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主要呈现为身体之忙遮蔽下的精神之茫、“佛系”“躺平”外衣掩饰下的不甘心态、疯狂“内卷”掩盖下的无意义和无力感、精致“人设”隐藏下的身份焦虑等。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与青年人生目的的缺失、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效用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应对青年人生观“涂层化”,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在正视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导青年正确看待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为青年人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的人生观,实现青年人生观“涂层”的澄清、剥落与超越。
[关键词] 人生观;涂层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陈艳飞,法学博士,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 G X YQ 2 0 2 1 0 0 3)、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 S Z T S J H - 2 0 2 3 - 8 - 7)的阶段性成果。
涂层原指中性的工艺和技术,是人们利用各种材料、话语等对特定对象的表象进行包裹、涂抹,以“达到提高效率、增加强度、掩饰问题、树立形象、炫耀地位等效果”[ 1] 2 1。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及其产物都在使用涂层的策略,人们日益进入涂层时代。当前,青年人生观同样存在涂层,它是指青年人借助话语、行为等符号对人生观进行掩盖、遮蔽,从而将看似矛盾甚至冲突的异质对象叠合在一起,以达到建构自我形象、消解人生冲突、寻求自我和解等目的。青年人生观“涂层化”是青年人生观性质或状态发生的涂层转变,是在我国社会变迁和体制机制改革下衍生的一种青年文化现象。它不仅易引发青年的精神内耗和认同断裂,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陷入被解构的风险。那么,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具体表征是什么?何以形成?又该如何应对?这是开展青年人生观教育必须思考和回应的现实问题。
一、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表征
当前,青年人生观“涂层化”在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既包括青年在遮蔽本己人生观的心理动机驱使下的主动涂层,也包括在外在因素裹挟下作出的被动涂层,但无论是主动涂层还是被动涂层,都是青年人作为涂层主体进行的“自我涂层”,呈现出表与里、身与心、言与行的悖反。
1 .身体之“忙”遮蔽下的精神之“茫”
“越忙越茫、越茫越忙”以看似悖论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当下青年人的生存图景。一方面,忙碌的身体状态是当代青年的普遍生活现状。青年的日常生活正在被繁重的事务工作和学习任务、应接不暇的任务考核、人际关系处理等填满,“忙”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的一种生活常态,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正义”。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的对1 9 9 3名1 8~3 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 6. 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7 8. 9%”[ 2]。“每天一睁开眼,时间就不是自己的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了”成为很多青年人对人生之忙的感叹,也成为现代“倍速生活”“跑步人生”的映照。“1 0天英语四级速成”“2 0天教你变成演讲大师”“3 0天腹肌速成法”等以速成冠名的秘诀,成为青年热衷追逐的宝典。另一方面,精神上的迷茫、目标感的缺失正在成为当下青年的现实困惑。忙碌带来的并非充实,却是一片茫然。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的调查中, 8 3. 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也有受访者表示,每天忙到起飞却都是瞎忙。这其实折射出青年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的模糊,甚至缺失。2 0 2 3年3月—6月,湖北校媒联合全国各区域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7成的受访大学生对如何找准人生方向存在困惑。[ 3]劳而无获、忙而空虚正在成为青年人生状态的突出表征。
2 . “佛系”“躺平”外衣掩饰下的不甘心态
“佛系”“躺平”是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传的网络流行语,意指一种不悲不喜、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2 0 2 2年,一则《我:工作5年,存款5 0 0 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短视频在B站爆火,两名“2 1 1”名校毕业生在视频中发出了“当个‘废物’也没关系”的“佛系”感慨,收获了超6 0 0万的播放量,令网友直呼“治愈”。在网络媒介的赋能下,“佛系”“躺平”迅速燃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成为当下青年向往“出世”的意愿表达。当前,在青年群体中掀起的“寺庙热”,即是这种意愿的一种行为表达。然而,“佛系”“躺平”看似表面妥协,实则呈现出复杂的动因。其中,的确有部分青年试图以“出世”的姿态远离社会压力与竞争,通过降低生活欲望、逃避社会分工等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主动躺平;也有部分青年出于猎奇心态与依附心理,对朋辈群体中出现的“佛系”“躺平”等流行词汇产生主动认同或被动接受。但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青年借“佛系”“躺平”的外衣来表达对无意义“内卷”的反抗和不满,流露出对人生的不甘,呈现出“身躺而意难平”的纠结心态。那些声称要“躺平”的青年人,实际上能够真正“躺平”的少之又少。北京市某高校针对“0 0后”大学新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调研显示,拒绝“佛系”、崇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青年人生态度的主流。[ 4]在“佛系”“躺平”外衣的掩饰下,是青年内心的不甘和不愿熄灭的斗志。
3 .疯狂“内卷”掩盖下的无意义和无力感
