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经验

2024-10-16 00:00:00李萌马茹茹
科学导报 2024年68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强国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1]。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科技强国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更好指导新时代科技工作、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2]党中央作为科技强国建设工程的“总工程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立足中国科技发展实际,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理论体系。此外,党中央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如在经济上利用宏观调控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在法律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规条例保障科技创新有法可依。党领导人民建设科技强国的实践表明,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功经验。我国在不断改革、开放、创新中,实现了从技术模仿、转移的科技大国向自主创新的科技强国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3]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自主创新的重难点,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有不断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才能牢牢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借力发展的问题,在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党管人才的宏观布局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现代化新征程上,构建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四个面向”的人才工作目标方向,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爱国、锐意创新,自觉担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在服务国家和人民需要中实现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要不断优化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机制、培养机制等,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夯实科技强国建设人才基础。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科技向善,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带领人民取得科技强国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科技工作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科技事业,科技惠民的成效日益显著。当前,我国科技惠民计划的实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挑战,因此,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成为推进科技惠民的重点。在研发源头上,要考虑科技的创新性与普及性,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要搭建完善科技成果与科技产品的转化链,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科技体验。与此同时,信息化条件下数据的传播和获取更加容易,要注重保护人民群众的信息财产安全,共建安全有序的科技发展环境。

五、精准探索科技—经济关系,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科技与经济相互牵引和推动,精准探索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融合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从改革开放时期将科学技术提升为“第一生产力”,到新时期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给国家和社会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面对经济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要求,科技创新工作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要找准科技与经济互动融合的“耦合点”,以期将更多优质资源精准高效地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加强科技与经济的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3.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

[3]习近平.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2-08-19.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