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长子鼓书;融媒体;传承发展
长子鼓书是一门以唱为主、说唱相间,且采用山西长子地区一带方言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是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据史料记载,长子鼓书起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发展,独特的民间性使其在民间曲艺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近几年,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鼓书渐渐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而拥有长期公信力、可信度、专业性及舆论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发展,转型为“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荣”的融媒体。融媒体的产生为长子鼓书这一传统民间曲艺形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鼓书需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善用融媒体优势,突破在融媒体环境下面临的困境,推动鼓书的传承发展。
长子鼓书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于民,源远流长。长子鼓书在民间,尤其是上党地区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人们不仅喜爱它的艺术形式和说唱风格,更与人们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乔迁新居、开业庆典、婚丧嫁娶、农贸集会与寺庙祭祀等民风民俗活动都要聘请说唱团说几天大书。人们称之为“灵动的活化石”“神奇的天籁之音”。2011年5月23日,长子鼓书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长子鼓书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大多数说书人供奉的祖师为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丘处机,宋元时期丘处机将道教思想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方便传播教义思想。二是供奉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元末明初,朱元璋随父母定居长子县,朱元璋起义,军师刘伯温派遣弟子在长子地区传播教义,发动群众推翻元朝的统治。近年,长子史学研究者李建文先生在研究神农史中提出了长子鼓书的起源应在炎帝神农时期,距今已有近六千年之久的新论断。因为,在长子羊头山发掘出的文物中有土鼓、蒉桴、苇龠等器乐,与当今说书人所用器乐十分相似。长子鼓书多在民间传播,由于民间人民的文化水平低,无法记载,常有中断。
抗日战争时期,长子拥有了第一支有盲人参与的曲艺队,他们依托表演宣传抗日,发动了群众加入抗日队伍。新中国成立后,曲艺队游走于县城各个村庄,成为一支特殊的轻骑兵。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子曲艺得到快速发展,风靡全县,迎来了长子鼓书的辉煌时刻。鼓书发展为五类曲种,即鼓书、道情、钢板书、鼓儿词、莲花落。从事鼓书说唱艺术的人员分三类:拥有营业执照与演出证的60多支鼓书说唱队;无证照的团队80余个;民间自由说书人。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山西中南部、河南、河北等地。
长子鼓书作为一种表演类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语言和肢体媒介,采用传承人代际传承这一人际传播方式。现如今,很多人学习鼓书的目的不像老一辈艺人那么纯粹地热爱、发自心底热爱这门艺术。学习鼓书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毅力,全身心投入创作,钻研新段子、新唱法、新曲调,这些对于新一代学生是一项挑战。能够创作新的曲目需要艺人拥有长年累月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艺人需要灵活融合艺术与生活,赋予有趣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年长者对新事物、新话题接受程度有限,导致内容单一、故事老套等问题,而年轻人能够潜心钻研者少之又少,于是出现了说书艺人的年龄段明显断层等问题。
鼓书作为民间传统曲艺,在互联网新兴媒介迅速发展的时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被老百姓们传诵至今的历史名家名段,使许多观众丧失了收听兴趣和新鲜感。鼓书需要紧贴社会热点,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借助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来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能够与年轻一代共同互动、共同参与的网络平台。
随着新媒介的出现,长子鼓书迎来了新的机遇。先进的网络技术为鼓书传播提供了新的土壤,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进行发展和革新势在必行。长子鼓书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之后,政府和民间艺人应共同发力,合力推进鼓书的传承发展。重视对长子鼓书上从事、继承、参与说书的艺人的保护、扶持和管理,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将培养方式社会化,建立传统曲艺演艺学校。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办传统艺术研习班,联合培养、作为正式科目走进高等教育课堂等。请专业技能突出、表演实践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授课,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民间曲艺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长子鼓书的持续发展要结合当代受众新的审美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相适应的创新调整,使艺术紧贴当代社会,缩短与受众审美之间的距离。立足本土创作者,吸纳外来创作者进入创作团队,创新开发和鼓书相关文化衍生品。树立长子鼓书的品牌效应,提升影响力与传播价值,进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和传承者加入,丰富鼓书的曲种、层次及形式。借助融媒体的平台优势,收集高品质的说唱内容,打造符合当代受众审美情趣与需求的优秀曲目。构建长子鼓书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及长子鼓书表演视频网站,将艺人表演作品分门别类地进行展播、实时更新,赚取网络点击率与关注度。可建立网络在线直播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培养新一代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塑造品牌,形成立体化的传播,从而实现更为广泛地传播和更好地宣传推广作用。
推动长子鼓书网络宣传和推广的同时,仍需加强民间传播。加大民间曲艺进社区、进学校,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与周围地区企业联络举办曲艺比赛,鼓励企业单位将传统曲艺融入内部晚会,加深大家对传统曲艺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长子鼓书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平台来更好创新发展鼓书,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长子鼓书来源于大众,也作用于大众,因此让大众认识到传统曲艺的珍贵、传统曲艺紧迫的生存形势,才能形成自觉性保护和传承,鼓书才可能会更好地延续下去。
[1]贾振鑫.中国曲艺发展论[D].聊城:聊城大学,2016.
[2]李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3]王秀萍.现代传媒对传统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J].四川戏剧,2008(03).
(作者单位:长子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