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实践逻辑及优化

2024-10-16 00:00:00王才章韩永琦
老区建设 2024年8期

摘 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中国农村养老的新途径,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更是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深入发展的关键。基于对J市的实地调查发现,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互助养老模式的普及与深化、确保服务持续发展、供给多元服务、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和加强监管评估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互助养老服务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资金短缺、老人参与意愿低、服务内容与需求不匹配和管理运营水平不高等问题。为优化服务,建议构建可持续资金机制,提高老人参与热情,强化服务供给,并加强党员教育培训。

关键词: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8-0065-10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针。在此基础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鼓励以及提出推广和发展互助养老服务。这一系列政策表明,互助养老服务成为当前农村养老服务的一种重要选择。在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逐步实施党建引领的多样化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这一过程中,完善村级党建引领的农村养老互助模式,进一步巩固基层党组织在养老服务中的核心地位,已成为推动农村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标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手段。

近年来,学界关于农村互助农村养老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互助养老的功能定位方面,有研究者认为互助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第三条道路[1],是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进行融合的新型模式[2]。有研究者指出互助养老是部分社会化的家庭养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家庭养老的调整[3]。

二是在互助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方面,有研究者从历史渊源出发,指出互助养老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还有研究者从政策支持出发,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有关农村互助养老的政策文件,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了政策性指导意见[4]。

三是在互助养老的现存问题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现实中农村互助养老面临着乡土文化韧性、社会关系脱嵌、政策法规缺位、多元协同困境等发展瓶颈[5];还有研究者认为农村互助养老存在资金支持不到位、认可度与参与率低[6]、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低[7]等问题;另外,有研究者指出农村互助养老工程的推进存在着选择性政策执行、数字式年度考核与乡村敷衍性应对等困境[8]。

四是在互助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建议方面,有研究者提出培育内生力量、推动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提供精准化与差异化服务、强调管理与监督规范化等策略[9];还有研究者提出发展以超义务为准则的互助养老文化[10],深化互助养老服务内涵[11],调动农村老年人的主动性,增加老年人的收入[12]等对策。

五是在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党建引领可弥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供给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服务效能、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文化重塑[13];还有研究者指出可以尝试以“党建+农村互助养老”的模式,以党建作为指引中心,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带领农村互助养老高质量发展[14]。

综上所述,尽管学界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运作状况及所面临的挑战已有所探讨,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对策,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仍有待进一步拓展。众多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强化党的领导是解决农村互助养老治理困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关于党建引领的研究多聚焦于基层治理的宏观层面,对于党建如何具体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深入探讨尚显不足。据此,本研究试图弥补上述不足,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实地调研的案例,深入剖析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具体实践逻辑。此外,本研究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加精准的建议,以期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概况

在各地党建引领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得到了全面发展,政策支持、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服务创新等多项举措相互促进,形成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江西省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的联动,推广了“党建+养老服务”模式,投入使用了大量具备助餐等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其中部分地区推广“党建+颐养之家”模式,部分地区采用“12349”工作法来推动新模式的发展,部分地区则聚焦于农村老幼等群体,探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幸福社区建设路径。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J市为个案,梳理当前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实践逻辑,探索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J市非常重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是江西省内较早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城市之一,其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019年,J市民政局在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指导下印发了《农村推行“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就“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服务对象及标准、基本原则、实施步骤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此后,各基层政府积极行动,着力打造村级互助养老点,并推出了包括助餐、助安、助医、助娱在内的“四助”服务项目。此外,从《江西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党建+农村养老服务”也成为评价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的一项内容。截至2023年底,J市已成功建立62个“党建+农村互助养老点”,实现了80.5%的覆盖率,有效地为超过2万名群众提供了养老服务,显著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党建+农村互助养老点”的实践的模式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村庄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具体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获取研究资料。数据来源于2023年对江西省J市5个镇1767位农村老人进行的“党建+农村养老互助之家”运营情况调查问卷。本研究的调查总体为J市下辖5个镇中具有农村户籍且居住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的老人,按照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样本的实际抽取。因为考虑到部分老人因受生理条件或教育水平的限制,客观存在一些老人不方便阅读问卷并填写的情况,所以本调查采取了入户代填问卷的方式。共发放结构式调查问卷1767份,回收问卷1700份,收回率为96.2%,其中有效问卷1663份,有效统计率为97.8%。此外,本研究还对政府相关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访谈,通过甄别、筛选,保留了其中较为客观、可靠的访谈资料,以此为基础展开分析。