“内卷”原指在一类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最终的形态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不能转化为新的形态,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2 0 2 0年,一边骑车一边使用电脑的“卷王”登上热搜,“内卷”一词重回大众视野并迅速成为热门词汇,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卷”已经蔓延至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到职场,从交友到婚恋,人人皆可卷,万物皆可卷。然而,相当一部分青年实则是被迫内卷、盲目内卷,他们不知道为何要卷,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些青年人开始用“卷不动了”来表达自己身心俱疲的状态。与“内卷”伴随而来的“小镇做题家”“9 8 5废物”“社畜”等网络热词,实则表达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无意义和无力感。在这种疯狂但无效的“内卷”下,青年人逐渐陷入一种陀螺式的死循环,犹如钟摆一样始终处于摇摆不定之中,陷入“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人生困境,“反卷青年”“低欲望青年”的出场实则是青年的无奈之举。
4 .精致“人设”隐藏下的身份焦虑
“人设”即“人物设定”,原指小说、动漫等艺术作品中对虚拟角色的设定,后被引入个体形象建构。在媒介化时代,青年群体借助一系列符号表征和社交平台力求打造一个完美的“人设”,创造理想中的自我。打卡网红餐厅、购买限量款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行为,“无咖啡不学习”“无钻戒不结婚”的仪式感追求,朋友圈各种“学习类”“签到类”“地点类”的“打卡”行为,都在诠释着青年对精致“人设”的界定和渴望。“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成为这群人的画像。事实上,青年打造“人设”并非仅仅是标榜个性,“更重要的在于引起目标圈层的关注并寻求身份认同”[ 5]。然而,这种被精心包装和有意建构的自我,并未给青年人带来稳固的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反而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束缚和孤立不安,以及挥之不去的身份焦虑。虚拟空间中建构的精致“人设”在现实生活中时刻面临崩塌的风险,为“入圈”而花重金打造的“人设”最终因财务危机面临“出圈”的结局,极易导致青年陷入混乱窘迫的状态。
二、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成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现实社会各种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的出现同样如此,它与青年人生目的的缺失、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效用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1.人生目的的缺失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选择。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之所以产生,根本上源于当下部分青年人缺乏清晰的人生目的。首先,人生目的的缺失带来的是人生方向的缺失,青年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应当朝哪个方向前进。“涂层”实质上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遮蔽方向缺失的状态,同时也暗含一种人生方向的寻求,但这种寻求却是沿着进一步丧失方向的方向前进的,导致青年陷入方向缺失带来的焦虑。其次,人生目的的缺失会造成青年人生发展驱动力的不足。“研究发现,持有人生目的的个体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即更关注积极事件和未来状态,关注自身努力的深层意义和更长远的目标,而不是采取情绪化或者逃避的消极应对策略。”[ 6]反之,人生目的的缺失不仅会导致青年难以自觉生成有目标取向的行为,获得良好的状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而且还会使青年难以应对压力事件,抵御消极状态。一旦面对困境和压力事件,人生目的的缺失会导致青年个体很难作出积极有效的应对。从产生背景来看,青年人生观“涂层”行为的出现往往与压力、挫折、缺失等负面事件密不可分。“涂层”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青年的一种自我保护壳,是青年试图消解外部世界潜在风险、舒缓现实压力、摆脱人生困境构筑起的防御性保护层。此外,人生目的的缺失会造成青年个体自我设限,难以参与到更广阔的世界并发挥作用,从而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看似对自我的遮蔽,但实际上反映的是青年对自我的过度关注,甚至陷入个人中心主义,这种向内的过度关注使个体很难认识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陷入“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困境。
2.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标准化为前提、以科技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征的一种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具有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特征,并遵循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对青年的人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造成青年对物的过度依赖。它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部分青年开始把人生意义投射到物上,将对物的占有作为一种人生目标,甚至造成一种“越占有越幸福”“越消费越幸福”的人生幻象。青年人生观“涂层化”实际上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体现,是过于倚重物质而忽视精神相对独立性发展的产物。其次,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形成的“标准化”思维造成青年人生价值评判标准的单一化。标准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特别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组织商品生产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一种以达到“统一”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标准化思维与物的依赖相结合,在当下社会逐渐衍生出一种“标配思维”:只有物质充裕、地位显赫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当部分青年难以达到社会认定的成功标准,但又不甘于接受现实时,“涂层”实质上充当了一种遮挡物和安慰剂,反映出青年过度追求一种被社会外在标准认可的共性,而非内心充实的个性。最后,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精细化分工造成青年的片面化发展。部分青年人为了能够在就业市场和职场中获得青睐,过于片面地发展自己的专门化劳动和专业性技能,而作为人的丰富情感、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对人生多种发展可能和广阔前景的想象却受到抑制。这与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劳动不是出于自我潜能实现的主动行为,而是外力主导下的被动行为。当前青年中出现的身体之“忙”与精神之“茫”就是典型表现,借助“涂层”掩盖身体忙碌下的精神茫然,实际上是对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下青年片面化发展的现实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之间对立的遮蔽。
