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游民改造;历史经验;现实启示
游民在历史上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早在宋朝时期就对游民进行过整治,但成效不大。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联合农民群众,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游民进行针对性改造,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游民改造中所积累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照。
“游民”一词早在中国宋朝时期就已出现,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普遍都存在游民群体。“游民”最早是指失去土地而流落在外、无事而为的群体,“无业游民”一词由此而来,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而游民的大量出现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动乱。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若有不务耕种,专务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并为此发明“保甲”制度。清朝末期,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等因素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四处乞讨,乞丐数量甚至达到中国历史之最,对社会治安产生了极大影响,“丐帮”之首的地位一度和皇帝持平,乞丐便是游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在落后的农村底层也出现了大量的游民群体。这些游民多由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被百姓们统称为“二流子”“牛毛”“爬鬼”等,是指有生活恶习且不务正业,脱离了正常生产活动、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之人。
新中国成立前游民群体人数庞大,是社会上一支极不稳定又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组织。若以名著《水浒传》所述为例,则《水浒传》中描写的“江湖好汉”本质上也属于游民范畴。从《水浒传》人物组成来看,《水浒传》中多数人群属无事而为的失业者、破产的手工业者以及失去田地的农民、工人等,既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没有具体职业,仅凭借“劫富济贫”的手段获取生活资料和货币财富。由于缺少规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游民在自身处境堪忧的情况下极易受人蛊惑、受不良思想浸染,有极大可能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性因素。从性质上看,以“梁山好汉”为代表的游民群体属于“黑社会”性质的反动组织。虽以“替天行道”为口号致力于匡扶正义,但本质还是因落草为寇而组成游民群体,本性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得失。信奉“忠义堂”,行事以“忠义”为评判标准,既没有制度和法律的制约,也没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决策行为掺杂着浓厚的个人元素,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得失,不能保证其正义的持久性和正确性。毛泽东同志曾对这个群体做过深刻论述:“这个阶层是动摇的阶层、其中一部分容易被反动势力所收买。其另一部分则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他们缺乏建设性、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1]由此可见,游民群体是一支具有极大不确定性且充满不稳定性的组织,也暗含了社会发展对游民群体的极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改造游民过程中通过联合农民群众对游民群体进行批评教育,在改造游民思想上取得了显著效果。首先,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充分发扬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农村先进典范,身先士卒投入生产劳动,在农民群体中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农村形成了良好的生产风气。中国共产党对参加劳动生产、投入集体劳作的农民个人组织群众当众给予鼓励和表扬,大力宣传他们的劳动模范事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同不参与生产劳作、无所事事的游民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游民教育提供了良好铺垫,部分游民在群众积极生产作风的影响下思想观念逐渐发生改变。
其次,在集体生产影响下,对于仍旧不参加劳动的顽固游民,群众自发对他们抵制和批判,包括以游民为反面案例教育孩子,不与游民来往,对游民吐唾沫、翻白眼等。中国共产党也发动群众,在劳动大会上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让其带着写有“二流子”的臂章站在劳动大会上接受群众批评,开展集体讨论时让游民接受众人评议,给他们安排劳动任务和计划,并定时在劳动大会上公布。[2]通过各方面教育,逐渐改变了游民群体好吃懒做的“寄生”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尊重游民、在生活中帮助游民,使游民改造取得显著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实践中充分尊重游民的生存权利,强调游民群体也是人,而且多是社会上不幸的人,对他们进行关心和帮助。[3]生活中,给游民生产工具、救济物资,确保其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给予他们学习和参加群众活动的机会。根据游民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特点为他们安排相应工作,充分发挥出游民的个人价值,促进游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使他们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实事求是,对他们表现好的一面给予表扬和肯定,对其消极怠慢的一面批评和教育。工作中,使有意接受改造的游民得到群众的认可,鼓励群众尊重和包容他们,摘掉了他们“二流子”的帽子,使他们回归到正常的生产生活。对不接受改造的游民充分发挥尊重和引导作用,在工作中循序渐进,每次发放救济物资时,均给予其照顾,不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而区别对待,增强了他们接受改造的信心。
游民群体是旧社会寄生意识遗留的产物,有其特有的落后性和封建性,对社会治安和稳定具有严重影响,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游民群体是一个动摇的群体。游民群体极具发展潜力,是有可能通过改造和思想教育成为革命和生产的有生力量的。能否从思想和实践中解决造成游民群体的根源性问题,将游民群体改造成为自食其力、参与劳动和生产的力量,对稳定社会秩序、创造农业生产良好风气、推动党的政策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游民改造中全方位、多层面展开的教育方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实现了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开展劳动大会、模范宣传和集体讨论是当时改造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党从改造对象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出发,由浅入深,坚持分类指导、分众教育,增强了对游民改造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设置妇女识字班、农民夜校、冬学、小先生等群众教育方式并允许游民参加学习,在工作中将他们和正常群众对等起来,给予他们尊重和包容,实现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生活中对游民进行包联帮扶,对每个游民进行精准的帮助和改造,鼓励并引导他们参与劳动和生产,使他们通过自食其力获得收获感和幸福感,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
以史为鉴、观照未来,是避免党在新赶考之路重蹈错误覆辙、无往不胜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学问,党对游民的改造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对游民的改造实际上也是党对革命精神的宣传。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进行的游民改造和思想教育,是党的教育在现实中的应用,在游民改造运动中发挥出了强大引领作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毛泽东同志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1]总结历史的目的,就是要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对游民的改造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认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游民群体及农民群众中逐步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实践价值。
实事求是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党在改造游民运动中取得成效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对游民的改造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脚踏实地,一个接着一个干出来的,但改造过程中也难免会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的危险。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游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对游民的改造实践相结合,对游民改造运动中出现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等错误思想进行纠正和反思,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早期应用。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过程也同样是党同错误思想、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游民的思想改造和实践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风,坚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展改造游民运动的早期实践为统一全党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党的思想教育,走群众路线积累了经验教训和理论方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回顾党的经验教训,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提供了坚实基础。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风,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的伟大成就、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孙晓忠.当代文学中的“二流子”改造[J]. 文学评论,2010.
[3]李晓荣.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游民的改造——兼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尊重原则[J].农业考古,2012.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