样,需要人们去创造,在物质生活丰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产品也丰富了,我们才能过上并享受美好精神生活,不断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融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价值于一体的价值系统,是我们获致美好精神生活的根本指南。其次,要把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开展道德与文明创建活动,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生态道德、网络空间道德的道德规范体系,在生动鲜活的道德实践中开出良善之花,以推动整个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最后,要以法律为坚强后盾,以道德为精神支柱,形成法治与德治互补共治的良好局面,由此使公民的行为外有严格的法律规制,内有坚实的精神信仰激励引导。与此同时,要抓住领导干部、青年学生、社会公众人物三个重点人群,把“为政以德”作为领导干部的座右铭,使他们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头羊”;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以道德滋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社会公众人物,以充分发挥他们对公民行为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本刊特约评论员:龙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