3.效用至上的价值取向
涂层作为一种异质的叠合,“其生成的精神背景是现代性精神的世俗化,人们趋向以自我为中心去追求现世的价值与效用”[ 1] 2 3。在西方现代性浪潮的席卷下,世俗性、实用性等成为现代基本精神,个体利益优先于道德规范,交换价值凌驾于道德责任之上,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并反过来宰制青年人的生活,人作为目的的价值理念被各种具体的效用性取而代之。效用至上成为现代社会青年人的重要心理和价值取向,使青年更多地关注自我、关注当下,有用性成为其主要的衡量标准。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那些更可把握、更可预见、更可兑换的事物远比无法兑现的未来更具吸引力。部分青年对价值的评判开始退回到自我,“所有超越自我的宏大叙事都不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我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意义感开始全面失落”[ 7],集体主义精神遭遇现实危机。钱理群曾对青年群体有这样一段描述:“小时代,小人物,小享受,小烦恼,还有点小孤独:这大概就是当今许多人,包括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8]“小”字其实点出了当下部分青年对时代、对社会、对集体、对自我的认知。追求“小确幸”,过好“微生活”成为部分青年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在这样的价值准则之下,一些青年开始追逐现实的成功,并在各种“成功学”的召唤下,越来越追求占有资源的多寡、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大小这种外在的“涂层”,而不是将对时代的担当、对社会的责任、对民族的使命作为人生追求。这种对世俗成功的过度追求使个体离本真的自我越来越远,最终造成了人生意义的失落。当前,青年群体中出现的各种“速成秘笈”以及“伪精致”“伪仪式”等现象,及其带来的茫然、无意义、无力感等,恰恰是青年在效用至上的价值支配下,过多地关注自我、局限于小我、盲从于当下引发的。
4.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青年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作出的行为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引入,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青年群体面临不同的起点和机会,阶层差距不断扩大。此外,面对日益增长的房价、高昂的大城市生活成本和来自父辈的期待,青年群体的压力不断提升。在新冠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冲击下,青年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加和就业岗位相对有限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深,使青年群体陷入深深的生存焦虑。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一些青年人开始质疑奋斗的意义,试图以超然脱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来麻痹自己。剥去“佛系”“躺平”等涂层遮蔽,显露的是青年有心无力、无所适从的焦灼内心,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社会主流的象征性抵抗。
三、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应对
“涂层”作为青年应对复杂异质社会并实现特定人生目的的行为选择,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有助于青年群体释放压力等,但对于人生观正处于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来说,长期处于涂层构筑的幻象之下,极易引发自我认同的断裂,加剧青年的精神内耗。应对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在澄清涂层的基础上剥落涂层、超越涂层。
1 .澄清:教育引导青年正确看待人生观“涂层化”现象
理解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关键,“在于超越过去的异质对象必然对立、异质对象不可共处更不可融合的对立思维”[ 1] 2 7。教育者应走出绝对否定的思维,在正视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针对青年群体可塑性强的特点,教育引导青年正确看待涂层,使其成为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促进自我成长的契机。
一是强化问题驱动,通过提问和追问促使青年重新审视涂层行为。就价值观而言,“如果它们不是被自由地接受的,它们就不可能是针对个人的;如果它们不能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们就不可能富于重大的意义。”[ 9]教育者的任务不仅是向青年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在于帮助他们追问自身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正确看待人生观“涂层化”,需要强化问题导向,通过设定环环相扣、发人深思的问题链,鼓励青年通过自主思考重新审视涂层行为。教育者可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涂层?是真的躬行此事还是说说而已?是否深思熟虑过这一观点或行为?涂层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是否还存在别的可供替代的选择?在发问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避免道德说教、训诫和灌输,始终保持接纳的心态,表现出对青年的认可,鼓励青年在积极的、可接受的氛围中思考涂层行为,使青年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检视者。
二是回到价值原点,强化对青年主体意识的观照。主体意识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它关涉“我”究竟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我”与他人和社会是怎样的关系?“我”在社会中具有怎样的责任和担当?如果将价值观念视为一个坐标系,那么主体意识就是这个坐标系中的原点,它“决定了整个坐标系统的定位,坐标的其他各个向度(轴线) ,都是从这个原点伸展开来的”[ 1 0]。澄清涂层应强化对青年主体意识的观照,在问题驱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答案背后的价值根据,引导青年对人的本质这一本源性问题,以及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关涉人生发展的根本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思考。
