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伴随着教师研究的纵深化发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增长,社会各界将研究目光移至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青年教师在毕业后进入教师岗位后,由于存在职称评审的考核压力、社会期待过高与经济收入过低的矛盾等客观问题和主观感受,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这一问题关乎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认知与自我价值认知,不仅影响其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的选择发展。
自我认同也是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角色的认同、自我价值的获得、自我身份的形成,没有自我认同就难以明确“我是谁”。对教师青年个人来说,自我认同是个体认知内化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教师身份”,进行自我辨识,它指向个体身份的意义感、价值感和角色的获得感。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大多出现在毕业后进入高校任职的前两年,他们在这一阶段需要快速适应并融入学校环境,接纳身份转变,然而以往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虽然能够在此阶段获取教书育人的心理满足,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人际关系陌生等问题,往往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难以获得积极的工作心理体验,实现身份认同。萨帕在职业价值分类中将教师的价值分为教师内在专业价值与教师外在专业价值,本研究将从这一观点出发,探讨教师的内在与外在身份认同现实困境。
教师内在自我身份认同直接指向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工作状态,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相关的因素,如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高校青年教师过往的生活学习经历、接触的教师职业影响着他们对教师身份的认知和定位,他们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的职业实践活动与获取的经验、反思理解都在帮助这一群体逐步地确认着自己的教师身份。
吴康宁说:“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成员在群体中的角色转换像教师在学校中的角色的转换这样频繁。”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前将教师的工作简单理解为备课、上课等,入职后发现自己的工作任务遍及行政、教学、科研,且工作时间和地点无限延伸,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没有界限,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教师分内之事。另外,在教学领域,青年教师在入职后的一到两年间,大多承担的是重复性的公共课教学工作,面对重复教学内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逐渐降低,逐步丧失了对新的教学内容理解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转变成为教材与课件的朗诵者。当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体验与记忆中的职业形象之间发生冲突后,就会在这种矛盾的体验中难以找到自我身份的准确定位,进而带来自我身份认同危机。
高校青年教师外在自我身份认同则指向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但却受到如工作环境、经济报酬、社会期待、领导同事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社会角度而言,教育承担了某种功能,教师自然要担负起何种身份,“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成员在群体中兼有的不同角色像教师在学校群体中兼有的角色形成鲜明对照”。
做一名教师即成为他人期望中的角色,然而高校青年教师身份的社会认同度仍未得到充分的认知和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在“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持续巩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这种认知基础上,却大多处于被领导、被决策、被代表的边缘化地位。在学校和学院事业发展中没有参与权和话语权,在申报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论著时困难重重,在专业技术评聘和各类评审中处于劣势,薪酬整体水平在高校中偏低,人际关系上“被忽视”甚至“被无视”,各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青年教师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其实际情况与他者眼中所认定的“教师”相差过大,严重影响了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度的提升。
高校青年教师要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建立同一性,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不同阶段的经历与经验进行一种反思性理解,持续地反思自我、规划自我,主动辨认自身角色的变化,学会接受身份的不断更新并保持自我认同一致性和连续性。
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前,需要反思自身以往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以及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形成对教师身份的初步印象,对于教师身份与角色进行初步定位。在职业初期,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积累教学科研等经验并内化自身的专业经验,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价值和需要,在自我反思与外部反馈的交互过程中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身份观念,逐步明确自身的身份认同,进而实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教师发展规划。在自我身份认同确立后期阶段,青年教师也会更容易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此时,教师在处理危机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寻求“现实自我”与“理想的我”的平衡,化解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形成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保持工作积极性。
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考虑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和现实发展诉求,为他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制度和空间,营造良性的人际和谐氛围。同时,让青年教师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感受到学校的重视,比如参与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在各方面维护青年教师的合理诉求,保障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可以打造更具归属感的教师专业共同体,通过一对一的成长模式来消解青年教师身份认同的孤立无援,比如,让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发挥老教师的引领、指导、帮扶的作用,发掘青年教师的创新和理想,推动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的真正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今年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从政府层面要重视教育和关心教师,从教师的薪资收入、医疗服务、养老住房等多方面予以保障,提升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同时,建立完善教师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科研、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青年教师能够潜心教书育人,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上述从整体社会公共层面出发所建立的对教育的认知和对教师职业的保障,无疑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身份的自我身份认同。
教师被赋予了多种职业身份与社会重任,因此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到外在社会价值层面的东西,而是让青年教师在真正的教学生活之中、工作实践之中能够拥有教师身份归属感,帮助他们更好找寻与确认“我是谁”。教师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身份,将教育工作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感将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自我身份认同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