(二)资料概况

在本研究调查的老年群体中,在性别构成上,男性893位,占老年群体的53.7%;女性770位,占老年群体的46.3%。样本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在年龄段的划分上,60~64周岁以上的老人占18.1%,65~69周岁以上的老人占23.8%,70周岁以上的老人占58.1%。在人员类别上,8.9%是低保老人、2.6%是特困供养老人、7.9%是空巢老人,13.3%是留守老人、67.3%是其他老人,他们一般是普通农户。在居住情况上,独居老人占比18.5%、老年夫妇同住老人占比45.9%、与子女同住老人占比25.7%、与子女和孙辈同住老人占比9.9%。在照料问题上,子女照顾占比36.1%、自己养老占比54.6%、配偶照顾占比8.5%、亲戚照顾占比0.6%、朋友或村民互助养老占比0.1%、养老院养老占比0.1%。资料特征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访谈资料显示,有14人对互助之家抱有消极态度,认为其运营困境为缺乏资金、缺乏专业团队、农村老人积极性不高。

三、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三条也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这种领导模式不仅是由党的社会革命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由党的自我革命品格、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社会结构以及应对个体化社会发展趋势及其挑战的需要所共同决定的[15]。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16]在这一过程中,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就是要坚持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中。[17]J市“党建+农村互助养老”的建设发展作为乡村基层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遵循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的逻辑。

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是指充分发掘和利用党在执政资源、人才资源、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和农村老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借助强大的政治定向、制度供给、主体协同和宣传引导具体党的实践过程[18]。结合J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来看,其围绕思想、组织、服务、机制、资源和监管等核心要素,展示了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逻辑。

(一)依托思想建设,推动互助养老模式普及与深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担负着崇高使命和科学指导思想的“使命型政党”,始终将思想建设置于重要位置。[19]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持续强调思想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推动农村互助养老等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党员队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积极传播党的理念和政策,引导农村老年人更新和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而且还致力于提高老年人对互助养老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思想觉悟,使这一模式得以深入人心并有效实施。根据J市的实地调查,村两委党员干部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入户向老人宣传互助养老的思想,增强了农村居民和老人对互助养老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调查数据显示84.6%的老人知道村里有养老互助之家,有55.2%的老人愿意参与互助之家的为老服务活动。足见基层政府和各村党委、党员所开展的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互助养老服务持续发展

重视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优势。在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动养老服务过程中,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组织协调等工作,高效地推进了“党建+农村互动养老服务”各项工作的开展。

根据实际调查,J市在加强组织领导和引领组织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立了各区以副区长为组长、各乡镇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组织和民政部门在此过程中发挥牵头作用,确保了各项工作的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层面明确了责任分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从而确保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我们村互助养老之家由村支书负责,村两委干部共同运营管理,场所设施配备齐全。”(LBS20231025)①另外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也说:“我们村互助养老之家由村干部负责管理,有场所、设施和设备,我们愿意拿出村集体收入的50%投入到互助之家的运营中去。”(LK20231027)

(三)广泛提供服务,助力互助养老服务多元发展

自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便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基层党组织应当巧妙地将领导和管理融入服务之中,通过提供服务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团结群众、引导群众,并最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农村互助养老领域,核心要务是提供服务。

根据实际调查,J市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创新打造了“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通过精准调查,了解老年人的分布、数量和需求,科学规划布局“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点,确保选址合理、交通便利、空间充足。对于辖区范围广、村落分散的地区,采取“1+N”模式,建设集中互助养老点和小型活动点,以适应不同村落的需求。此外,在党建引领下,J市还注重用心用情关爱老年人,建立动态信息库,开展走访慰问、送医下乡,探视农村老人,解决实际问题,等。通过这些举措,为老年人提供了膳食供应、休闲娱乐的场所,确保留守老人得到更好保障。调查数据显示,69.3%的老人比较了解互助之家可以提供就餐、文娱、健身等服务。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互助之家能够提供健身器材,有养老棋牌室,还会不定期为老人开展定期体检。”(XMY20231028)另一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说:“当前互助之家提供的服务丰富,有读书、看报、看电视、唱歌、跳舞、助餐、助医、茶话会、心理辅导、精神关怀活动等。”(LBS20231025)

(四)持续健全机制,构建全面高效的农村互助养老体系

在推进“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建设的过程中,J市依托政府的财政支持,整合各方资金,建立健全的养老服务资金来源和使用机制,创新资金筹措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即“县乡补一点、村组包一点、企业帮一点、乡贤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确保了社区建设资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种机制不仅减轻了单一主体的负担,还鼓励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了共同支持社区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村党支部在建设“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员们不仅参与管理,还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依托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委会、老年人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社工机构、志愿服务队伍等,建立了留守老年人日常探视、定期巡访、结对帮扶等关爱制度,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一位村支部书记说:“村里的党员搭建了老人互助理事会,能够协调所需事宜,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目前有乡贤的捐赠支持。”(GLX20231103)