三是注重辨析比较,提升青年对涂层行为后果的认识,进而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澄清并不意味着对青年价值观的放任自流,更不意味着对教育者教育作用的代替。在对人生观“涂层化”进行澄清的同时,教育者应强化价值引导,使青年进一步辨析、比较、衡量各种可能的后果,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行动。例如,教育者可鼓励青年人就人生观“涂层化”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特别是负面影响进行充分思考,并将答案写在纸上,形成价值清单。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辩论等方式提升青年对涂层行为后果的认识,引导青年探究更为有效、更为科学的应对策略,进而作出有意义的价值选择。
2 .剥落:为青年人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必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观之,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实际上是在人类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一种异化现象。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青年人生观涂层的剥落是必然的。但这种剥落不是自然而然的,离不开社会为青年人生发展创造更有力的条件,而“根本的一条是改变社会结构的斑驳”,“真正解决社会结构的问题才是减少涂层的根本之道”。[ 1 1]具体而言,需要从社会制度、社会评价标准、社会氛围等方面着力。
一是通过制度破除青年成长发展的社会壁垒。“社会自身的斑驳、漏洞不能靠涂层遮蔽、掩盖来解决,而必须靠社会的系统实干来加以结构性改变、弥补。”[ 1 2]青年人生观涂层的剥落,根本上需要通过制度打通青年的成长发展路径。对此,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应严格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 0 1 6—2 0 2 5年)》,聚焦青年的教育、就业、创业、晋升等现实问题,统筹规划优质资源布局并优化资源分配共享机制,结合实际制定更加符合青年发展特点和现实状况的发展规划,建立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制度体系,构建更加公正的制度环境、更加畅通的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空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 3] 5 4。
二是优化青年成才的社会评价标准。当前,财富、地位、身份等物化评价标准是套在青年人身上的枷锁,也是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的重要原因。这种评价标准将所有人绑在一起,几乎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青年个体。剥落涂层需要在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尺度上有一个彻底的变革,把青年从物的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复归。在根本尺度上,确立以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为根本的评价标准,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国家和社会真诚贡献就是成功的人生;在标准设定上,实行个性化分类评价,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青年设定不同的成才标准;在标准实施中,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让青年人真正获得人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是营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如前所述,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折射出青年的生存焦虑。缓释这种焦虑,除了通过制度破除青年成长发展的社会壁垒,还需要营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对此,可在社会层面开展关于竞争问题的大讨论,引导青年认识到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群体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是青年必须面对的人生境遇,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把竞争转化为自我成长的机遇;推动形成崇尚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让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落实到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提振青年奋斗的意愿和信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运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度,形成一种彼此理解、相互敞开、真诚以待的社会氛围,实现青年在激烈竞争和高速流动社会中对确定性的寻求。
3 .超越: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青年的人生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凝结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消解“物的依赖”的精神良药,也是超越涂层、重塑青年人生观的有力精神武器。
一是在奉献担当中确立青年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出现,与青年缺乏稳固的、长远的人生目的和意义密不可分。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青年的人生观,关键在于引导青年走出小我,认识到“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 1 4],不断打开青年的人生格局,强化青年的奉献担当。对此,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激励青年自觉把人生目的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帮助青年自觉矫正无欲无求的态度,化解无休无止的内卷焦虑,克服效用至上的价值危机等,使其认识到“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1 3] 1 7 5;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引导青年树立起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是高扬集体主义,在集体中确证和实现青年的人生价值。青年个体是身处社会中的具体的人,其人生观的形成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浓缩和聚焦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 1 5],也是洞悉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不可或缺的视角。