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要论断,这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行动指南。深度阐析这一重要论断,须立足本体论的论域,系统厘清其提出历程,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什么魂、育什么人”的问题;立足价值论的论域,牢牢把握其对于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引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助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战略指向;立足实践论的论域,积极拓展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实践、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机制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理论要义;战略指向;推进路径
[作者简介] 黄蓉生,法学博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项目批准号: 2 3 J Z DW 0 5)、2 0 2 4年度西南大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与阐释专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研究”(项目编号: S WV 2 4 0 3 0 0 4)的阶段性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1] 3 6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深化和行动升级,着力推动凝聚价值共识与强化人才培养融会贯通、一体共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日益强劲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毛泽东在论析知和行的关系时强调,认识的真正任务要到达论理的认识,“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 2]。因此,深度阐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重要论断,有必要基于形式与内容、现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等多重关系,立足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等多重论域,探究其理论要义、战略指向与推进路径,为新征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能增效。
一、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理论要义
理论要义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对事物本质要旨与内涵意义的系统性探究、整体性揭示。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理论要义,应在梳理这一重要论断提出历程的基础之上,回答清楚其核心论题,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什么魂、育什么人”的问题。
1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重要论断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 2个词、2 4个字,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2 5。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统一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4] 3 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二十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标明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要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就是要用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以共同价值理念凝聚思想共识、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认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全面的理论宣传与丰富的实践体验,强化人们的理性认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扎根,成为广泛接受与认可的价值理念,促推强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为自觉。进言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旨在通过系统科学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培育到践行的广泛传播和深度肯认,坚定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共同理想信念,持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即铸牢人们的共同理想信念
“铸魂”是一项塑造人们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通常指锤炼品质、铸就灵魂,在整个育人实践活动中处于基础性环节、根本性方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要明确所铸之“魂”指什么,回答“铸什么魂”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标识和强大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5],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显著的民族特色、鲜明的价值取向广泛凝聚着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就是要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强大引领力与感召力,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调动人们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自觉性能动性。铸牢人们的理想信念之“魂”,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与动力支撑,“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3] 2 7 8。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缺乏或不坚定,就会得精神上的“软骨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就是使真实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牢牢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基、灵魂之本,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凝聚起广泛的价值共识,使之在参与社会实践时作出正确的一致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就要求系统全面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教育对象坚定“四个自信”,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强化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
3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即培养时代新人
“育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顾名思义是指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要明确所育之“人”指什么,回答“育什么人”的问题。党的二十大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3 6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的壮阔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人才培养务必服务中心任务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必须牢牢抓住人才“第一资源”,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的重要价值取向和使命任务,毋庸置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于人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升,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6]。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价值基础、提供人才支撑[ 7],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内容体系,引导教育对象在思想觉悟、价值理念、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发生质性跃迁,矢志听党话、跟党走,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扭住“立德”固本培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党放心、以深厚的家国情怀爱国奉献、以强烈的使命意识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围绕“树人”担当作为。通过系统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培养出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栋梁之才,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源源不断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中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牢牢把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战略指向
战略指向是从价值论层面上,对事物有效满足实际需要并产生积极影响的全局性提炼、现实性旨归。牢牢把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战略指向,应从育人育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方面予以探究。
1.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在人类社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中,人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8] 7 9 0。在此过程中,价值观往往成为推动民族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壮大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由此,古往今来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1] 2 4 2。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牢牢抓住人的现代化这个根本,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之源。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有效引导人们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契合国家层面要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贴合社会层面要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遵照个人层面标准提升自我内在素养,进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换言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有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引导与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使人们具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素质、意志品质等,为广泛参与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价值引领与精神支撑。总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有助于人们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相符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升现代化建设的专业能力水平,厚植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性,肩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2.引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在精神层面上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先进属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内蕴着人们在知识文化层面实现共创共享,也囊括了人们在情感认知层面形成共通情感,更提出了人们在德行层面追求向美向善的目标任务,最终务必以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强调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富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4] 3 6 8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价值共识、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新征程上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4] 5 0 5。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旨在促推教育对象充分理解、积极认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通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宣传教育,引领人民群众对标国家发展价值目标,明确根本旨向,自觉主动参与建设实践,提升现代化建设水平,满足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宣传教育,引领人民群众比对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定准基本方向,持续提高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满足人们共同思想构筑、和谐社会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宣传教育,引领人民群众对照个体发展价值取向,找准关键抓手,持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满足人们在自我精神世界构筑与内在关系调节、专业职业胜任度提升等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促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分别从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的方面明确了目标、规明了任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统一,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行方向,引领着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创新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标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切实肩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精神支撑。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轴作用,激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肩负新的文化使命。