(五)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互助养老服务优化和高效运作

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组织动员,党组织能够引导各方力量参与资源整合,确保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效益和共同利益。

J市党组织带动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资源整合工作。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了人人参与养老、人人承担责任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商业投资等多种渠道,整合资源用于农村养老互助服务。此外,J市积极统筹协调各类物资资源,包括养老设施、医疗器械、护理用品等,确保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顺利进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整合了村民理事会、农村“五老”人员等资源,组建50余支“暖夕阳”志愿服务队。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也依托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和相关设备,遵循就近就便的原则,合理选点建设,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同时,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互助之家”的管理服务,为高龄、失能留守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通过这些措施,成功整合利用村组闲置资产,按照“四助五有”建设标准,建成62家农村“互助之家”,显著提升了服务水平。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我们的互助之家就开设在村部,不仅合理利用了现有资源,还整合资源为互助之家配备了设施设备,可以满足老人日常的需求。我们每天都会开门方便老人活动。”(LBS20231025)

(六)加强监管评估,推动互助养老服务科学规范和高效

在党建引领下,党组织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确保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保持一致,从而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监管评估机制使政府能够深入了解养老服务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长效化,促进监管评估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J市通过将“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内容,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领导作用。民政局牵头实施旬调度制度,对“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任务的完成,并对未达标的情况进行通报,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此外,J市各乡镇加强了对“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效益性,严禁资金的截留、挤占和挪用。同时,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成为深受群众好评的民心工程。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说:“前期我们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各村开展了调研,目的是监管和评估各个村互助之家的运营情况,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可持续运营的新路子。”(ZJ20231106)

四、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

通过对J市“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调查发现,62.1%的老人不愿意参与互助之家为老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老人习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73.6%的老人希望互助之家助餐服务能够降低收费。67.3%老人希望互助之家能够提供集中活动并有专人服务,增加自己感兴趣的服务活动,也希望能够享受到上门服务。

通过对村党支部书记的访谈发现,互助之家因缺乏资金和老人缺乏参与意愿等原因难以有效运营。仍在开展互助养老服务的村庄中,也面临资金短缺、缺乏专业服务人才的问题。有志愿服务团队、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和企业、社会各界人士结对帮扶的村较少。部分村成立了老人互助理事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少数村愿意或能够通过村集体经济、乡贤捐赠等方式为互助之家提供资金支持。部分村未成立或未有效运营老人互助理事会,基层党员和干部在管理和组织养老服务方面需要提升能力。

由此可见,虽然党建引领贯穿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建设的过程,但当前面临着缺乏资金支持、老人参与意愿不强、服务内容与需求不匹配、管理与运营水平有限等困境。因此,要解决当前“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所面临的困境,优化其运行,关键在于构建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老人参与热情、强化养老服务供给以满足多元需求,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

(一)构建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是保障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正常运营的前提。构建可持续性资金投入机制至关重要。首先,政府需发挥党建引领的积极作用,增加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满足其基本运营的资金需求。同时,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策激励,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农村养老互助之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其次,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分化程度,分类补贴农村地区,实现村与村的均衡发展,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加大资金补贴力度,鼓励社会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对其进行捐赠;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地方筹集经费[20]。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开展自营项目、转变经营模式等方式来增加收入。此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养老福利彩票、设立养老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采用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村互助养老的经济负担,也促进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运营。

(二)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老人参与热情

根据实际调查,J市26.7%的老人月收入为300元以下、24.7%的老人收入为300~500元,较低的收入导致老人不愿支付互助之家助餐费用。基层党组织可以引领农村居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激活农村“造血”能力,鼓励互助养老发展院落经济。党员、精英群体可以带头组织有能力的老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收劳动,发展特色农业。半失能老年人可以制作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并将其通过电商平台或者其他渠道出售。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增强老年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所获收益也可以较好弥补互助养老资金不足[21]。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农村老人对互助之家认识还不够,要加大对互助之家在老人心中的影响力度,让老人认可,使有条件的老人能够丰富物质、精神生活。”(LBS20231025)这就需要村干部持续加强对农村老人的思想引导和宣传教育,可以设计激励机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发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另外,还要关注老人与互助之家的距离以及交通情况,确保老年人能够方便地获取到互助养老服务资源,从而提高老人参与热情。