青年人生观“涂层化”深刻地反映了青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分歧、紧张和冲突。而这种分歧、紧张和冲突的消解,需要在青年群体中高扬集体主义精神。首先,破除纠正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的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发展的限制等错误认识。引导青年认识到集体主义不仅没有妨碍个人发展,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个人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1 6],才更易于实现人生价值。一味讲求个人利益、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只能禁锢个人的成长空间,阻碍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其次,丰富青年集体生活,强化青年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感知和认同。通过开展集体研学、集体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集体主义走进青年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建立起对集体主义的普遍认同。最后,拓展集体主义的实践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化集体参与方式,健全青年集体参与的制度保障等措施,引导青年走出个体的“小我”,融入集体的“大我”,在集体中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观点,在积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导青年的人生发展。青年人生观“涂层化”反映出青年精神的匮乏,是青年片面发展的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 7]。李大钊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中曾指出:“精神的方面,一切苦恼,也可以拿劳动去排除他,解脱他。”[ 1 8]当前,将青年从“涂层”的思想观念中彻底解放并使其超越这一思想观念,同样需要在劳动中实现。从观念层面来说,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使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思想植根于青年群体之中;扭转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价值观念,客观看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只是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崇尚劳动幸福观,引导青年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从实践层面来说,要将青年参加生产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列为一门必修课。“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1 9]鼓励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到田间接受劳动教育,深入群众,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创造社会财富的,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克服破除自私自利之心,努力成长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 0];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在大风大浪中淬炼成钢,“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2 1]。
参考文献
[ 1] 陈忠.涂层化世界的行为哲学反思[ J].江海学刊, 2 0 2 0( 5) : 2 1 - 2 8.
[ 2] 你的生活开启“倍速模式”了吗[N].中国青年报, 2 0 1 9 - 1 0 - 1 7( 8).
[ 3]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困惑如何找准人生方向[ N].中国青年报, 2 0 2 3 - 1 1 - 1 4( 9).
[ 4] 肖巍,覃愿愿.“0 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现状与培育方向———基于北京市某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调研的分析[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2( 1) : 6 1 - 7 0.
[ 5] 段俊吉.打造“人设”:媒介化时代的青年交往方式变革[ J].中国青年研究,2 0 2 2( 4) : 3 1 - 3 9.
[ 6] 兰公瑞,李厚仪,盖笑松.人生目的:一个能预示积极发展的心理结构[ J].心理学进展, 2 0 1 7( 1 2) : 2 1 9 2 - 2 2 0 2.
[ 7] 孙向晨.佛系现象:披着美丽东方外衣的现代性消极后果[ J].探索与争鸣,2 0 1 8( 4) : 3 6 - 3 8.
[ 8] 钱理群.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 0 1 8: 3 4 4.
[ 9] 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 0 0 3: 3 8.
[ 1 0]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0 1 3: 1 4 6.
[ 1 1] 沈湘平.价值涂层、政治正确与自我规训[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0 1 9( 6) : 8 4 - 8 9.
[ 1 2] 沈湘平.涂层与本体性安全[ J].江海学刊, 2 0 2 0( 5) : 3 6 - 4 1.
[ 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 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6 0: 3 2 9.
[ 1 5] 郑杭生,杨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 J].江苏社会科学, 2 0 0 3( 1) : 1 - 9.
[ 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1 9 9.
[ 1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5 7.
[ 1 8] 李大钊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3: 4 3 9.
[ 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7 2: 5 3 8.
[ 2 0]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6 6 0.
[ 2 1] 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2: 3 4 - 3 5.
(编辑:李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