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

2024-10-15 00:00:00李丽菲
北方经济 2024年8期

摘 要: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全方位跃升。未来,必须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到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锚定“两个确保”,走好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五条新路子”,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贡献出河南力量。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河南实践

一、河南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河南省紧跟时代步伐,谋振兴、促崛起、求跨越、争出彩,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新时代新征程,河南省握紧历史的接力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继往开来、接续奋斗,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发展势能积蓄壮大,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厚植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河南省1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繁重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长期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以增强经济增长后劲。面对发展难题,河南省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围绕“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提出“两大跨越、两大建设”“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建设经济强省”“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放管服效”、国资国企、地方金融、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进展,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得到突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明确提出按照“起高峰、夯高原、补洼地”三个导向,为高质量发展储备和补充第一动力。

(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彰显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多年来,河南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强省建设为支撑,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稳步扩大农村需求,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夺取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凝聚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力量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历史文化大省。多年来,河南省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促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脉络、文化基因,发挥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作用,全面推进红色精神学习赓续传承,形成新时代河南省独特的红色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成功举办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25d5ea0be20956656c7031470a9f2882界古都论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活动,以“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出圈”。

(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擦亮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底色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为了保障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刚性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友好、达成“双碳”目标,河南省抓牢绿色发展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稳步推进碧水保卫战,扎实开展净土保卫战,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确保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把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作为实施“十大战略”的重要内容,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把美丽河南建设作为打造“十个河南”的重要方面,对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生活创建等重点任务,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积极开展美丽河南建设实践活动。

(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拓展现代化建设的开放空间

作为地处内陆腹地的经济大省,河南省始终坚持以开放拓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谋大局,成功实现了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省份向内陆开放大省的华丽转身。畅通开放通道,随着四条丝绸之路、米字形高铁的持续完善,河南省的交通区位优势得到不断强化和重塑,实现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搭建开放平台,河南省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的“五区”联动,通过开放政策叠加、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体系共建等拓展了河南省开放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质量和效益。

二、河南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

锚定高质量发展任务目标,河南省主动作为,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全方位跃升,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省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

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实现了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大经济体量夯实发展基础,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3万亿元、4万亿元、5万亿元、6万亿元的跨越,增速高于全国、位次前移,坚决扛稳“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大产业规模形成强劲支撑,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及节能环保、智能电力等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①。大消费市场扩张有效需求,在1亿常住消费人口中,中等收入群体2200多万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万亿元,以郑州为中心高铁“2小时经济圈”覆盖4亿多人口,飞机“2小时航空圈”覆盖占全国约90%的人口和95%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打造“离市场最近省份”的条件①。

(二)“三农”成果显著

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实现了由“乡村河南”到“城镇河南”的转变。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探索走出了具有河南省特色的脱贫致富路子。推动惠及上亿人口的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2023年达到为58.08%,实现了农业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历史性转变,对现代化河南省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战略支撑。稳固“三农”基本盘,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为端牢中国饭碗、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了河南力量。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实现了由粗放式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2023年PM10、PM2.5、优良天数三项主要指标保持“两降一增”, 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600万千瓦,推动城市建成区158家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广新能源汽车86万辆,完成“双替代”548万户,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②。美丽河南迈出新步伐,全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省级生态县45个。黄河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共建立5类345处自然保护地,全省75%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被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

(四)对外开放成绩显著

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实现了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转变。从总量看,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不断上涨,2023年达到8107.9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9位,连续12年稳居中部地区第1位,总值和排位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四条丝路”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48条,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6,国际货运量居全国第5;陆上丝路量质提升,中欧班列实现每周“16去18回”高频次往返对开;网上丝路持续突破创新,率先探索“网购保税+线下自提”模式,“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五区”联动快速发展,河南自贸试验区构建了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5大服务体系,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全国评估中位列“第一档”,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综试区城市第3,省会城市第2。

三、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更是河南省建设现代化的鲜明主题。未来,河南省要坚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进取中突破,从总结中提高,奋力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

(一)坚持走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一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立足规模市场资源优势,将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施“四个拉动”,强化“项目为王”,把河南省人口规模优势、经济体量优势、内需潜力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二是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按照“六个一流”的工作部署,在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资源汇集、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发挥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储能赋能作用。

(二)坚持走农业大省统筹城乡的新路子

要把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农业强省等有机统一于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过程,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省特色的统筹城乡、共同富裕新路子。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共同富裕的视角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积极主动解决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尤其是补足偏远山区和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二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一体推进乡村环境整治、设施改造、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三)坚持走文化大省以文兴业的新路子

要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美好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贡献更大河南力量。一是大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聚焦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中华文化超级IP,打造新业态谱系。二是与时俱进地丰富、凝练和实践新时代河南精神,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中“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时代内涵,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把红旗渠精神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中传承红色基因。

(四)坚持走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要加快推进美丽河南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走出走好生态大省绿色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推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调整优化全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水平,以高质量建设沿黄绿色生态廊道与黄河干线湿地保护区为主干,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面综合治理,坚定不移走好沿黄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安全有效保障、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五)坚持走内陆大省开放带动的新路子

要充分把握河南省“中”的内陆特色、“大”的省域禀赋、“通”的开放特征,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进一步完善“四路协同”立体开放通道体系,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战略功能优势,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经贸合作水平,加快推动优势再造。二是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建设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自然人临时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课题组,耿德建.推动中原经济区成为新发展格局核心支撑区的对策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06):5-9.

[2]李庚香.熔铸新时代河南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考[J].领导科学,2023(01):4-20.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康伟