(三)强化养老服务供给,满足多元需求

为推动互助院、幸福院的持续发展,仅仅依靠初级的服务内容是不够的,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的服务项目亟待增加。老年人普遍关注的是养老服务中的医疗保健问题。根据实际调查,66.2%的老人关注健康医疗问题。56.6%的老人希望互助之家可以开展定期量血压、测血糖等义诊服务。因此,可以将互助养老院与乡镇卫生室进行对接,不仅方便老年人就近治疗,建立健康档案,还可以满足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增加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内容,如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帮助老年人提升养老保健技能,开展青年志愿者培训,提升互助养老服务质量[22]。另外,基层党组织还要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通过定期培训和实践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或者聘请专业的服务人员,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村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

为了提高党建引领水平,还应加强农村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当前农村的党员和干部虽然有机会参与部门举办的培训活动,但是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优化。为了提升农村党员和干部的教育质量,首先,要邀请更多专业水平高的老师进行授课。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往往依赖于非专业的本地师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应当增加专业老师的比例,邀请更多外部专家参与到教育培训中来,以丰富教育内容并提高教学水平。可以邀请那些在互助养老方面做得好的村干部来分享他们的经验。让其他村的干部可以针对每个村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为普通党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目前,教育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村干部身上,而普通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24eb77c0bae04348af98cd93e035a16c的教育机会相对不足。这限制了他们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影响了他们引导老人思想转变、解决各类互助养老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当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确保每位党员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五、总结与讨论

(一)总结

本研究以J市为个案,梳理了当前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实践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基层党组织通过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思想建设、组织保障、服务供给、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监管评估,推动了互助养老模式普及与深化,确保了互助养老服务持续、多元发展,构建全面高效的农村互助养老体系,推动互助养老服务更加科学规范。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可以借助党建优势,将互助养老服务相关力量整合起来,并通过党建组织体系嵌入到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互助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在各个方面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进行引领,发挥作用显著。

尽管当前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效果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资金支持、老人参与意愿不强、服务内容与需求不匹配、管理与运营水平有限等。为缓解这一现状,可以构建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以解决资金紧缺问题,从长远角度解决资金问题还是要推动农村产业振兴,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需要提高老人参与热情,加强养老服务供给,以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此外,加强农村地区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管理运营水平,也是必要的措施,借助这些路径,有助于推动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二)讨论

本研究对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实践逻辑及优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尚需要进一步讨论。首先,本研究基于J市的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殊性和样本限制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范围,特别是开展不同地域之间的比较研究,以获取更具普遍性的结论。其次,本研究在探讨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时,未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并确保互助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改进。最后,未来还可以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引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不同政策环境下其效果的评估。这样的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基层党建在互助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机制,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注释:

①根据学术研究匿名习惯,本文访问者讲话内容编号由访问对象的名字首字母和访问时间构成。

参考文献:

[1]杨静慧.互助养老模式:特质、价值与建构路径[J].中州学刊,2016,(3).

[2]钟仁耀,王建云,张继元.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制度化演进及完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3]金华宝.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瓶颈与完善路径[J].探索,2014,(6).

[4]徐康,姜捷.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研究[J].乡村论丛,2024,(1).

[5]赵浩华.嵌入性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困境与破解[J].当代经济研究,2024,(2).

[6]纪春艳.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J].农村经济,2018,(1).

[7]李丽维.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国际公关,2024,(2).

[8]赵志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与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9]谢立黎,王飞.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启示——以H省“妇老乡亲”互助养老模式为例[J].城市观察,2024,(1).

[10]张世青.从冲突到协调: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进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

[11]甘满堂,娄晓晓,刘早秀.互助养老理念的实践模式与推进机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2]李丽维.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国际公关,2024,(2).

[13]柏莉娟.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再组织化的逻辑与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5).

[14]徐康,姜捷.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研究[J].乡村论丛,2024,(1).

[15]祝灵君.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4).

[16]王勇.社会治理创新与政府积极作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

[17]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18]黄惠,卢义桦.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运行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23,(12).

[19]陈井安,赵小波.使命型政党:价值取向、使命践履与历史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1).

[20]钟仁耀,王建云,张继元.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制度化演进及完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21]储灿灿.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路径探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1,(3).

[22]张丽,毕红霞.基于AHP-DEMATEL模型的农村互助养老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9,(10).

Practical Logic and Optimiza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Leading 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Servic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J City of Jiangxi Province

Wang Caizhang Han Yongqi

Abstract: As a new way to elderly care in China's rural areas,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model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guidance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will not only help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but als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model.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J City, it is proposed that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play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epening of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models, ensu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rvices, providing diversified services, innovating mechanisms,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However,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models also faces the problems such as shortage of funds, low willingness of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mismatch between service content and demand, and low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service, it is suggested to build a sustainable fund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strengthen the service supply,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party members.

Key words: Lead by Party building ; 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Practical logic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