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更新了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旨在通过明确的主体、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提升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能力。其中“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与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栏目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设置驱动性学习任务,统整和把握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笔者以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西游记》为例,谈谈教学策略。
一、整体把握内容,在凸显可视中设置驱动性任务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以感性、形象性思维为主,对于直观的事物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课标所倡导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借助任务驱动的力量,将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和意蕴以直观的视觉元素展现出来,便于学生高效地接触语言文字,了解其中的信息,还可以更加深刻地记住文本细节,与文本内容、故事角色以及作者进行深度交流。因此,教师设置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需要遵循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视觉元素的冲击下进行深度思考,探寻整本书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讲述的是唐朝和尚玄奘法师受唐王李世民的委托,在徒弟三人的保护下一路西行,求取真经的故事。整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学生初读时容易出现人物混淆、情节错乱的情况,只有借助直观的视觉任务,将阅读成果实践化、可视化,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把握整本书的故事情节。随着影视剧的播放和原始连环画、人物卡片的辅助,很多学生对其中的情节如数家珍。这些都为阅读这本书设计视觉化的驱动任务提供了支撑。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边阅读原著内容,一边绘制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路线轨迹图,将取经路途中所遇到的妖精、经历的劫难、解决的办法等内容,都记录在路线轨迹图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美术才华,根据书本的语言描述或者借助影视剧作品,绘制故事发生的险恶环境、妖怪形象。
这样一幅西行路线图不仅成为整本《西游记》线索化的浓缩,更成为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印证。而这一成果体现了直观的视觉元素,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初步感知和印象展现在看得见的轨迹图中,深化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
二、强化情境体验,在编排戏剧中设置驱动性任务
教师可以将整本书的阅读从原始性的视觉元素升级为戏剧化的形式,提升学习任务驱动的力度,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将整本书中的经典情节或者桥段,改写为相应的剧本,再通过角色分配、实践排练等方式以戏剧化的情境表演呈现,相机为学生搭建深化阅读、丰富体悟、积极表达的平台,用改写和表演等实践活动,形成更具操作性的驱动任务。
以《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这一部分的情节为例,教师可以基于戏剧化的表演实践,设置以下驱动性层级任务:
任务一:初读书本内容,把握整体情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紧扣古典章回体小说回目中的关键字“调”字整体阅读,让学生着力了解情节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诸多细节,帮助学生将“三调芭蕉扇”的过程,以线索串联的方式加以组织和呈现,将原本用三个回目写清楚、写具体的实践,在高度浓缩中剥离出情节的主线内容。
任务二:丰富体验,组织交流分享。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以情境戏剧的形式加以呈现,绝不是简单刻板地搬运,更不是直接将语言文字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而应该融入自身的思考与感受。因此,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创编剧本和表演,而要给予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体验的契机,搭建交流和分享的平台。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任务一的学习内容,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孙悟空三次“调芭蕉扇”的不同经历、不同表现,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在不同故事中的不同表现,感受同一人物在不同经历下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差异,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极高造诣;其次,教师还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两个方面的储备,为后续创编剧本、表演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三:依托原著内容,合作创编剧本。教师可以借助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一文的课后选做作业,复习剧本的基本格式以及创编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尊重原著作品,同时在改写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必要的创造性写作。
任务四:组织合作排练,推进综合评价。学生可以基于原著阅读进行适度改写,将阅读成果和改写成果付诸于自身的动作、语气和语调之中。整个过程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认知个性,又给予了学生丰富的创造性空间。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形成有效的认知互动。
这样戏剧化的驱动性任务,相比于传统理念下的学习要求,更容易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的身心和思维从书面作业和题海战术中抽离出来,在身体力行的参与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在驱动性任务中实践、交流分享所带来的体验,这是其他作业和任务都无法替代的。
三、激活思辨意识,在构建话题中设置驱动性任务
一些教师常常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一些琐碎的内容上,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广阔性、深邃性的思维意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依托教学内容构建话题的能力。基于课标提出的理念,将学习任务的驱动力设置在话题之中,引导学生逐步走向阅读的深处。对于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整本书而言,教师要在整体把握书本内容、精准提炼主题内核的基础上,提炼具有探究性、深度性的话题,形成强化学生阅读实践、激活学生思辨意识的内在原动力。
如《西游记》的故事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驱动任务的话题只有紧扣这一认知,才能作用于整本书的本质内涵,否则旁逸斜出,话题就失去了统整书本的核心抓手。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设置“团队”和“合作”的话题,要求学生围绕统整性话题“唐僧师徒四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取得真经?一个真正优秀的团队究竟是怎样的?”设置以下任务:
任务一:感受人物形象,评价团队融合度。教师组织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关注唐僧师徒四人的具体表现,并通过逐步增加形容词的方式,形成人物形象的立体定位,不断得出人物形象特点,并在统整联系中,针对“西天取经”这一核心任务的具体要求,对这四个人物之间的合作、融通形成的契合度,进行星级评价。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解读与评价,无论是正面或者反面,都需要点拨学生结合书本中典型的情节案例加以佐证。
任务二:梳理经历表现,探寻成功原因。在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并绘制了取经路线轨迹图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探寻每一个人物在“西天取经”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孙悟空的嫉恶如仇、本领高强;唐僧的意志坚定、目标远大;猪八戒的粗中有细、有趣幽默;沙和尚的至死不渝、忠于职守。完全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形象特征,都为最后成功取得真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三:链接生活实际,了解团队本质。任何一本书的阅读,归根结底都要为学生真实生活服务,因此整本书阅读不能始终局限在书本的内容和人物身上,而要迁移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基于此,教师继续延续统整性话题,要求学生从班级中选择合适的人选,重新组建西天取经的团队,并阐明自己如此选择的理由。学生通过选择、阐释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团队。
学习任务形成的驱动力,符合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定位,是推动学生落实“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的有机整体。教师要遵循课标理念,通过不同形式关注整本书的内容信息、表达特点、内涵主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致力小学生阅读力生长的‘快乐读书吧’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立项编号:D/2021/02/5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