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4-10-16 00:00:00孙阳阳孙梦琪
科学导报 2024年68期

新课程标准之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是各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家国情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课堂中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开来。多媒体教学因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优点而受到师生喜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呈现各类历史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就可以通过图片来呈现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场景,或者通过放映《飞夺泸定桥》《血战湘江》等影视片段来体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与不易,感受革命前辈无畏牺牲、艰苦奋斗的伟大“长征精神”。讲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内容时,可以利用《八佰》《长津湖》《志愿军:雄兵出击》等当下热映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从中感悟革命英烈为保家卫国作出的巨大牺牲与伟大贡献,从而珍惜当下的和平环境,增强对国家的强烈认同。

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爱国情怀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原核心、多元一体。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中国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图以及《探究与拓展》中考古学家苏秉琦的一段话,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2]此外,在学习《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节课时,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关于汉代司马迁、霍去病、张骞、苏武、班超等人的英勇事迹并结合教师补充的史料,让同学们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来感悟先人对国家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爱国情怀。

三、联系地方历史,增进文化认同

要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还可以联系地方历史,可以结合本县、本市或者本省的历史。以河南南阳唐河县为例,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冯友兰先生就出生于此。由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扬,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因而,在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引用冯友兰论著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感悟这位曾经的故乡人所体现出来的浓厚的家国之情。另外,出生于河南南阳的东汉名医——张仲景,不仅写出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而且一生为民、医德高尚,有“医圣”之赞誉。在讲述《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这节课时,就可以以张仲景的事迹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他医者仁心、心系百姓的优秀品质。当然,也可以通过参观当地的名人纪念馆(冯友兰纪念馆)、博物馆(张仲景博物馆)等历史遗迹来增进文化认同。

最后,访谈当地名人或老兵,课堂上的历史角色扮演,以及历史征文比赛等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5):4-7.

(作者单位:1.河南省唐河县鸿唐高级中学■ 孙阳阳1 ;2.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师范学院■ 孙梦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