新征程促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0]。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践持续推进。以系统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引导人们坚持“两个结合”,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社会、国家不同层面的内容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不断产出高质量文化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强化文化主体性的发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形态;同时有利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人类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三、积极拓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推进路径
推进路径是从实践论层面上,对人们从事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的操作性实施、可鉴性执行。积极拓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推进路径,应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环境沁润、制度保障等方面着力。
1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1 1]。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以现实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人们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志的动机”。党的二十大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1] 3 6。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依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特征与实际状况,贯通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贴合教育对象阶段水平、有效满足教育对象现实需求,遵循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内容目标、选用方法手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贯通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形成整体性发力、一体化推进的规模效应;要充分尊重和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目标一以贯之、时阶承袭衔接、学段各有特色,发挥理论澄清与教育引导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的有序运行。
第一,以规律为依循,精准设置育人目标。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明确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使之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中学阶段引导学生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意识,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持续提升其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使之不断增强使命担当,努力争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第二,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建设课程教材体系。新时代以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价值导向更加明确、课程育人的价值塑造更加彰显、学生成长的价值底色更加鲜亮。[ 1 2]依据教育对象现实发展水平与需求,持续提升课程教材针对性与适配性,规范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做到小学阶段贴合学生重直观感知与情感体验的需要,以丰富的图文素材,提升教材生动性;中学阶段结合学生重知识构建与生活体验的需要,以合理化知识与生活化素材,提升教材可读性;大学阶段贴合学生知识汲取与情感升华需要,以系统理论与丰富案例,提升教材的理论性。第三,以现实为依据,有效强化保障体系。依据不同学段教育过程、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实际,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协同机制、评价机制等,努力培养大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相贯通的育人体系,整合形成育人合力,巩固强化教育效果。
2 .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实践
实践养成是指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训练、管理、引导等方式,促使教育对象全面体认、理解教育内容,进而实现行为转化,最终全面提升能力素质的教育活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形成过程与实践的过程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实践提供重要准备,实践进一步检验并发展认识。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8] 2 3 0。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教育对象从实践中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效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充分发挥实践体验教育的强化作用,借助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教育对象认可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循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具体要求,形成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丰富先进典型选树实践,增强引导力。事实证明,直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实践活动,往往能够在教育对象身上发挥出巨大的正向导引作用。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模范家庭评选活动等,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育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度与认同度。第二,丰富历史文化熏陶实践,增强感召力。研究发现,通过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历史底蕴,有助于强化教育对象的价值观自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环节,综合线上线下优势,组织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开展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国家政治庆典活动,有助于教育对象在丰富的历史文化活动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验与情感认同。第三,丰富社会体验实践,增强穿透力。在实践过程中,依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开展研学实训、志愿服务、慈善活动、社会调研等,有助于教育对象通过亲身实践参与的方式加深理解、强化认知,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转化为自身行为习惯。
3 .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
党的二十大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1] 3 6,强调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坚持的“三个融入”推进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1 3] 1 0 0因此,提升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应将其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人的熏陶、沁染作用。进言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在广泛开展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
第一,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要坚持立法、执法、司法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保持一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各行各业规章制度、日常行为准则等,用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为持续推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提供支撑。第二,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高度契合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价值立场、价值理念、价值目标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因此,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深度融入各领域的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制度政策,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引导人们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引领。第三,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促使教育对象在自身日常生活实践中体悟、确证并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即要在社区、家庭、学校、网络等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场域中,借助多样化传播手段与多样性活动形式,传递相关信息,使之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场域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4 .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直接影响着组织、机构、社会系统等的运转效率和运行效果,是内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 1 3] 1 0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战略工程,应系统擘画、统筹实施。这就要求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机制,统筹过程要素、衔接环节阶段、优化体系结构,着力于领导体制机制、整合体制机制、规约体制机制等,以强大的引领力、高效的执行力、严格的约束力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强大保障,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一,健全领导体制机制。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其铸魂育人效能,应明确领导力量与目标导向。这就要求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优化组织结构、形成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明晰相关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与职责分工,推动不同组织机构、组织部门之间锚定共同目标,形成整合性、联动性组织领导体制机制,提升教育水平。第二,完善整合体制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其顺畅运行必然需要聚合多重力量、整合多方资源。这就要求有效联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充分调动教育过程中主体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双重叠加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资源合力,持续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健全规约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离不开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这就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贯穿于与教育对象紧密相关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之中,以法律、章程、准则、办法、行为规范等体现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达到“日用而不觉”之效能。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共同价值认同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维持社会系统有效运转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要论断,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规律性认识,而且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行动指南。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切实有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做到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理论要义,深切体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战略指向,深入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推进路径,这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价值基础、提供人才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3.
[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2 8 6.
[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1 4.
[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3.
[ 5] 侯衍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6.
[ 6]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N].人民日报, 2 0 2 4 - 0 5 - 1 2( 1).
[ 7] 杨晓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J].人民教育, 2 0 2 2( 2 1) : 1 1 - 1 4.
[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1 6 3.
[ 1 0]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 2 0 2 3 - 1 0 - 0 9( 1).
[ 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2 5 8.
[ 1 2] 吴潜涛,潘一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3( 2) : 5 - 1 7.
[ 1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2.
(编辑:牟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